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25页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我认为我们这些尖端人才更需要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更伟大的、更能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技术上。”
    “至于那些,从一开始就没有投入到这项事业中的人,随便他们做什么都好,反正他们的人生已经失败了。”
    姜半夏要气死了:
    “你在说什么屁话啊?教育本身不就是为了改变大家的命运吗?按你这么说,老师和学校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喽?”
    李科却仍旧嚣张:“那不然呢?你举个例子呗,你能叫上名字的有几个,就那些农民工子女,那些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几个,今天能站到这里?参加这种开发者大会?你?肯定不是吧?”
    姜半夏还没来得及说话。
    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我。”裴砚说。
    姜半夏顿了顿,转过头,看着裴砚冷峻的侧颜。
    在那一瞬间,心脏有一种被牵扯到的,些微的疼痛。
    裴砚重复了一遍。
    他说:“比如说我。你满意这个答案么?”
    李科整个人都惊呆了,嘴唇微张着,说不出话来。
    而裴砚站起身,冷淡地、垂眼看着李科。
    “你的导师是杨兴林么?”
    李科嗫喏着:“呃……是。”
    裴砚“嗯”了一声,不再理会他了。
    而是转过身,看着姜半夏。
    说:“你们之间合作的事,我会直接和杨兴林联系的。”
    李科离开的时候,整个人仿佛石化了一般,脸色惨白着。
    然而,即便是最能在外人面前装相的周俊,也很直白地翻了个白眼。
    距离散会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时会场已经没有太多人。
    周俊在问题被解决之后,也很显然松了口气,看了眼外面的天色匆匆告别的。
    姜半夏坐在原地,垂着眼,不知在想些什么,没有动。
    直到过了一会,裴砚走了过来。
    低头看着姜半夏,语气有些淡:“聊聊。”
    姜半夏抬起眼,没有问聊什么,就站起身。
    裴砚转过身,走进旁边的一间小会议室。
    姜半夏跟进去之后,他带上门。
    窗外很暗,此时即便还是下午五六点钟,却已经像天黑透了一般。
    房间很小,只有一个小圆桌和两个看上去很软的沙发。看起来只是为了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聊天。
    裴砚点了下旁边的沙发,等姜半夏坐下之后,才坐到了姜半夏的对面。
    气氛莫名有点沉闷,姜半夏不由得有些紧张。
    手指捏着沙发的一角,不知道裴砚想要说些什么。
    裴砚从包里拿出来一个文件夹。
    文件夹并不透明,但能看出来挺厚的一沓,应该装了不少东西。
    姜半夏目光无意识地追随着裴砚打开文件夹的动作。
    裴砚说:“有些事,之前没和你讲。”
    姜半夏顿了顿,抬眼看着裴砚。
    裴砚说:“就像刚才说的,我是离异家庭……不,不止如此。”
    “抱歉,”他说,“之前没有告诉过你。”
    姜半夏眨了眨眼,空气骤然变得粘稠起来,呼吸也变得有一些闷。
    尚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低头看着,裴砚拿出了几沓纸。
    第一沓纸。
    “我的父亲叫裴野川。有家暴史。这是十二年前,母亲受伤,警察开具的伤情鉴定和父亲的行拘通知。”
    第二沓纸。
    “这是九年前,我的父亲与母亲的离婚证明。”
    第三沓纸。
    “六年前,我的父亲欠债不还,被债主告上法院,这是当时的法院传单。”
    第四沓纸。
    “两年前,我父亲因为做假账,被刑事拘留,这是当时的判决书。”
    裴砚道:“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存在随身的硬盘里,我回去可以找一找再发给你,但我现在可以口述——”
    “裴砚。”
    姜半夏平静地打断了他。
    她抬起眼,和裴砚对视。
    “你干嘛呢?”
    裴砚顿了顿:“之前,对于我的情况有些隐瞒。你应该有知情的权利。”
    姜半夏没有立刻说话。
    她俯过身,将裴砚摆在桌上的那几张纸都拿了过来,面无表情地,一张又一张地翻看着。
    裴砚的神色很平静,好像无论姜半夏说什么他都能够接受,都不会有半点怨言。
    过了半晌,姜半夏把整理好的文件又一次放回了桌上。
    大约停顿了一分钟后。
    姜半夏笑了笑:
    “你把这么多证件和材料摆出来……怎么,你要向我求婚啊?”
    裴砚一顿。
    姜半夏语气里还带了点疑惑:“结婚的话,是不是还缺了些什么啊?等等,去民政局领证都要拿什么东西?直系亲属的犯罪记录是有必要的吗?对不起,没有经验,让我查查……”
    “姜半夏。”裴砚说,“我不是和你开玩笑。”
    姜半夏没有理会他,低头自顾自翻起手机,一边念着:“让我看看啊……像你这个准备的精细程度,应该还缺以下几个文件——”
    找到了想找的东西,姜半夏清了清嗓子,装模作样地开始念道。
    “二十七年前,裴砚的出生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