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32页

      谭振英的语气明显不再强硬,里面甚至有了一丝惺惺相惜的怜悯,他看向赵文安,眼中被时间铸成的那道藩篱终于坍塌了。
    糊涂是一辈子的事,而清醒却往往在一瞬间,赵文安点透了他,将那层长久以来环绕在他身边的迷雾毫不留情地拨散了。其实很多年前,师傅也说过差不多的话,只是,他总觉的还有转圜的余地,所以从未真正地接受现实,可是今日,在听到假想了这么多年的“对手”说出他一直不愿意承认的现实的时候,谭振英却忽然轻松了,是几十年从未有过的轻松。
    真的到了放手的时候了吧,道阻且长,而他,偏偏还走错了方向。只是有一件事还未想明白,若不问清楚,就算是死了都无法心安。
    “你要我放弃,为何自己还要苦力支撑?”他又问了一句,因为方才他没有等到答案,赵文安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他看得出来,可若此刻再不逼问清楚,哪里还有机会。
    “总得有人去做。”说出这几个字的时候,门外已经响起了一片簌簌的脚步声,草木之外,还有若隐若现的数道黄影。来的人很多,谭振英是弑君的逆臣,自然是值得这个阵仗的。可是屋内的三人却谁都没动,甚至不曾向门外望上一眼,他们胸中所盛纳的,远比外面的一切来得重要。
    “总要有人去做,能拖一点是一点,能挡一会儿是一会儿,我拼上这把老骨头,再护着它几十年,此生无悔矣。”
    这绝不是赵文安应该说的话,在朝堂上,他总是挥斥方遒,力排众议,将反对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让支持者信心百倍,坚定地追随在他的身后。可是今日,在亲耳听到他心中这个透着万千层无奈的真心话时,谭振英却第一次觉得心弦震颤,不能自已。
    身后的门被猛地推开了,大内侍卫们冲进来,把谭振英团团围住,将他和赵文安隔在人墙的两端。然而透过密密匝匝的人影,两人的目光还是隔空交汇在一处。
    谭振英拱手一拜,目光如炽,“赵大人,谭某今日先行一步,可是你今后的路,却远比我难行得多,大人保重,谭某在此谢过了。”说罢,他眼睛悠悠一转,望向那圈围住自己的大内侍卫,“你们都听好了,永川码头的火是我谭振英放的,和赵大人全然无关。”
    话落,他忽然将右手抬起,在一众侍卫尚未来得及做出反应之时,发狠劈向了自己的脖颈。
    “咯嘣”一声脆响,那条高昂了一辈子的骨头折断了。
    ***
    皇帝出殡当日,皇室官府倾巢而出,引幡人举万民旗伞,仪仗队举兵器拿纸扎,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巨大的棺木由一百二十八人自神武门抬出,经北新桥出东直门,前往位于双山峪的惠陵。棺木两旁有一对几年不见天日的病龙黄旗,随风飘荡,被吹得飒飒作响。
    跟在棺木后面的,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最后面的,则是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沿街连绵数里,好不威风。
    只是,这威风是做给旁人看的,棺材中那具已经被蛊虫吸干了的尸身,是连威风的一点余泽也能感受不到的,若非得说他能感受到一点什么,可能,就是那两缕飘荡于棺材上方的目光了。
    云初于两日前把自己吊死在寝宫的屋梁上,她未留下一句话,但她的魂灵会永远伴着他,徜徉在他的身旁。
    第四十一章 绮云轩
    伴随着一场绵绵春雨的到来,凶丧终于结束了。
    那位终其一生都被母亲控制着的皇帝,变成了紫禁城东侧太庙中的一块神牌,除此之外,一切都没有改变。龙椅上重新坐上了一位年岁更小更容易掌控的小皇帝,而后面的帘幕下,依然坐着那个一身华服的王朝掌权者。
    这天天刚蒙蒙亮,赵子迈就独自一人出了府,驾马朝位于京城南郊山顶的仁寿寺而去。
    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位印度高僧曾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送中原三十州建一塔秘藏,仁寿二年佛舍利入塔,此地便被命名为仁寿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佛家圣地,香火绵延了数千年。
    可是今天,这座千年古刹里却人烟稀少,香火寥寥,即便是十五这样的大日子。
    人们不是没有出城,也不是没有上山,只不过他们的脚步都停在了半山腰一座名为绮云轩的小庭院前面,而没有像以往一样沿着山路再走上三里地,来到仁寿寺高耸的舍利塔。
    其实天还没亮的时候,绮云轩外面就已经陆续有人来了,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到舍利塔的斜上方,人也越聚越多,院子的木门还是紧闭着。
    “都这个时辰了,大师还没起呢?”柳大姐一边磕着瓜子儿,一边踮着脚朝门缝里瞅。她生的胖,所以即便天气乍暖还寒,被太阳照了半晌,也浑身冒汗,哪哪儿都不舒服。
    “等着吧,听别人说,他们昨天等到了半下午呢,不过谁让大师灵验呢,等也不算白等。”旁边不知是谁回了一句。
    柳大姐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她把瓜子壳吐到地上,凭借着庞大的体型“吭哧吭哧”挤到人群最前面,将脸凑到门缝前,冲里面叫道,“大师,我给您带了些天桥的炸糕,过会子炸糕凉透了,就不好吃了。”
    她话音一落,身后就响起一片“嘘”声:
    “大师一看就是得道高人,给他送什么猪油炸糕,也不怕污了人家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