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74页

      久而久之,她的父母只能安慰自己,虽然偏执,但起码现在余霞能与人交流了,不再每天想着自杀自残了,她能正常社交工作了。
    只要余霞慢慢变好,追星他们可以接受。
    然而李朝自杀了,以那样一个委屈可怜的姿态,备受侮辱和欺凌后,独自一人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到新闻的时候,余霞觉得仿佛看到了自己,仿佛新闻里那个被打码的尸体不是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喜欢的明星,而是在国外痛苦难受的她自己。
    而她甚至来不及为李朝哀悼,她的父母便查出来患有癌症晚期。
    多么巧,癌症这么小的概率让她碰上,更何况是晚期。最让人觉得造化弄人的是她的父母同时被查出来癌症晚期,这相当于给他们的家宣判了死刑。
    余霞记得那一晚她看着父母疲惫苍老的面孔,嘴唇颤抖着,却连眼泪都流不出来。
    余霞家里有钱,但医生不建议治疗,因为太痛苦太费钱,也的确没用。
    她的父母觉得自己活够了,没有必要再浪费钱。而余霞看着父母痛苦的眼神,只能低下头承诺自己会好好治病,好好生活,他们可以不必担心她。
    老两口想在彻底动不了之前去旅旅游,这么多年拼死拼活的工作挣钱,到老了却还没见过外面的风景。余霞于是给他们办了去日本的签证,顺带给他们买了私人订制的旅游路线,希望他们这次可以玩的快乐。
    但是他们却没能回来。
    他的父母去海边那天,正好台风呼啸,老两口被卷进台风里,从此失去了踪影。
    余霞觉得支撑自己的最后一根柱子也倒了。
    她爬上楼顶天台,看着楼下车水马龙行人来往匆匆,思考着如果自己从这里跳下去,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又会引发什么样的话题。
    她觉得自己的尸体肯定很难看,但这里是28楼,起码她可以享受片刻纯粹的自由。
    但最终余霞没有跳,因为她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里的人问她是否甘心,问她知不知道李朝的死其实另有原因,最后电话里那个嘶哑的声音问她,有兴趣报仇吗?
    她当然有。
    她像是话剧里始终隐藏在阴影中的复仇者那样,她开始调查有关丁无和仇然欣的秘密,甚至找到了穆与期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的把柄,要求穆与期提供丁无和仇然欣的行程。
    那个问她是否想要复仇的电话并不是打完就消失了,电话后面的人为她提供了绝妙的处刑想法,也为她提供了购买炸弹的途径,甚至教会了她一些相关知识,比如在哪里设置炸弹危险程度才最大,再比如如何与警方谈判,威胁人质。
    为了制造更好的效果,余霞甚至还寄了恐吓信,她的伪装技巧不好,所以信是由电话那头的人帮她送达的。
    她没想到丁无竟然会把恐吓信发到微博上,却这正合她意,陷害李朝的丁无,和调查缓慢没能阻止李朝自杀的警方,都应该受到唾骂。
    但她没想到丁无会去买保镖。
    万幸后来她找到穆与期,得知丁无的保镖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且只是房间内的护卫,不是随行保镖,这意味着丁无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都会留在唐平,而她得到了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当一切准备就绪,丁无的保镖到期后,余霞和电话那头来帮忙的人一起,将丁无劫走带到了早就安排好的仓库。
    她的直播线路,所用的可以反追踪的办法,全部都是电话那头的人帮她做的,她自己甚至没有想到会被网络信号反追踪查到地址。多亏了那些人,她的计划进展的很顺利。
    余霞最开始就打算杀了丁无,而即使不对仇然欣动手,相信这些事情曝光之后,她的路也不会好走。
    但余霞的确没有想过要引爆炸弹,除了第一个用以威胁的炸弹,她从没想过引爆剩下的,她不想殃及无辜。
    而姜植给她看了炸弹的放置地点和还原出来的型号,余霞一脸迷茫的看着姜植,告诉他这不是她安放的地点,更不是她买的型号。
    她和丁无都是被人利用的棋子,对方根本不在意她和丁无的恩怨情仇,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吸引所有人目光的幌子,和一个为他们脱罪的替罪羊。
    余霞就是最好的人选。
    即使他们发现真相,明白了这一切,余霞没有见过那些人的脸,帮忙搬丁无时那些人也蒙着面只能看到眼睛,而通电话时对方一直用了变声器,每次打来的电话号码归属地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只能对方单线联系余霞。
    他们根本找不到人。
    而被利用的更加彻底也更惨的丁无,因为在直播中承认了自己栽赃陷害买凶顶罪等罪行,现在已经被直接移交了司法机关,等待开庭审理,而仇然欣也会和他一起。
    丁无在网上的口碑一落千丈,连带着之前一些被压下去的丑闻也随之被翻了出来。
    唐桥跟曲铭心待得太久已经彻底学坏了,他暗地里推了一把本就高涨的舆论,让绝大部分网友的注意力挪到了丁无身上,从而想办法撤掉了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帖子和言论。
    比如为什么炸弹会爆炸,比如主要责任人曲铭心现在的处理结果如何等等。
    这些对市局和警方不利的言论唐桥都想办法压了压,不是他不让别人说话质疑,只是这种话说的人多了,总会人云亦云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