分段阅读_第 1750 章
卢灿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站在洞口的另一位安保摇摇头,“阿木他俩带着蜡烛和防du面具下去的,刚才还说,里面的空气不算差。”
这话让卢灿心头一沉。
这可不算好消息!爱lun岛湿度大,如果内部空气流通,那怎么除湿?湿度过大,四千多册的书籍,该如何保存下来?
不会毁了吧?
“阿木,带两本书上来看看!”卢灿对洞内喊道。
“好嘞!书很多!”防du面具后传来阿木闷闷的声音。
“阿欣,你赶紧给李老爷子电话,告诉他这里有不少书籍需要处理,派技术人员过来,主要是除湿!”卢灿忽然感觉自己如此冒失的打开洞口是一大错误。
丫头匆匆去远洋号游艇打电话——游艇上装有卫星电话,爱lun岛可没有。
不一会,两个人头出现在洞口旁,是阿木和另一名安保。这位安保左手拿着点燃的蜡烛,右手持着手电筒,走在阿木的后面。
阿木拎着朔料袋,里面装着两本线装书,他的肋下还夹着一面铜盘。
阿忠伸手将两人拽上来,卢灿结果塑料袋,伸手捏捏,隔着塑料薄膜,他依旧能感觉到书籍的软塌塌……
坏了!真的受潮了!
第727章 又见四库
古籍善本防虫、防潮保护是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文献收藏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虎园博物馆有着标准的古籍除虫除湿的技术手段,可爱lun岛没有啊!
虎博采用最先进的伽马shè线除虫,也就是常说的“辐照杀菌除虫技术”,非常先进。它不仅不会对纸张、字迹色彩及装帧材料发生损害,也不存在放shèxing污染,不会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cāo作方便,经济实惠,除虫除菌速度超快。
除湿相对更麻烦一些。
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老化,且受自然因素影响,损害较大,因此古籍文献保护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古籍书库温度一般在14度至19度之间,湿度在50%左右,如果大于75%,古籍就会变霉,小于30%就会干燥引起纸张脆化。
因此,虎博的仓库除湿要求非常严苛,其通风系统和制冷、制热空调系统以及除湿技术都在为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藏书环境创造一种恒温恒湿的条件。
现代除虫防潮这么麻烦,那么古代藏书楼又是如何防虫除湿的?
顺便说两句,都是挺有意思的小手段,对于大家藏书有些借鉴作用。
东晋时期,葛洪提出用黄檗汁浸染麻纸、有杀虫卵作用,黄檗又称黄柏,将黄柏内皮切开,放入水中浸泡,使其黄汁慢慢渗出,将准备书写的纸张放于黄柏水中浸泡,古人称这种做法为“入黄”。经过“入黄”的纸和书卷最大的特点是不怕虫蛀,不易受水浸,不易霉烂,不透墨等。浸染过的纸张呈黄色,很多例子证实这种黄纸有持久的防蛀xing。
唐代后期,流传一种染纸防蛀法,人们将植物马兰、木兰、兰草、槐兰制成浆汁用于染纸,既作染料又可防虫,这种纸被称为“碧纸”。
南宋时,有一种印书用的“椒纸”,产于福建建阳,能防虫蛀。
椒纸是用花椒果实的水浸泡过的纸,纸张的椒味可常年不散。花椒属芸香科,具有xing热味辛的特点,可供yào用,有止痛杀虫功能。
古代藏书楼除虫的第一选择是“香草”除虫。
书架、书柜中,每层存放一袋用纱布或沙纸包好的灵香草(每万册书约一公斤),整个书库、书柜香气四溢。如使用数年后香味减少,取出阳光照晒约半小时后香味恢复,可以起到长达数十年驱虫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经常被采用,那就是老旱烟叶,这种老叶子的除虫效果非常好,远比昂贵的樟脑丸要强。
配合使用的方式,就是“晒书”——每年都需要将古籍搬出来晒一晒,阳光不仅能杀菌,除湿,还能除虫。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流行一种古籍的装订形式,在书的扉页、封底或封面加上一张单面抹上橘红色涂料的纸,涂料内含有铅丹,有剧du,蠹虫一触即死。
这种纸称为“防蠹纸”,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