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页

      期间还有为咸甜粽哪个更好而争吵起来,一部分觉得咸粽好吃,甜粽简直是异端,也有站队甜粽的,更有不甜不咸党。
    整个教室,瞬间嚷嚷起来,作为提出这引战问题的人,左淮暗自愧疚,他真的只是想试一下后世同学说的,咸甜之争古今都有是不是真的。
    没成想,还真是这样。
    最后,一个年龄比较大的班长,直接问左淮,“你觉得咸粽好,还是甜粽好?”目光灼灼。
    让左淮有些汗颜,“我家乡端午都是绿豆肉粽的多,在淮西西边,好像更爱甜粽。在民族文化融合比较深的地方长大,我觉得咸甜都可以。”
    这一碗水端平的本事,让在座的人都不得不感叹,不愧是年纪轻轻就晋升如此快的人。
    虽然主动问这问题,还给人一种挑拨的错觉,但是又不会让人觉得冒犯,反而心中更有种文化荣誉感,让大家都更好的交流起来。
    不得不说,经历一番争辩后,大家的关系比刚开始要融洽许多,左淮也趁机融入了他们中间。
    还向他们要了以前的课程笔记。
    党校主要学的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除此之外,还会拿一些档案事件来讲解,让左淮他们分析,如果是他们来完成的话,会使用何种办法,这种方案的成功率是多少,里面的缺陷是什么。
    总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全面大方向的角度看问题,对每一个决策都得考虑它的风险,并给出备用方案之类的。
    还有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也要学习,美名其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会根据所处的单位,给与选修,比如左淮就得学母猪的产后护理……滑稽。
    不止左淮,整个班的同学都哭天喊地,却不得不咬牙学习下去,一点点钻研弄懂。
    由此可见,不只是学生怕作业,就连已经毕业再返校深造的成年人,也畏惧作业,畏惧知识。
    为了完成任务交作业,还有互抄作业的小组分队出现。
    这只是精神上的,身体上学校也紧抓,每天都有两个小时军校操练。
    在里面学习不到一周,左淮就黑了一圈,也瘦了一圈。
    不知道是不是夫妻共患难的原因,周末媳妇儿回来,左淮也惊讶的发展她瘦了,也黑了……
    怕被打,左淮只敢说她瘦了,整个精神气都更足了。
    但黎静云也清楚自己黑了一个度的肤色,虽然高兴瘦了一圈,可以自由吃喝一阵,但是这皮肤也不知道保养不保养的回来。
    还是黎妈主动问,“你这阵子去干什么了,怎么变化如此大?”
    黎静云眼中冒着光,语气略带激动的分享,“我跟着导师一起去沪市那边做翻译去了,那边正在做招商引资会议,我还看到了宇航同志,是代表藤县草药过去的。”
    那眼里的自信,不可一世的左淮最喜欢看到的,从那里,左淮好似看到了最初追逐梦想的光。
    犹记得,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左淮之所以慢慢陷进去,就是因为黎静云辅导他俄语时的那股骄傲自信,仿佛外语在她眼中就是掌中之物,但又带着珍惜之意。
    也是那时,左淮才明白爱好和梦想,还自卑自己平平无奇,没有任何特长爱好,生性不服输的他也是后来慢慢磨炼出了特长和爱好。
    同时,这些爱好也给他改变了生活。
    想着,左淮忍不住笑道,“我以前就知道你肯定是个优秀的翻译大家和外交官。”
    黎静云闻言,有些脸红,但是眼睛燃着满满自信的火苗,“我现在还不够资格,对于很多国家当地的文化了解不深,不能很精确的翻译出一些优秀的书籍,还有口语上,口音还有些失误,但是我会在大学期间,努力纠正它,让自己真正有那个水平。”
    黎爸黎妈见状,连连鼓励,“有目标又愿意付出的人,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文化沙漠的左淮只能鼓掌,媳妇儿威武!!
    圆圆不甘示弱的挤进来,“我以后也是个伟大的外交官。”
    黎妈摸了摸她的小脑袋,面容和蔼可亲,“我们圆圆一定会的。”
    如果是黎妈的学生看到,肯定会震撼,这真是他们嘀咕的整天冷着脸的黑山老妖吗?
    左淮高兴时间不长,因为他发现媳妇儿已经彻底被外国名著给诱惑了,完全忽视了他,还鸽了他。
    好不容易将爸妈和崽子忽悠走,打算和黎静云一起去爬长城的左淮,幽怨的看着认真专注坐在书桌做笔记的媳妇儿。
    见自己的目光不管用,无奈走进她,“媳妇儿,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大事?”
    黎静云皱了皱眉,放下笔,一脸疑惑,“什么大事?”
    左淮暗恨,“你昨晚答应我的,一起去爬长城的。”
    “哦,那个啊,我没忘。不过爬长城多累啊,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就该好好休息。”黎静云冷淡拒绝。
    留下惊讶,无法反驳的左淮。
    左淮有些不甘心,“休息的话,也不一定需要看书啊!”
    黎静云一脸懵逼,“可……看书就是休闲,不是你自己说的吗?还记得几年前,你可是天天窝在书房,信誓旦旦说看书就是休闲的。”
    黎静云现在也认同这话,但是看左淮那被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暗疼的模样,忍不住暗爽。
    哼,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