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页
到饭店之前余酒还绕了个弯到周师傅家里,叫他家里人一块儿过去吃饭,就当是乔迁新居,请朋友了。
周师傅没少帮他们的忙, 上次结婚周师傅的家人没来,这次搬过来了, 怎么也要请他家里人吃个饭才好。
周师傅家里就还有个老母亲, 和他妻子以及一个才一岁出头的儿子。那小娃娃被他妈妈抱在怀里, 眼睛圆溜溜的,时不时地看看林小北, 然后又伸开小手臂要抱抱, 等林小北被萌得心都软了伸手要去抱他时,小娃娃又转身把自己埋他妈妈怀里。
小小年纪,就会耍人玩。把大家逗得直笑。
吃完饭都已经是傍晚了。夏天的六七点还是天光大亮,大片大片的晚霞坠在天边。两人沿着青石板砌成的街道慢慢走着, 落日的余晖落在肩膀上。
七号那天,余酒早上六点起来做了早餐, 和林小北吃过后, 就骑自行车先送她到学校, 然后再转头往对面的水果厂过去。学校和厂里都是七点上班, 以后正好可以一起出门。晚上下班时间不好说, 就各回各的。
学校只通知了要在这天去报到,但是也没说要带什么东西。以防万一,林小北带上了自己做的上半学期的教案,还有笔记本和笔,装在挎包里背着。她的遮阳大草帽、手表和水杯是标配,除非什么特殊场合,不然她去哪都带着。
有个跛脚的大伯在门口来回踱步,看见她过来就问是不是来报到的老师,然后就给她指路说去左边知行楼一楼的最左边的教室集合。
她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到了,教室黑板上楷书字体写着“八中教师见面会”,讲台上边摆了五套桌椅,而秦远森端坐底下在第一排的最中间,看到她进来,冷淡地颔首。
他旁边的女老师就问:“你们认识啊?”
秦远森转头笑着回答:“一个大队的知青,也没少见,不过不太熟。林老师之前还是我们大队小学的老师,她丈夫也是大队本地人。”
那位女老师上下打量了一番林小北,不屑道:“看着挺好看的,就是眼光不好。都能选上当老师了,有工资拿,嫁给乡下人以后一辈子都被困在这里。”不过她自己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话,只敢用两人能听到的声量说。
秦远森又抬头看了一眼站在门口处张望的林小北,眼里闪过一丝复杂。
在前面巡视了一圈,林小北找了最后一排正中的位子坐下。八中总共招了二十五名老师,现在才来了十七人,还有人没到呢。
没多久其他老师也陆陆续续地过来了。讲台上五个座位,也都坐满了。
台上坐着的是县里管教育的领导和隔壁县管教育的领导,以及学校的三个主任。几位领导轮流发言,说的话大同小异 ,无非就是八中的建设初衷,以及对于老师的期盼。
讲完后两位教育局的领导就先离开了,学校革委会主任孔主任和管教学的万主任、管纪律的汪主任留下和大家继续开会。
老师们的工资都是十五块钱一个月,各类票若干。包吃包住,吃的是和学生一样吃食堂大锅饭,住的话是学生宿舍,不过学生宿舍二十人一间,老师住的就是四人一间。如果不在学校吃住的,就每个月多补贴五块钱。像林小北这样的不住学校,只在学校吃午餐的,就和学生一样买饭票。
虽然寒暑假放假期间的三个月没有工资发,但是这也很好了,一年将近两百块钱呢。
九月初正式开学,学生会提前一周到学校报到,还有参加军训。军训就是拉练,还有就是做劳动,把学校后边长满野草的荒地给清出来。
也就是安山县和隔壁县的教育局舍得出钱,还有以前从安山县走出去的人发达了,回来捐钱给家乡建学校,不然的话初中学校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教学住宿环境,最多就是一排排瓦房。
奔着这个环境,县里初中的老师都蠢蠢欲动,但是又觉得这边给的工资待遇不如县里,而且这边没什么娱乐活动,买什么都不方便。
招进来的二十五位老师里,只有十个是下乡的知青,剩下的都是本地人,听说在录用时,差不多的条件下都会先偏向本地的人。坐她后边的两个知青出身的老师窃窃私语,说这样不公平,为那些落选的知青觉得不值。
这两人开小差,还有拍拍林小北的肩膀,问她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她摇头,说不清楚具体真相是什么,没有什么想法。
立场不同,考虑的问题不同。知青觉得这样不公平,但是人家领导也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知青是有机会回城的,他们但凡有机会都不会继续留在乡下,与其后面需要费时间精力培养新的老师,还不如就多招一些本地人,他们的家都在这里,起码比知青们稳定多了。
再说了,就是教初中的学生,高中毕业就可以,县里有高中学校,怎么也能找到一批适合的。
上课的安排表已经做好了,不管最后报到的学生有多少,都会大概平均分成十五个班级。
每个老师带三个班,相当于分成了五套教师小队伍,一套老师就专门带三个班级的学生。学生早上下午都是两节课,晚上一节课,每天下午都会空出一小时的时间安排做劳动课。学校自己开辟了几块地种水稻和种菜,这个是用来供应学校食堂的,不用样样出钱买,能给学生的伙食费减轻些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