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55页

      “那他能清醒过来么?说话呢?”四爷又问。
    “清醒还需要些日子。毕竟昏迷了这么久。说话也能恢复一些,但也没有以前清楚了。”张太医回道。
    “上次您说皇阿玛是因为脑子里有淤血才一直昏迷。现在他醒过来了,是不是说明这淤血已经散了?”八爷在一旁问道。
    “应该是在逐步消散。”
    这个时候,床上的康熙却发出了“啊,啊”的声音,大家忙都围了过去。
    只见他面色焦急,挥动着右手,半边脸歪着,嘴巴在蠕动,想努力的说些什么,却只能发出模糊的声音。
    看到这样的康熙,大家都不免有些心酸。
    “皇阿玛,您是不是饿了?想吃东西?”四爷试探的问了一句。
    康熙却是摇头,又咿咿呀呀的不知道说了什么。
    “张太医,这可怎么是好?”大家都挺着急。
    “只能慢慢摸索万岁爷的意思。”张太医也是一脸为难,道:“这段时间,万岁爷的脾气可能还会变得急躁,照顾的人要有耐心,切不可让他情绪过于激动,这对他恢复不利!”
    等把张太医送走,几人面面相觑,都是一脸的无奈。
    “万岁爷,您是不是要找什么东西?”李德全此时在床边伺候,看着康熙的动作,心里有了猜测。
    他到底是贴身伺候了几十年的人,这么一问,就见康熙点头了,刚刚还略显焦急的神色,这会也变得松缓了些。
    四爷他们都很好奇,康熙清醒过来后要找的东西会是什么?
    “万岁爷,您要找的东西放在哪了?”李德全问道:“是在这乾清宫里么?”
    康熙又点了点头,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比划着,嘴里含含糊糊的不知道在说什么。
    ☆、937.第937章 诏书现
    好半天,李德全才露出一副恍然的表情,道:“是上次您要老奴放在牌匾后的盒子么?”
    这一次,康熙点头后再没比划了。
    李德全便去找东西了。
    四爷几人都看着这主仆俩,不知道在打什么哑谜。
    就见李德全竟是让门外的小太监找个梯子来。
    四爷突然心念一动,下意识的就想到上一世的自己,把遗诏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难道重活一世,皇阿玛也学了他的方法么?
    这个时候,床上的康熙冲他招手了。
    “皇阿玛,儿臣在。”四爷忙过去跪在床边。
    康熙大概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话,干脆用右手在床边写起字来。
    八爷等人也忙凑过去看。
    好半天,大家才看明白,康熙这是要宣几位内阁大臣进宫。
    再一联想刚刚他让李德全找东西,心里都明了了。看来康熙早就有了人选,这怕是要宣读早就拟好的旨意了。
    此时已是深夜,外面北风呼啸,几名太监拿着腰牌行色匆匆的走在宫墙下。
    沉重的宫门被打开,这几名太监很快就消失在了夜色里。
    这样冷的夜里,大家都在温暖的被窝里安眠。只是寂静的夜色中,那清晰的敲门声却无法让人忽视。
    守门人不耐烦的起身开门,却在看到来人的时候都愣住了,忙转身进屋去通报。
    半个时辰后,乾清宫里,康熙的床前就跪满了人。
    李德全果然是从正大光明的牌匾后拿出了一个黑色的木盒子,直接交到了内阁首辅张廷玉的手里。
    盒子里是一份圣旨,一份立太子的圣旨。应该是康熙上次中风后拟的。防的就是有一天自己倒下后,儿子们会为太子之位而争斗。
    当初这份圣旨就是张廷玉拟的,分了满、蒙、汉三份。现在康熙这里拿出来的是满文的。而汉文的那一份就在张廷玉的手里。蒙文的则在另一位内阁大臣手里。
    其实还有一份传位诏书,只是今日他还活着,便只拿了这一份出来。
    圣旨上,直接写的是四爷为新任太子。
    众人领了旨,再见四爷,行的就是半君之礼了。
    康熙躺在床上,看着这一切,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有了太子监国,这朝堂上就不会乱。
    “太子爷,这份圣旨明日臣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再宣读一次。皇上之前就交代过,如果他再次病倒无法处理政事,就由太子爷监国。”张廷玉道。
    “好,我知道了。”四爷点头道。虽然心中倍感意外,但面上还是一副淡然的样子。只是自称还没改过来。
    康熙好不容易醒来,又经历了这一番折腾,这会也累的不轻。眼看着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四爷便让李德全伺候康熙睡下,自己则带着八爷他们退了出去。
    “恭喜太子爷!”八爷率先恭喜道。这个结果在他意料之中。
    其余几人也都忙贺喜。
    “还是叫四哥吧。”四爷淡笑道:“又不是朝堂上,没得生疏了。”
    “四哥,既然皇阿玛已经醒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回府了?”十爷问道。
    大家也都看着四爷。当初说好都留在宫里,也是为了防止谁走漏消息,再一个也是方便照顾康熙。可如今消息已经泄露,太子之位也定了下来,他们就没必要再住在宫里了。
    “嗯,今儿就回去吧。不过咱们还是要轮流进来伺疾。皇阿玛这个情况,怕不是一时半会能好的。”四爷道。
    “这是自然。”几人都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