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41页

      方光辉在部队用自己的棉衣棉裤和别人换了一套小号的送给了父亲,又把在县城供销社买的热水壶, 毛巾等送到爹娘屋里。
    灯芯绒布是专门给大丫买的,张金桂后来得知又是气得咬牙切齿,对儿媳送来的新衣也是没个好脸色。其实这新衣还是李春兰用小翠送给两个孩子做新衣的布给她做的呢,可张金桂还不领情,只能说李春兰好心没好报浪费表情。
    小翠给田金玉送了三斤毛线, 两斤酒红, 一斤铁灰, 至于要织给谁, 让她自由发挥。
    方光辉和小翠临别前到支书屋,二叔和金花婶屋里,还有几位辈分高的老人家都坐了坐,分别送了从平城带来的烟和糖,还给每家送了一瓶药酒。
    李老爹带着儿子来了,非要把自己熏好的腊猪脑壳和腊猪腿送给方光辉和小翠, 还有一只熏好的腊麂子, 方光辉和小翠推脱不过,送了李老爹一瓶药酒和一条烟带回去。李老爹得知女婿有了工作,喜欢得跟什么似的,一再交代女儿忙不赢就托人带信来,他们回过来帮忙,千万莫拖了女婿的后腿。
    方大贵得知二儿子一家连年都不过就要回去了,心里不免难受。方光辉不好告诉父亲为什么急着回部队, 只好说自己接到部队电报,必须回去,方大贵虽然难过也能接受。
    方光辉送了父亲五十块钱,交待他自己收好,手边有钱想买点东西也方便。
    至于亲娘张金桂那里,方光辉也给了五十块,和方大贵的推脱不要不同,张金桂是收了钱还嫌儿子送少了。不仅如此,张金桂还大大咧咧的要求方光辉每个月要寄二十块钱的伙食费回来。
    方光辉没答应也没有拒绝,倒是方大贵又和张金桂大吵了一架,还“离家出走”到方光明屋里住了几天。
    李春兰把家里灶上挂的一半腊肉都用麻袋装了要方光辉带回去,支书屋送了一条腊鱼和一只风干鸡,还有金花婶和田金玉,腊野、鸡腊兔子、腊山羊肉和各种酸菜都是她们的一片心意。
    方光辉和小翠来的时候三个行李包,回去的时候还多了两个麻袋,幸好方光明一直把他们一家送上火车才去纺织厂上班,加上方光辉买的是软卧,坐的人少,不愁没有地方放东西。
    方光华到公社和狐朋狗友打了几夜牌回来,才晓得方光辉一家已经回部队去了,气得捶胸顿足。
    本来方光华对方光辉和小翠的报复计划是,把侄女星星卖给人贩子,让“不懂事”的方光辉好好吃吃苦头!问题是那些人贩子也鬼精,了解到他二哥在部队当大官后,都怕惹事,反而躲着他不见。
    他的报复计划还没实施就已经流产了,不甘心的方光华本来想把儿子塞到方光辉那里去,可现在方光辉一家人都已经上火车走了,他长了飞毛腿也追不上啊! 只好垂头丧气的去找小寡妇林秋月厮混,混到荷包空空才恋恋不舍的回屋里,继续哄骗张金桂的钱。
    二十七日上午火车到了平城,小翠一家人还没到半个月呢又进了京城。方光辉把娘仨安排在上次住的招待所,然后带了一只腊野兔子和糍粑去拜访何教授的侄儿何睿文。
    何睿文看到方光辉这么快就回到了平城十分诧异,但也没问方光辉这么快就要返回东北的原因。幸好快过年了,火车票并不紧张,何睿文帮他们买了三张明天回沈市的卧铺票。
    晚上何睿文专门到招待所来请小翠一家吃饭,考虑到三个孩子小,何睿文就在火车站附近找了家国营饭店请客。
    小翠席间客气的询问何睿文认识会修房子的人么?她想在四合院里面修间厕所,挖个化粪池。
    四合院就这点最不好,没有厕所每天要去倒马桶,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小翠上次就注意到院子的东北角有一块空地,何睿文说那里原来是个小花园,用来修间厕所和洗澡间应该没问题。
    何睿文答应帮找人,小翠又把房屋钥匙给了他,准备当甩手掌柜。反正自己家也不急着住,修卫生间的事可以从长计议。
    第二天一大早,方光辉带着一家人坐上了去沈市的火车。想着明天就能到部队宿舍,小翠归心似箭。不知不觉,小翠把部队的宿舍已经当成了自己的家,在方家村反而像是做客。
    到沈市火车站时,雷团长带着张嫂子在站台上接他们一家,不用说,肯定是何睿文给雷团长打的电话。
    没几天就过年了,小翠急着回去办年货,在雷团长家里吃了顿中饭,就等不起要回县城了。
    方光辉给雷团长留了两块腊肉和一些干菜,就带着他们送给自己家的几样年货坐军区的车回了部队。
    冬日里天黑得早,小翠一家到五里沟时天就已经麻麻黑了,到部队宿舍时,天黑风大,小翠感觉自己一家就像逃难回来的。
    李建和黄秀莲看到小翠一家风尘仆仆站在自己家门口时,惊得目瞪口呆,赶紧把两个小的抱进屋里。方光辉和李建叫警卫员带司机去吃饭休息,然后两个大男人去方光辉家烧炕和打扫卫生。
    黄秀莲则忙着给小翠一家煮饺子,刚好他们家白天包了些饺子还没吃完,冻着煮煮就可以吃了。
    健健和康康看到熟悉的哥哥和姐姐十分兴奋,在炕上就和他们玩上了。星星本来恹恹的,但是下车看到是回家了立即就满血复活,开心的和两个姐姐叽叽咕咕的说着路上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