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8页

      表面上敦厚老实。背地里作奸犯科。
    她从前只知道刘清老婆马氏是个母夜叉。却不知真正厉害的人是刘清。
    花畹畹不动声色娓娓而道:“大太太从前也像我这般时常夜半邀刘掌事去芙蓉苑叙旧吧?”
    刘清一凛,抬头不可置信地看向花畹畹,花畹畹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微笑着把茶盏端起来轻轻呷了一口,微笑着轻轻将茶盏放下。
    刘清心里七上八下,额上不觉有细汗沁出,不敢答腔。
    花畹畹和颜悦色道:“刘掌事看起来很热的样子都出汗了。要不要叫灵芝进来给你打扇?”
    刘清忙推辞:“不用不用,大少奶奶的丫头小人如何敢消受?”
    “我的丫头你不敢消受。大老爷的丫头你就敢消受了?”
    刘清整个人惊跳起来,不可置信地看向花畹畹。
    这个女孩子太诡异了,她话里有话,分明知道些什么。
    “大少奶奶的话什么意思。刘清听不懂。”
    花畹畹干笑了两声,道:“香秀是个聪明的,许多时候只要我起个话头。并不要我点破什么,她就一清二楚了。你是香秀的爹,怎么竟还不如自己的女儿机敏?”
    “香秀毕竟是年轻人,青出于蓝胜于蓝,刘清惭愧。”
    刘清拿腔作势,花畹畹将手里的茶盏蓦地往桌子上一放,刘清吓了一跳。
    花畹畹道:“你儿媳蒋氏厚道,我大可以看在她的面子上,敬你是她公爹,给你三分薄面,你若遇到了什么事,我便也能替你担待一二,可是看来你竟不肯领我的情啊!”
    刘清见花畹畹冷了声色,忙于地上一跪,磕头道:“大少奶奶,大少奶奶,刘清驽钝,还请大少奶奶明示。”
    刘清不过是想垂死再挣扎一把,万一心里的猜测错了,花畹畹对那桩勾当并不知情,花畹畹是别有所指,那自己岂不是弄巧成拙不打自招?
    花畹畹当然知道刘清是只狡猾的老狐狸,知他心里抱着怎样的侥幸,干脆点破道:“你将那巧姐儿先/奸/后杀,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却不知栽在一个贪字上。”
    刘清整个人惊跳起来,匪夷所思地看着花畹畹,这一桩勾当足足有十年历史了,安和公主不过才十一二岁是如何知晓的?
    这桩秘密沉冤十年,官府都不追究了,她又是从何人处得知的?
    看着刘清一脸惊骇神色,花畹畹笑道:“刘掌事不必害怕,你需该知道我只是要确认此事,并不是要揭发此事,我始终是站在刘掌事一边的。”
    刘清惊魂甫定,额上早有豆大汗珠簌簌而下。
    “大大大……大少奶奶,”刘清结结巴巴道,“你你你是如何知道的。”
    花畹畹微微一笑:“我说过你原本做得天衣无缝,可是栽在一个贪字上,当舍不舍,后患无穷,你若好色就莫贪财,你若贪财,就莫好色,可是你既贪财又好色,因此才犯出了人命!”
    刘清绝望,只好硬着头皮为自己辩解:“那巧姐儿是自己上吊自杀的,不是我害得她的性命。”
    “没错,官府是认定巧姐儿自杀,可是大老爷会认定这个说法吗?那巧姐儿跟在大老爷身边多年,大老爷原是要抬她做姨娘的,可见大老爷对她是有多钟爱?她怀了大老爷的孩子,大老爷害怕大太太妒火中烧,陷害他们母子,才将巧姐儿送出府去,可是大老爷却没想到他原是要为巧姐儿母子谋生路的,却不料竟谋了一条死路。”
    “官差在京郊小树林里发现巧姐儿时,她已经挂在一棵梅树上吊死,死时还怀着四五个月的身孕,一尸两命,刘掌事,你真是不小的罪过啊!”
    刘清颤声道:“巧姐儿是自杀,大少奶奶也说了她在梅树上上吊自杀……”
    “你以为巧姐儿自杀,你就没有罪了?”花畹畹厉声道,“巧姐儿为何要自杀?大老爷那么喜欢她,只要她平安生下肚子里的孩子,大老爷自然会把她的生活安排妥当的,可是你对她做了什么?你先是见色起意侮辱了她,继而夺了大老爷给她的几坛银子,当时大老爷还在外省做官,巧姐儿失了银子又失了清白,你叫她还如何存活下去?她只有自杀一条路,别无选择!”
    刘清整个人都瘫软了,讷讷道:“大少奶奶是如何知道的?”
    关于大老爷有个心爱丫鬟巧姐儿的八卦,是花畹畹前世从三太太那里听来的。
    三太太与大太太面和心不和,对大太太心里添堵的事她自然要绘声绘色说给旁人听,能多说一个人,大太太便多扫一份面子,岂不快哉?
    至于巧姐儿的死,三太太怀疑过是大太太暗中下的手,可那只是猜测,没有证据,然而花畹畹在刘清老家的银杏树下掘出了那几坛银子……(未完待续。)
    ☆、第163章 夜探二妹
    花畹畹和蓟允秀在刘清老家挖出那几坛银子时,蓟允秀没有细看,花畹畹也没有细看,只道那银子并无特殊标志。
    花畹畹将银子给了蒋氏,蒋氏又将银子带到国公府里来,寄在花畹畹处,花畹畹这才有空拿出那银子细看。
    寻常银子一般在银子底部或面部做些标记,这银子的标记却做在极隐秘处,在银子边缘的缝隙里刻上主人姓名,这是汝南票号德胜昌的独家标志。
    花畹畹在银子的边缘处发现了“烨”的字样,这是大老爷安祥烨的名讳,而大老爷十年前恰好在汝南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