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12章养精蓄锐

      “郭御史,看来你对本王不满已久了,刚好今日陛下和列为大臣都在,你把你对本王的怨气都发泄出来,少说一件,本王就往你脸上划一刀!”
    一大群人叽叽喳喳的,他就找那个蹦跶的最厉害的人开刀,杀一儆百。
    这当然不是威胁,郝连辰一向说到做到。
    郭御史人长得矮矮胖胖的,刚才仗着人多势众他又一向喜欢出风头,所以叫嚷的声音最大,本来他是躲在人群后的,不知道怎么回事,摄政王郝连辰的剑锋突然对准了自己,他都能够感觉到凌冽的剑锋划破了空气直直的朝自己的脸颊逼过来。
    吓得他腿差点一软跪倒在地。
    好在他忍住了。
    郭御史脸颊边的肥肉激动的直打颤,警惕的望着自己面前的刀锋,吓得双下巴都露出来了,“你,你,大殿之上敢佩戴刀剑不说,还敢草菅人命,岂,岂有此理!”
    这是他唯一能想到的理由,还是仗着人多的情况下紧急想出来的对策,没想到刚说完就遭到了郝连辰无情的讥笑。
    郝连辰收回自己的刀,轻轻摩挲了一下,还不等郭御史一口气喘匀,又刺向他,“佩戴刀剑?本王在殿前行走了数十年,这青冥剑是先帝亲赐,让本王专门斩像郭御史你这样昏庸无能的鼠辈。”
    “你,你……”郭御史平常对郝连辰能躲就躲,但是今天好不容易想在陛下面前表现一番,没想到却被奚落的一无是处,他一张肥脸涨得通红,却说不出来一个字。
    “这是本王和皇兄的家事,你一个外人多什么嘴?有那功夫好好管管你那不学无术的草包儿子,别到时候暴尸街头没人收拾。”
    朝中无人不知郭御史只有一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儿子,从小溺爱非常,加上家里有个老祖宗护着更是心疼,平常郭御史都打不得也说不得,越发将这儿子养的无法无天。
    小小年纪身上竟然背了好几条人命案,这些都是郭御史私下花了重金摆平的,没想到今日却被摄政王旧事重提了。
    郭御史后脊背刷的一下就冒出了一层冷汗,眼神躲闪竟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皇帝像是才反应过来,又刻意的咳嗽了好几声出来打圆场,“好了九弟,朕只是在和你打商量,不要吓着郭御史。”
    皇帝像是已经习惯了郝连辰没大没小,轻飘飘的三言两语就算是过去了。
    郭御史对陛下感恩戴德,郝连辰还不等内侍太监喊完最后一个字,起身就走,跋扈到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从白玉石阶下去,早已有马车在恭候,郝连辰二话不说直接牵过护卫的马飞奔出城。
    马蹄飞踏在石板路上声音响亮,一旁下朝的大臣们躲闪不及差点被马匹甩飞,一路鸡飞狗跳怨声载道。
    皇帝郝连政被内侍小心翼翼的搀扶着,刚靠在大殿门口的白玉长廊上站定,就看见了这一幕。
    内侍到底还是个心气儿高的,看着那副模样忍不住多嘴了,“陛下,恕奴才多嘴,这王爷越来越目中无人了,您瞧瞧,真把皇宫当自个儿家了,大臣们都被他欺负成什么样了……”
    内侍这句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其实不光是这些大臣们,就连陛下都时常被欺负,更不要说他们这些低人一等的奴才了。
    像是没听见内侍的牢骚,又像是听见了,郝连政的嘴角勾了勾,收回视线示意内侍过来继续搀着,说了一句不着边的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道呢,走吧,扶着朕去太医馆看看澈儿去。”
    景云时已经用回了郝连澈的名字,身为太子已经得到了陛下的首肯,可以继续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朝堂的事可以暂时不用管。
    当然皇帝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痛快是因为郝连澈在回来的当日为他施了几针,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竟然再也不咳嗽了,一针下去比那些庸医强百倍。
    或许是心理作用,人在鬼门关打了几个照面后,表面上看似将生死看淡了,可一旦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出现,又会比任何人都渴望新生。
    太子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份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诉说,脾气也变好了许多,就连摄政王在大殿上对自己不敬,他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之前由于皇帝病重,太医馆将大本营迁到了离皇帝寝宫的偏殿里,以便随叫随到。
    郝连政到太医馆的时候,在外头煎药的太医见到了就要行礼,被他眼疾手快的阻止了,并且让他们一切如常不要多礼。
    敞开的院子里有细碎的阳光洒进来,偏殿的一处书桌边郝连澈正在奋笔疾书地写着什么,就连皇帝站在他身边都没发现。
    晏帝看了一眼,密密麻麻的宣纸上面都是整齐划一的小楷字,可惜他一个也不认识。
    “太子在写什么呢?”
    郝连澈闻声抬头,这才发现父皇不知何时站在自己身边,他急忙放下笔要跪下见礼,却被郝连政扶住,“朕就是来看看你,你我父子之间不必拘礼。”
    他像是对郝连澈抄的东西很感兴趣,又问了一遍,“这些都是什么?”
    郝连澈转身将书桌上厚厚的一沓宣纸都拿出来放到他面前道,”父皇,这些都是儿臣在晏国时所学的医术精髓,有些是对父皇的病情有帮助的,儿臣就先誊抄了下来,儿臣虽然身在晏国多年,说来惭愧,身为北国太子,对晏国的风土人情的了解远胜于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