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9页

      “我测骨龄能长到一米九。”柳毫不客气道,“比你乱用手腕要科学的多。”
    “我这可不是乱用。”仁王回应道。他拥有着系统的保护,确实能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一些动作。
    当然,在仁王的建议下,柳也修改了一部分高速发球的旋转模式,更进一步利用了竖排的角度,让发球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并且柳在仁王的资料上增加了“数学很好空间立体几何想象能力超过课本水平推荐参加数学竞赛”的字样。
    现在,这样的高速发球,在赛场上完全发威。四个发球,直接拿下了第一局的发球局,宍户和向日试图追球,却总是反应不及。
    “没关系,接下来是我们的发球局了!”向日大声打气道。
    只是对比起来,宍户的发球并不具备柳这样的高杀伤力。
    发球,回球,几个来回之后,宍户和向日的一些基础数据,已经被柳细致地收集起来。
    比起去分析他们的基础数据,仁王所做的,更多是根据两个人的应对,去推算出这两个人的行为模式,继而找到可能存在的破绽。在他眼里,对手两个人的破绽是很多的,可惜,在双打时不能像单打那样肆无忌惮调整比赛节奏,得配合柳一起。他将手背到身后去,比了两个手势。
    下一个来回,在柳的刻意控制下,球路发生了改变,从侧旋球变成了直塞球。与此同时,仁王在前场更上前一步。
    这是逼迫对手进行网前截击战的意思。
    仁王并不是多喜欢在网前打截击战,只是目前他在前场的技术要比后场更纯熟一些,而他的动态视力和还算灵活的手臂,以及能够容许一些肌肉拉伤的打球方式,让他在前场能够打出更多刁钻的球。而网前的快速压迫式截击,也是估量一个人网前基本截击技术的最好方式,同时能够最快地消耗对手的精神力和体力。
    在网前交换截击,得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一不留神就会丢球。
    向日本就灵活,也擅长前网攻防,此时自然不会退却,而是直接顶了上去。他动作灵巧得像是舞蹈,在仁王旋转手腕和手肘打出一些角度古怪的截击和削球时,他会直接跳起,甚至用类似体操的动作,扭曲身体进行回球。
    仅仅几分钟,仁王就用这种方式摸清了向日的底细。
    再提速对他本人来说也会有负担,而他也没有打算从头到尾都直接和向日拼刺刀。
    仁王停下脚步。
    在向日以为这球要得分时,他突然侧过身让开了位置。
    柳从他身侧切出来,球拍斜着往上,刚好将快要落地的网球挑起,一个类似吊高球的底线截击。而仁王借着这个机会往后退,利用特殊的步伐在瞬息之间退到中后场的位置,在宍户反应过来打回这个截击球后压低身体,球拍反握。
    啪!
    在击球声响起后消失的网球,很快重重砸在地上。利用了冲刺时的惯性加成,这个球回弹的速度比落地的速度更快。
    “015!”
    仁王直起身,和柳交换了一个眼神。
    既然已经反握球拍,那就利用这种攻击方式再做进一步的试探。仁王留在了后场,对宍户的发球直接反守为攻。后场攻击前场防守的方式看上去有些古怪,但他们俩完全能控制住局面,反而利用这种“非常规”地方式进一步试探了对手的反应能力。
    不,说是试探,如果说他们的试探对手接不下来,那就直接毫不客气地进攻得分。
    “030!”
    “040!”
    “1540!”
    “02!立海大!”
    第二局拉锯时间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或许不能说是拉锯,节奏完全是掌控在立海大这组手里的。他们用各种方式去试探对手的反应能力,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又直接得分。中途向日用匪夷所思的动作在网前拿到了一次分数,可那之后柳的防守又更严密了一分。
    迹部看着比赛皱起眉来:实力的差距……立海大的那两个家伙,还算看得过去。
    交换场地时仁王低声问柳:“你注意到了吗?”
    “啊。”柳应了一声,“反应速度在波动。”
    “直接点,在下降。体力是弱势啊。干脆打持久战怎么样?”仁王用开玩笑的语气道。
    柳头都没回,语气笃定:“没必要。尽快赢下比赛。早点打完早点回学校,我记得你自己还要加训的。别弄到太晚。”
    “好~吧。你说服我了。”仁王吹了声口哨。
    他想到了几十种“调戏”对手的方式,但柳说的也没错,而且幸村从旁边看过来的眼神灼灼,让仁王多少有些收敛。这不是个可以让他愉快玩耍的舞台,有些遗憾。那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只能以暴风式的胜利来拿下比赛了。
    他们重新回到场上,还是仁王后场柳前场的澳大利亚阵型。
    既然要快速拿下比赛,仁王就选择了外旋发球。直落发球局之后,又变成了柳进攻仁王防守的分工。
    柳在前场的攻击力也很强。他有一招从下往上像削球一样的截击招数,取名叫做“空蝉”。网球在球拍擦过去,在空中回旋的声音短促而尖锐,像是夏日的蝉鸣。越过球网擦着地面落下去的网球,每次在空中的球路都并不完全相同,像是空中楼阁一样让对手无迹可寻。这就是所谓的“空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