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页
棉花竟然可以御寒?韩素娥不可思议,以往她也见过这东西,只不过对于棉花,都是被当作花草用来观赏,没想到竟然可以当作填充,还能织成布匹。
沈檀见几人兴致所至,又补充道:“其实早在很久之前,西域南疆便开始利用这种作物了,只可惜中原一直没有推广种植和利用。”
“这种作物可大量种植?”韩沐言捕捉到他前段话的重点,若真是这样的话,推广军中乃至全朝,岂不是好事一桩。
“冒昧一问,你们可有在镇北军中推广?”他转向世子。
上首的谢景渊摇摇头:“来京多年,北地军中政务我不太熟悉,不过我依稀记得,前几年我二弟曾在信中提及此事,想必才开始着手此事。”
“确实,”沈檀点头,“两年前这东西在各户小规模种植,去年发现它确实有用,便开始鼓励北地农户大规模种植,今年冬季之前能否让全军都穿上棉衣,就要看收成如何了。”
“但愿是个丰收之年。”谢景渊道。
“倘若此法可行,世子可否托人送来一些成品?”韩沐言恳请,说罢他又害怕世子为难,想了想又道:“算了,还是不麻烦你了。”
刚说完,便听世子道:“这有什么,澄弘兄不必如此客气,待成衣制好,我便去信让王府派人送来几件,想必你也是为了那些冬夜轮值的兄弟们吧。”
闻言,韩沐言也不推却,忙道:“那便有劳世子了。”
一旁的韩素娥见此,微微一笑。
作者有话要说:
肥章奉上,我要捋捋后面的情节,今日就不双更啦~
关于棉花的真实发展历史: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资料来源:公众号《天山植保》 20181228
第33章 墨一
舱内有些闷,韩素娥寻了个由头出了厢房,站在甲板吹风。
画舫悠悠行驶在河面上,琉璃烛灯点亮了来往船只,火光透过薄薄的窗纸,映照出一派繁华,零星的余辉洒落在水面,漾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像从船上倾泻下的金屑。
素娥站在围栏边,低头俯视着水面上闪耀的金色碎屑,河风袭来,几缕发丝温柔地飘扬在脸侧。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番宁静,“这位姑娘,虽是夏季,夜晚的汴河也是风大,姑娘你如此瘦弱,这般站在船头吹风,可是要不得的。”
韩素娥默默转头,看向来者。
那人见她转过身露出正脸,眼睛亮了亮,看她周围无人服侍,衣着也朴素,想必不是什么贵族小姐,又急切道:“姑娘可是一个人在此,此处人多混杂,莫不如跟我去厢中避避风。”
素娥一愣,沉香方才腹痛去了净房,本来要先送自己回去,但她想着没什么大碍,便一个人在此处等她,谁想没过多久竟遇上此事。
但她知道哥哥几人就在不远处的包厢中,心里有底,于是冷静道:“我并非一人,家兄同朋友皆在内厢。”
她语气冷淡,本以为这样便能让对方退缩,谁料对方听了这话,不知心中丈量了些什么,脚下没动。
那人突然笑出声来,嘴上出言不逊:“姑娘不必再装了,谁都知道这蓬莱阁的画舫只有有钱人家才进得来,看你这模样——”他上下打量韩素娥一番,眼神轻浮,“想必你也是找了门道偷偷混进来,莫不是想要偶遇什么大人物。”
他又上前一步,语气随意又暧昧:“我是江南严家的人,跟了我,多的是银钱珠宝赏给你,啧啧,总好过你这般穷酸模样。”
穷酸样?
韩素娥不由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着,她今日不想引人注目,便穿了件色调朴素的衣裳,在夜晚中确实不怎么显眼,可这好歹也是云锦缎织成的,顿时啼笑皆非。
刚要再开口,却见对方突然靠近,她便连忙侧身避开,却闻到一股浓重的酒气,不由得皱了皱眉。
她感到有些不妙,正要厉声呵斥引来人,突然一个身影迅速地冲了过来,将她挡在身后,紧接着一个略微有些熟悉的声音斥道:“你做什么!”
素娥头脑空白了一瞬,回过神才发现挡在自己身前的是一名黑衣男子,而发出声音的则是一旁站着的一位女子。
她睁大眼睛,借着内厢漏出的火光看那女子,大概二十岁左右,衣着讲究,长相看不太清。
那女子似乎是斜睨着轻浮男子,语气傲慢道:“江南的严家,不过是周家的走狗罢了,也敢到京城来撒野。”
“你、你是什么人,竟敢污蔑我们严家,有本事告诉我你的主子又是哪位。本、本少爷明天就上门给他好看。”醉酒男子口齿不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