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8页

      “姑妈……”
    晏晏也觉得多了些:“婶婶,我平时又不怎么出去,还是少些吧?”
    闵氏一想,道:“那就拿四百文,剩下的赏给这些丫头吧,立夏多拿十文。”
    晏晏了然,这是婶婶在帮她笼络下人,首先就是侍奉自己起居的小丫头立夏。一众丫鬟连忙拜谢主母,之后是感谢晏小姐。
    “立夏明日就把东西搬到晏小姐那边院子,和小暑丫头一起住。”闵氏看了看刚才被无视,现在还生闷气的小侄女闵芝:“小芝以后和你姐姐住得近,多听晏姐姐的,不许乱来,渔竹你也帮我看着这丫头。”
    “好了,都回去吧。渔竹不用扶婶婶了,婶婶又不是七老八十走不动了,小满来就行,我先回去歇着了。”
    相处下来,晏晏觉得这个婶婶人挺不错的,整个家里除了小表妹对她怪怪的,其他一切都不错。
    作者有话要说:  放慢节奏写吧,可能以后不能一天更一章了,写这书更多是娱情。
    ☆、长安夜
    “妹妹,你叫立夏是吧?”晏晏问身边的小丫头。
    立夏提着灯笼走在她身侧,嗯了一声:“小姐叫我立夏就行。”
    十五岁的立夏今日第一次见到这个晏小姐,对方的身份让她怅然,被夫人吩咐专门照顾晏小姐的起居,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或许晏晏将来可能成为谢府的女主人,那么作为贴身丫头的她地位自然也能水涨船高,现在她心里却没有因此生出惊喜,更多是复杂难言的情绪。
    她把这些小心思掩藏得很好,看起来晏小姐不是难以说话的人,她只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行。比如现在,虽然知道晏小姐去的方向不是她住的西厢房,立夏并未出声。
    晏晏要去找谢客,但她不清楚谢府的结构,如果直接问旁边的立夏又不好说出口。想了想,她停下脚步。
    “立夏,我不熟悉这边,全凭你指引我,哪里不能去你和我说一声。”
    立夏答应下来,说外边那些屋子是外宅,是佣人们住的,靠门的那间摆放杂物柴禾,旁边是厨房,门的另一边是马厩。里宅大一些,大约有十几间房,三间明堂,老爷和夫人在那边住,另一边是书房,丫鬟们有的是住在里宅陪着,比如小满姐、小暑姐和立春姐都在,以后自己也要搬进来。东厢那边边是公子的住所,旁边有两间闲置的客房,因为在角落里,公子别出心裁地围了一角作为园子,种了一片翠绿的竹子。
    “立夏,我们就去那边看看吧,我想看看那园子。”
    晏晏如此说,立夏也知道晏小姐可能是要去找谢公子。大家都不清楚这个看起来还很年轻的晏小姐是不是真的要成为自己的主母,立夏心中也挺好奇。
    小丫头提着灯笼在前面引路,谢府的庭院并不是什么深似海的王侯家,很快就看到月光下扶疏的竹影。那一隅便是谢客住处了,进去需要过一道小门,门是开着的,可里面的两间屋子都没亮灯。
    时辰还早,谢客说过要等自己,难道先睡下了?晏晏装作观看园中花竹,感觉自己被耍了。
    “晏小姐,公子可能和老爷在书房那边,奴婢方才看到书房的灯还亮着。”
    “我没说过来要找他,立夏,我们回去吧。”晏晏不承认,想着自己反正来过一趟,是谢客先爽约的,回去睡下怪不得自己
    立夏不再说话,送她回西厢那边。两人走过中堂时,看到谢客正从那边过来,老远就叫了一声,晏晏没理会他,立夏垂头叫了一声公子。
    “叔父那边书稿多,一时看入迷了,才想起来,是我不对。”谢客很诚恳地和她说。
    晏晏还是没说话,这呆子这么一说,不就告诉别人我们晚上约定好了见面?谢客反应过来,若无其事地和立夏丫头说道:“立夏,你还没过去和小姐住吧?天晚了,你拿着灯回去休息吧,我领着晏小姐去我那里拿一本书。”
    “不用不用,奴婢看得清,立夏就先告退,明早再来侍奉小姐。”小丫头顺着谢公子的话说,把晏字省去了。
    谢客接过灯笼,小丫头行过礼,小跑着走远了。
    他举高灯笼,看着里面不多的灯烛,红红的光照着晏晏红红的脸,小姑娘紧绷的神色再也绷不住,他这个样子真的很滑稽。
    “走了,和我过去。”
    “干什么?”
    “拿书啊,刚才不是说过了。”
    谢客如此说,晏晏不买账,抬脚就要回去,他只好拉住她:“我请晏晏小姐过去小坐片刻,你看今夜有风有月,正适合听竹。”
    走过小园,果然有婆娑的风声,他们一直走进去,谢客点亮了屋中的灯盏,房间慢慢变得明亮温暖。谢客的房间同样是里外各一间,两人在桌边坐下,这时候没有丫鬟送水,茶是喝不成的,但这并不妨碍谢客拿出自己的茶叶和她炫耀。
    靠墙是个大大的书柜,谢客把灯盏递给晏晏拿着,躬身打开下面的柜门,里面是塞得满满的书和各种写过的纸张,晏晏照着他,他把头埋进去翻找着什么。
    “你还真想找一本书给我啊?”晏晏没好气地问他。
    露出半个身子的谢公子回答道:“不是的,我刚才在书房那边发现个需要查阅的地方,一直没想出来,记得之前我有本逸史上面有记载,可原本在文薮阁,我这里该是有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