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页
老太监答应了一声,把信揣在怀里, 带了几个侍卫出发了。
皇帝的御驾刚刚到了江南, 停在了扬州, 扬州自古繁华, 少不了要在扬州这里停上几天,一来看一下扬州的风物,可以让两位皇子见识一下江南的富庶,二来他要在这里接见江南官员,他的到来,使江南的浑水更加浑浊了。
太上皇的信使到了扬州,来不及修整,直接要求面见皇帝。
把信呈上去,老太监看着皇帝读了信之后,放在蜡烛上点燃,然后整个人沉默起来。
“你下去吧,你是跟着父皇多年的老人了,在这扬州到处转转,有看上的东西,买一些回去孝敬太上皇,也是朕得一份心意。”
等人都离开他,问身边的人,“两位皇子在何处?”
左右的人回答“和本地官员之子在前厅说话。”
皇帝点了点头,再问左右的人,“朕的这两个儿子是谁的名声比较好?”
身边的人想了想,“最近常常听别人夸七皇子礼贤下士”。
皇帝点了点头,“别人都怎么说九皇子?”
“倒是有几个人说九皇子威仪甚重,然而说的人比较少,也无人附和。”
“他小小年纪有什么威仪?言过其实。等会人都走了,把他们两个传到朕跟前来,就说朕要考他们的学问。”
两位皇子来得很快,几乎是有人去传话,他们就立即来了。
皇帝看着眼前的两个小少年,个个都朝气勃勃,同样两个人也是眉目稚嫩。但是他们身后的老狐狸们都已经忍不住了,皇帝无所谓的笑了笑“最近在读什么书?”
七皇子是兄长,他先回答,“回父皇的话,儿臣在和九弟最近在读唐史。”
“读到什么时候了?”
“读到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去世。”
皇帝听完问他们“可有什么心得?”
每次皇帝问话都是七皇子先回答,他为兄长,自然是要先回答父亲的话。九皇子要在他回答完之后才能说话,所以这个时候他看着侃侃而谈的兄长。
“贞观十年,唐朝发生了三件大事,其一,土谷浑乱,其二改制府兵,其三,文德皇后去世。这三件事,第一件是外交第二件是内治,第三件对于太宗来说才是大事。太宗在文德皇后去世后,在宫内大兴土木,建造了层观,只为在宫内,能远远的看见昭陵,此事对于大唐君臣来说,议论的比较广,参与的人比较多,所以说这是贞观十年最大的一件事情。”
皇帝听了,表示赞同,“这件事情牵涉太多,文德皇后去世之后,太子谋反,这对于唐朝来说才能算上一件大事,老九觉得呢?”
“儿臣觉得文德皇后的事情,在贞观十年算不得大事。另外两件事才是正经的大事,无论后来太子是否造反,与文德皇后无关。太子造反,并非是文德皇后去世的原因造成的,说到底,这是他们李家的风气。”
“老七,你兄弟反驳你的话,你可有话说?”
“儿臣还是觉得,若是文德皇后还在,太子不会造反。”
“儿臣觉得无论文德皇后在不在,太子必定会造反。”
“老九说说这是为何?”
“太子造反,乃是因为他弟弟李泰同样也是嫡子,并且聪明伶俐,太宗与文德皇后对他非常疼爱,以至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让他对皇位生出了非分之想,所以是李泰逼迫着李承乾造反,并且那个时候,还有一个身份贵重的李恪对着他们兄弟虎视眈眈,所以李承乾不得不反。”
“九弟,这话错了,要是文德皇后还在世,以太宗对她的感情,以她对儿子的影响,后果绝不是后来的那般惨烈。”
“七哥说的是,弟弟这么一想觉得您说的也对,由母亲居中调和,事情绝不会像后来发生的那样。”尽管九皇子嘴里这样说,当父亲的就是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不以为然。
“好了,今儿先问到这里,你们在在扬州也晃荡几天了,这里如何?和京城相比,是否繁华?”
“广陵风物久繁华,此地比京城婉转了几分,确实是温柔富贵乡,十丈软红尘。”
等七皇子说完,皇帝哈哈大笑。“是极是极,我儿说的对,这里真乃十丈软红尘,就在这里几天,朕的心里生出不想回家之感。你们说若是在这里建一座别宫,咱们每年在这里住上几日,觉得如何?”
七皇子赶快劝他,“父皇,这乃劳民伤财之举,若是父皇喜欢这里的山水田园,不如咱们把御花园改建一番,也好日日能看见园林景致。”
“不好不好,假的终究是假的,再说了,宫里面哪有这里自在,你说的老九?”
“儿臣觉得这里来一次两次就够了,看多了未必觉得像现在这么喜欢。”
“朕觉得一辈子都看不够这种景致,繁华又热闹,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看完之后,朕心里也十分快慰。”
九皇子干巴巴的说了一句“父皇三思。”
“你哥哥刚才劝父皇,说这是劳民伤财之举,你觉得呢?”
九皇子没说话,也只是笑了笑,但是那种“我不当家,我不管”的表情非常的真切。
“好了好了,朕知道你们,还是喜欢和年纪相仿的人一起玩儿。出去吧,别在这里杵着了。”
“那父皇,别宫的事情……”七皇子不放心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