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6
要是选题不新,找几个没有关联的普通人讲述他们的忙碌,要人有共感,仅仅考验笔力,现实意义不大。”
“所以就得找对人。”小梁说,“肯定要反映社会现状,增强故事的可读性。”
“但这得凭运气。”
于燕听他们发表意见,基本都低头记着笔记,直到被方成彬点名,她才开口。关于这个选题,她想法还挺多的:“首先是视角的选取,如果单纯以乘客串联很难,那能从地铁工作人员切入,比如安检员、巡查员、引导的志愿者,他们在地铁里呆得最久,身上的素材最为集中。其次,如果想强调‘昼与夜’,势必会提及人流量的变化,这种拥挤和空旷的对比处理很关键。再有就是我想问下行文逻辑,是以时间为轴,还是仅罗列百态,是只针对乘客,还是涉及工作人员,或是延伸到地铁外的打车点、摩的、甚至是小摊小贩?”
“这就回到了你的初始设想,”方成彬同意她的看法,转向小梁,“你构思的是平面化的人物图鉴,还是要描绘一个立体的复杂的‘微观宇宙’,如果是后者,你选择大城市作为样本,如何让小城市的读者产生共鸣?”
小梁想了想:“意思是我应该更强调‘以小见大’的‘小’,更贴近具体的普遍性的生活细节?”
方成彬没表态,只说:“你再考虑下,题眼要扎得再深一点。”
他喝了口茶,合上面前的文件:“于燕,该你上来了。”
。
于燕这次提了两个选题,其一是岚城医院检验科王梁医生的个人事迹,其二是在云南大山中教书二十年的乡村教师的人生经历。前者是她吃完小龙虾而意外收获的素材,后者则脱胎于她上次去鲜花基地出差,和基地负责人的几次谈话。
那负责人出身农村,是家里的长女,背负着压力一路考学,自己创业,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扎实。她不止一次提到她最感谢的人,就是教给她知识,托着她越飞越远的吴春英老师。
因为行程原因,于燕在表达意向并得到同意后,跟吴老师通了电话,也见到了她的照片。那是一个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皮肤黝黑,但又满脸笑容的中年妇女:“她的声音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我是学生,我一定信任并听她的话。吴老师教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她本人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别说政府的宣传和奖金,就连她学有所成的学生想送钱给她,她也全部拒绝,她唯一接受的,就是他们给学校和学生的捐款。”
“那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没有组织力量吗?”
“没有,地方太偏,学校也不大,一共三个老师教附近村里的孩子,没精力交材料呼吁大家帮忙。”
刘仁美问:“那我们怎么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我肯定会实地拜访。”
“意思是你现在没法保证咯?那如果你去了那边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白费功夫?”
“如果真实性小到这种程度,我压根不会在这里提。”
刘仁美轻笑一声:“于燕,说句实话,你最近的选题都有些莫名其妙。我知道医生热度高,但你也没必要趁热打铁又来一个医生,还是检验科,你不知道检验科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医院领导的大专亲戚吗?你是收了好处还是打算转行?至于这位吴老师,更奇怪了,乡村教师千千万,为什么写她?没新鲜的东西就不要浪费时间,腾出版面赚点广告费不是更好?”
于燕听得皱眉,刚要反驳,却听方成彬说:“刘仁美,有脾气请你带上门出去发,现在在开会,请你就事论事。”
“我没有发脾气,我就是在就事论事。”
“那你指出她的不合理之处。”
“我说了,不新鲜。”
“那你来点新鲜的。”
“……”她撇撇嘴,“我接下来都是商稿。”
“商稿就得老套古板按程序来?”
“……”
方成彬看了她一眼:“你能接商稿是你的本事,但任何稿子都是以质量取胜。”
他往后躺了躺,面向众人:“有些话我憋在心里挺久了,今天趁大家到齐,我也啰嗦几句。于燕年初采访岚城富商的那篇我不多提,刊发之后多少企业家排队找我们约稿抢赞助,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问问广告部。而就在上个月,戴焕中医生的稿子一出,医学报的总编竟然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开了新版块。”
他扫视全场,语气重了些:“今年上半年,主刊一共出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