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8
,高盛依然试图延续19世纪初创始时的低调——虽然有时不太成功。
在伦敦上班,佳慧几乎没有存在感。三幢大楼里密匝匝挤着五六千高盛人,走在街上没人关心你从哪栋破楼里走出来。在北京上班不同。英蓝国际是金融街上的白富美,在这里上班伴随着天然的优越感——连底下星巴克都仿佛比别处更高端一般。更何况北京高盛高华只有区区一百来个人。哪怕是跟英蓝国际里的别家外资银行比,递出去的名片也仿佛因为那个蓝色的小方块,而自带上了光环。
但佳慧的合同不是跟高盛高华签的,而是跟香港的高盛亚洲签的,因为挖她过来的老板方含笑,本身是高盛亚洲投行部做并购的董事总经理。高华的存在,是中国特殊环境的产物,因为中国政府不允许外资银行独立运作。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盛似乎也没想让高华有多大作为:永远是那么一百来号员工,一年三五个项目,打不起精神的财报,人民币一两亿的鸡肋产出——无论对香港亚洲总部,还是对纽约全球总部,都可以忽略不计。高华的存在,类似于高盛设在巴黎、日内瓦或苏黎世的代表处,更大程度是个地面接待的作用——专门给客户张罗些猎奇派对。
方含笑正儿八紧的办公室在香港的长江中心,但因为她有许多重要客户在北京,再加上她家人的缘故,北京成了她停留最长的落脚点。佳慧所在的大组——也就是方含笑的组,不算她自己一共十九个人。七个在香港,六个在上海长乐路,还有六个在北京金融街——这其中包括佳慧,还有一起进来的学妹田田。
组里剩下四个,没一个好相处的角色。职位最高的是潘丽丽,ED,执行总经理。是方含笑组里资格最老的员工之一,从大摩跟方含笑一起跳到高盛。北京人,有北京老娘们的横劲。是潘金莲和王熙凤的奇妙结合体。她平时在办公室,不是跟那三个男人开黄色玩笑,就是对田田厉色相向,呼来喝去。
剩下三个。一个VP,中文名叫陈贤,英国华裔,剑桥三一学院本科毕业,经济专业。或者是因为生性内向,又或者是根本不屑于跟中国员工交朋友,他在办公室永远摆着一张冷脸。他长得好看,很能得小女生芳心。可惜无论田田在他面前如何表现卖力,他都始终一副冷面佛模样。
两个助理。一个香港人,名叫马修,负责收购法务工作。妆容精致,港大本耶鲁硕,读的法学,显然在耶鲁时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向,此后致力于LGBT社会运动——诚然在北京不怎么成功。另一个天津人杨晟,新加坡南洋理工金融专业,第一份工作在香港普华永道做审计,一年前进到组里,做并购财务工作。
办公地点令人大失所望。没有一点英蓝国际高大上的感觉。是高华借的一间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了办公区。也没有正常办公区的隔断,倒像拥挤局促的交易大厅里的trading desk,一个组的人围坐在一张圆桌上,各自对着一两台笔记本。笔记本挪开,就变成会议桌。
彼此合作紧密倒是不假——因为一张桌上,无论在做什么都被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工作状态倒像是咨询公司借住在客户的公司里做项目,仿佛打算做完了就随时走人。
方含笑在北京没有独立办公室,像组里其他六个人一样坐在圆桌上。甚至也没有固定工位。只是她的那台笔记本电脑一直留在佳慧旁边,而她本人,大多数时候都不在。
一个月三十天时间里,总有二十天以上她在出差。剩下一周多的时间,她的确会出现在办公室里,但是午饭晚饭时也必然会出去,因为总有饭局。在她真正呆在办公室里办公的,可以数出来的四五十个小时,有一半时间她在跟组里的人开会,另一半时间在旁边的小会议室里打电话。
小会议室跟办公区以玻璃隔开,隔音效果很差。佳慧坐得近,不但看得清清楚楚,听也听得清清楚楚。而方含笑打电话,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叫人怀疑她不是华尔街来的,倒是好莱坞混出来的。
她打电话时戴耳机,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但即使是这样,配合她说话的内容,她的表情会做出各种模样。更吓人的是,按照通话对象的不同,她整个的语音、语态、语调,加上表情,都会做出一种可怕的,幅度惊人的调整。好像她桌上摆了一叠人格面具,一确定对话对象,她就有本事立即挑出一张面具来戴上。
这种调整在中英文切换之间表现得尤其明显。当她说英文的时候,她的声音低沉悦耳而又充满自信,有着非常完整的干练型人格。可是当她开口讲中文时,就是一种娇滴滴的,有一点发嗲,但又不是太过分的年轻女孩的声音,低声下气,柔声细语,叫人忍不住产生想要保护的冲动。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跟旧金山或纽约打电话时,她总是能很快地捡起美国正在流行的话题,在切入正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