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
这位合适之人,便是东海恭王刘彊之后、宗□□宗正、幽州牧刘虞。
袁绍和韩馥商量出结果后,关东联军中反对之声不断,袁术假借维护忠义坚决反对,曹操更是差点和他们在阵前吵起来。
联军起兵为的是讨伐董卓救天子于水火之中,如今天子幼弱,虽然为逆贼所挟持,但是并没有其他过失,此时改立新君,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董卓有何区别。
问题是联军的主事人是袁绍,别人反对归反对,他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不久,袁绍就以关东诸侯的名义派人去幽州拜见刘虞,试图让他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登基称帝,只是被刘虞给拒绝了。
袁绍不死心,又提出让刘虞领尚书事,他的叔父袁隗为太傅时掌控尚书台,如今袁氏在外只剩下他和袁术两个人,朝中掌控尚书台的人即便不是袁氏子弟或者袁氏门生,最好也要是他们推上去的,只是刘虞又拒绝了。
张辽说到这里,下意识抬头看了一眼斜倚在软塌上的大美人、咳咳、前太仆大人,担心他听到袁绍、袁术的所作所为心里难受。
天可怜见的,距离董卓灭袁氏满门已经过了好几个月,除了董卓急慌慌的将尸体转移至郿坞,袁绍、袁术兄弟二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想起来要安葬族人。
大人在他们面前时总是面上带笑的柔和模样,私下里不知道怎么伤心欲绝,只看大人现在一刻都不肯让小公子离开他的视线,就能猜到他对失去亲人一事有多紧张。
唉,太可怜了。
原焕耐心的听张辽说完,将听到的消息和记忆中的历史对应起来,正想和他说些什么,然后就对上了那满是怜悯的眼神。
原焕:……
他又错过了什么剧情?
这家伙的脑袋瓜里装的究竟是什么?
第4章 风起微澜
*
原焕面带微笑看向张辽,语气一如既往的和煦,“陛下迁居长安未央宫,董卓留在洛阳毕圭苑对抗关东联军,都亭侯可有参战?”
张辽撇了撇嘴,换了个姿势阴阳怪气的说道,“杀鸡焉用牛刀,都亭侯武艺高强,当然有更要紧的活儿。”
董卓自知得罪的人太多,生怕被人刺杀,恨不得让吕奉先一天十二个时辰守在他身边,打仗哪儿有给他当护卫重要。
原焕微微颔首,“在下没有记错的话,文远上次说现今在都亭侯麾下做事。”
张辽咧嘴笑笑,“大人记性真好。”
他的上官的确是都亭侯吕奉先,不过现在到处都是乱七八糟,董卓身边离不开他那上官,迎敌时派的都是他从凉州带来的亲信,打仗有军功,军功这种好东西可落不到别人身上。
他还好些,驻守郿坞好歹是个正经差事,像吕奉先那般名为中郎将、都亭侯,实际上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护卫,心里不知道有多憋屈。
董卓对吕奉先这个义子也没多少真心,只是看重他的本事,想将人禁锢在身边当贴身侍卫而已。
他出来之前还在听那家伙埋怨董卓老贼凶残暴戾,心情稍有不好就拿身边人出气,上次心情不快竟然直接拿手边的手戟扔他。
要不是他身体灵活跑的快,脑袋都能被砸个血窟窿。
张辽人缘不错,和哪个都能说上两句,不被看重有不被看重的好处,他在京城时每天这边溜溜那边逛逛,斥候知道的小道消息都没他多。
原焕不经意间听了一耳朵八卦,对这人的不着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有各的小心思,都想伺机发展自己势力,早晚都是要散的。
都说董卓西迁是畏惧关东联军势大,其实仔细想想,这事儿和关东联军有没有关系还说不准。
凉州军中多胡人,羌胡不愿远离故土,洛阳对他们而言过于遥远,董卓要稳定军心,必须要返回关中。
除此之外,并州西河郡白波贼大兴,牛辅征讨白波贼失利,一旦白波贼进入河东,就能直接切断他的后路。
长安有潼关天险,既能避开中原争端,又能凭险据守,他在关中经营多年,多方面考虑之下,迁都对他来说的确有百利而无一害。
后世直接将董卓西迁当成关东联军的功劳,那是给联军脸上贴金,只要仔细琢磨琢磨双方交战的胜负就能发现,松散的关东联军根本无力对抗董卓手下的精锐骑兵。
洛阳虎贲、羽林、五营兵人数众多,但多是从市井商贾闲散子弟或是乡野间的村夫中选拔而来,没有经过正经的操练,打山贼野寇尚且不足,更何况对上身经百战的西凉锐士。
曹操率兵进攻结果大败而归,孙坚与董卓部下交战也是败多胜少,战绩之差一目了然,要说董卓惧怕这群乌合之众而迁都,他肯定是不信的。
原焕养病的日子过的滋润,这几天一边逗弄小崽崽一边梳理原主留下的记忆,竟然真的让他找出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董卓不是傻子,进京之后拉拢了大量士人为幕僚,像王允、伍琼、郑泰、何颙这些后来走到他对立面的人,这时候都是他的幕僚。
袁隗官至太傅,有他的帮扶,再加上那些名气极大的幕僚,董卓很容易在朝堂站稳脚跟。
原主这位叔父扶持故吏董卓,希望董卓能成为他的帮手,万万没想到事情朝着他控制不了的方向发展,董卓直接反客为主自己掌控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