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页
“你先回村里去找找吧,一来他们曾经帮过你,二来都是一个村的,知根知底也放心些。”
“好。”袁嫂子应下。
正说着,有客人踏进铺子,钟姚定眼一看,是老顾客。
“哟,潘大夫来了,今儿个怎么这个时辰才来啊?你这是吃朝食还是吃午食啊?”
潘大夫无奈笑道:“大清早还没醒就被人敲起来拉去出诊了,这儿才忙完呢,可饿死我了。”
“那你快看看,今天要吃啥?“
潘大夫站在柜台前看着价目牌,犹豫不决的自言自语:“想吃豆腐脑,可好多天没吃包浆豆腐了,又想尝尝包浆豆腐,热干面也不错……狼牙土豆……诶,吃什么好呢……”
钟姚对他的选择综合症习以为常,每次点个餐都是一场生死抉择。
她转身在价目牌最下面敲了敲:“您呐就别纠结了,点这个吧?咱们新出的套餐,每样东西都来一小份,你绝对能吃完,价钱还不贵。”
“诶,这个好!就这个。”潘大夫终于能不再犹豫的下决定,爽快的掏了钱递给钟姚便去找位置坐。
将桌上的茶水倒了杯喝完,他才又说:“你们可终于开门了,我们医馆过年不休沐,每天过来到处都冷冷清清的,连个吃东西的地方都没有。幸亏你们城南那家店早两天开门,我早上出门稍微绕个弯还能去那里吃朝食。”
袁嫂子正往厨房走,闻言脚顿住,转身问:“我们城南那家店?什么店?”
“嗯?”潘大夫看看她又看看钟姚,“你们家亲戚不是在城南也开了家袁记小吃吗?卖的东西都一样的。”
袁嫂子愣怔当场,脸色肉眼可见的白了一层,她茫然无措的转头去瞧钟姚,钟姚蹙眉凝思,面色也好不到哪儿去。
潘大夫左右看了看,也终于察出气氛有点不对:“那个……难道不是你们的店?”
钟姚沉声道:“我们只有这一家店,没有什么别的亲戚开分店。”
“这样啊……这么说来,那家店做生意也太不厚道了。”潘大夫反应过来,打抱不平道,“他们卖和你们一样的东西,也叫袁记小吃,连外面的幡旗样式都和你们一模一样的,我一直以为是你们一家人开的呢!”
作者有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
读书万卷始通神:出自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石花籽:又叫冰粉籽,是做冰粉的原料。
钟姚:咱们家能文(当爹的)能武(当娘的)。
世子爷:不好意思,当爹的不但能文,还能武。
第53章 还是杀了吧
袁嫂子突然想到什么, 紧绷着声音问:“他们难道也卖包浆豆腐?”
“这倒没有,”潘大夫摇头,“就卖的其他的那些东西。”
他想了想, 也不知道是安慰还是说事实:“开始以为真是你们的分店没好说, 既然不是我就说实话了, 味道比起你们来,还是要差一些的。”
袁嫂子松了口气, 但并没展开面色,又去瞧钟姚。钟姚只扬了下头示意她先去厨房忙活。
见袁嫂子转身进了厨房,钟姚收回目光,似有所感, 转头看去, 闫清站在楼梯扶手前, 也敛着眸沉思,显然也是听到了这个消息。
午时过后。
钟姚收拾完没急着回家, 而是拉着闫清和袁嫂子三人往城南去了。
城南与城西是两个景象, 城西因连着西域, 又是当初军队经常进出的城门,尖兵利器主杀伐, 百姓畏惧这些身上带着血腥气的士兵,有条件的都不太愿意住这边,故而城西民宿较少, 多为厂窑,往来又多为行商之人, 所以热闹也主要集中在朝食出城和午食下工的时候。
而城南临着大桥河道与小桥河道, 水路码头聚集于此, 纵横交通熙熙攘攘, 宽窄青石路两旁商铺林立,坊间虽不若城北富家宅邸错落,却也是屋舍鳞次栉比。故而这边从早到晚路上都是行人济济,常见许多才子佳人往来其中,不会有过度集中于一时的人潮,也不会清冷寥寥。
午时虽过,这边街上却任然热闹,许多铺子依然有客人进出往来。
钟姚照着潘大夫所指的地方找到了那条街,是个不错的位置,整条街背靠着大桥河道,临街有座花鸟肆集,再走两街拐进通幽处,还有一条花街柳巷,故而附近的漕运役工,闲趣骚客甚至花姐都穿杂在这条街上消遣和采买,如此没有雅俗之分的聚集一堂,也算是沛城别处少见的奇观了。
钟姚站在街口打眼便见到了潘大夫说的铺子,倒不是它有多显眼,实在是因为那幡旗太熟悉了,不说大小颜色和样式一模一样,就连上面“袁记小吃”四个字都是照着闫清的字体来写的,甚至于“袁”字旁边,那个她请闫清专门设计的圆形的花体“姚”字图形都给照搬着描了下来。
钟姚恍惚间差点以为是站在了自己家店门口了。
踏脚走进去一看,钟姚更是差点气笑了。
店不算大,此刻零散的坐着客人。从绿植装饰到前台点餐再到柜台后的价目牌,甚至是每样小吃的价格,和她们的不能说是非常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欢迎光临,三位要吃点什么,请来这边……”柜台后的女人看清她们后,话音顿时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