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页

      第二个片段是《魔笛》选段《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你们是不是又很熟悉旋律?这就是花腔女高音,一种极为稀有的女高音声部,主要在高音区的炫技演唱,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还要高。姐妹们听不懂也没关系,自己再试着唱一唱,是不是破音了?扯嗓子了?咳嗽了?
    更专业的共鸣、气流、颤音、发音、弹性、定位什么的,我研究的挺多,不过你们也不感兴趣啊,我不在这里说了,你们知道啾啾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就够了。从圆圆说的那句啾啾不懂乐理,我们知道啾啾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姐妹们,啾啾是有唱歌天赋的,是天生吃这口饭的人!
    上面讲了啾啾在声乐上的潜力,下面我再讲讲啾啾在演戏上的潜力。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演技分为三大流派:第一个是体验派,我要变成我演的那个人,我必须体验到他内心的那些东西才能演出来,局限是一个演员不可能为了演一个古人而成为他;第二个是表现派,不用内心,只用外化的训练过的演技去演,局限是每个人都用一样的方法来表演时就缺乏了个性和最细微的东西;第三个是梅兰芳流派,唯美的□□的舞台艺术。
    啾啾的武术动作表演类似梅派,舞台唯美,人物个性突出,只看她的动作就知道了这里发生了一起被重兵包围的危机重重的濒死之战。我去学校武术协会走了一趟,痴迷武侠剧的武协会长说武侠剧里没有这一套动作,他把这一套动作拆解后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影子,也就是说啾啾把她看到的武术动作进行消化吸收后转变成了适合自己的一套动作。放到武侠剧了,啾啾这样的人能成为开门立派的一代宗师。
    啾啾没有说话,我无法确定啾啾的台词功底,为了防止外人说我过度吹捧,我只说一说啾啾的仪态。一个演员的仪态有多重要,我们来看一组公主走路视频,公主衣服上的流苏是为了体现公主的端重,你看仪态差的演员流苏,再看看仪态好的演员流苏,一个摆来摆去,一个微微抖动,对比不要太惨烈!
    啾啾的仪态不用我描述了,照片奉上。咱们就说还有谁比咱家啾啾飒,你看这背,你看这腰,你看这旧时光整理,欢迎加入我们,历史小说上万部免费看。充满力量感的动作。我都想好咱家啾啾的戏路了!女侠、杀手、魔女、大将军!
    至于啾啾的眼神,太真了。这个话题有些沉重,这里不讨论,我只说一句:啾啾真的很勇敢,她的勇敢给了很多人对抗自身懦弱本性的力量。
    当然,咱家啾啾的表演还有很多瑕疵,专业音乐人和武林高手能挑出一大堆能改进的地方,但,瑕不掩瑜。
    评论:
    ——最后一句明明是谦虚的话,我为什么从里面听出了妈妈式偏爱?妈妈:“我女儿是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但她也很努力很优秀。”
    ——点开《孤独的牧羊人》视频,跟唱,从入门到入坟。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驴叫。
    ——我就不一样了,跟唱花腔女高音! 然后呢?哑了,嗓子疼了三天,造孽啊!
    第10章 起范儿了010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不需要付出汗水。
    五个老师摸清了学员们的情况,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安排了大量的练习计划。时间只有三个月,要想达到五个老师认可的毕业基本要求,女孩们要用悟性和勤奋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
    这十五天,单调、枯燥、煎熬。
    她们早晨五点就要起来练功,一直学到晚上十点,中间只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太累了,身体累,精神也累,她们都没有了说话的力气。
    有的女孩放弃了,她们对梦想的渴望不足以支撑追求梦想路上的苦难,她们还有其他更容易走的路。留下来的女孩独自忍受着,有的大声地哭着宣泄,有的晚上躲在被窝里小声抽泣。
    汤鸢不哭,她生气,越累越生气,唱歌时都带着一股气势汹汹的狠劲。A班的女孩们都离她远远的,肖圆也远离这个看起来即将要爆炸的煤气罐以防被波及。只有深知妹妹脾性的汤灵没有被妹妹又气又狠的模样影响,照常面无表情地练习。
    节目组很喜欢来A班拍摄这俩姐妹的练习日常。一个再累都平平静静的,没有一点表情。一个从快乐到生气,凶萌凶萌的,表情很是丰富。
    十五天的基础训练结束,走了六个学员,剩下的四十三个女孩进行第一次考核,A班先来。
    汤灵第一个上,这十五天里她的心境一直很平和,现在依然面无表情心态稳定。完成五个老师要求的基本功后,她选择了舞蹈老师和声乐老师一块创作的《四立方》来进行个人才艺展示。
    文丹心第二个上,她的个人才艺展示也是《四立方》。
    《四立方》的歌声里要表达出被困在牢笼里的歇斯底里和自我撕裂崩溃感,舞蹈也只在四立方的空间里展示。受空间所限,舞蹈中很多蜷缩的动作,这将阻碍唱歌时需要的流畅气流。它是学员可选歌曲里难度最大的。
    两人表演结束后,大房间里安静了许久,舞蹈老师和声乐老师同时拿起了话筒。
    舞蹈老师:“你们两人的表演超出了我对你们的预期,如果你们这样保持下去,我相信灯光流彩的舞台上有你们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