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1页

      “一路上都要让人守着,这怕是需要雇佣不少人呢,我怕耽搁了公子的大事。”胡老板想了想还是委婉地拒绝。
    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伙人与宁城的白、顾两家人是什么关系,不管是朋友也好仇人也好,都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商户能得罪起的,这趟浑水他可不敢掺和进去。
    “瞧你那个怂样。”追风不屑地瞟了他一眼,接着说:“我家公子只是钦佩少年首辅,所以想帮他一把罢了。只是需要你在路上帮他送个饭、添点水能有什么危险。”
    胡老板用眼睛瞟着苏堇年,见他单手将手腕粗的树枝撅断扔到了火堆里。
    听着清脆的咔嚓声就好像骨头被折断的声音,胡老板的头点得像小鸡啄米一样。
    “嘿嘿,这事我应了,包准办得漂漂亮亮。”
    看到几人上车离去,胡老板把银票揣进了口袋里,在心里暗想:算命的一点没说错,这次真的赚了钱,不过这钱拿得有些烫手,希望自己可别因为这些银子丢了性命啊。
    他决定了,等到再回宁城一定要好好“感谢”那个算命的。
    坐上马车一家人又继续往省城的方向赶去,这回一路上平平安安,终于在两日后到达了省城。
    在入城的时候,入城的车子排起了长队。顾锦绣撩起车帘问道:“省城里这么多人?”
    追风笑着说:“顾娘子,省城可是一个交通枢纽,每日里来来往往的各地商家很多。所以呀,每天入城都要排队,今天队伍还算少的呢。”
    刘子安的马车在车队中格外显眼,还没等车子靠近,就有士兵看到。守城的小队长赶紧跑下来亲自给马车放行。
    追风在他的恭维下扔了一个小袋子给小队长,驾驶马车大摇大摆地进了城。
    省城的天气要比黑水镇更加暖和一些,在黑水镇里大伙还都穿着棉袄,而省城爱美的姑娘们此时已经早早换上了单薄的夹袄,窈窕的身段被显露得一览无余。
    追风一边赶车,一边像个小喇叭一样对在座的几位介绍着省城的景致。
    “我跟你们讲省城最有名的就是这条四方大街,这是入城的必经之路。你看看这条街两旁的铺子卖什么的都有,而省城最显赫的人家都住在后边的朱雀巷里,再绕过这条街,马上就到我们刘府了。”
    说完话,马车一转就绕到了四方街的后头。
    一入这条街明显与前街的气氛不同,显得幽静许多,家家都是高门大户。门口的石狮子显露出这些人家境不凡。而最里头的巷子,则被一座大大的府邸所占据,显眼的“刘府”两个大字映入了众人的眼帘。
    “这里就是我们刘府了。”追风介绍着。
    还没等刘府的众人发现他们,一直守在巷子角落里的赵书桓看到了这辆金光闪闪的车子。
    他来到省城已经有了一些时日,本来以为拿着刘公子的信,肯定会被刘府引为座上宾。作为一个读书人,赵投了信后矜持地等待了几天,准备等着刘府亲自来迎,可是信投进去之后就如泥牛入海,一点回音都没有。
    他架不住吴书生等人的催促来到刘府打听消息,可是刘府根本没有人搭理他。没办法,赵书桓只得灰溜溜地回到了客栈。
    他越想越心里没有底,离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到现在自己还没有得到考试的试题,海口已经夸下了,这些书生们天天众星捧月一样地吹捧着自己,就连洗脚水都是那些书生们亲自给自己端到房里来。现在自己拿不到考题,他们会怎么样看待自己呀?
    没有办法,这几天赵书桓谎称刘公子找他吃酒,天天来到刘府蹲守。
    刘府的马车他几乎都认得,今天见到这辆熟悉的马车,赵书桓觉得自己的眼泪都快流了下来,刘公子终于回来了。
    他刚想冲过去,结果就看到一堆家丁走了出来。为首的管家把大门打开,迎着车子进了刘府。
    赵书桓想了想,既然刘公子回来了事情就好办了,明日他就来正式拜访。不信刘公子不招待他。
    进入刘府,刘子安下了马车,在一堆人的嘘寒问暖之下,前去给刘老爷刘夫人请安。
    按照之前说好的,顾锦绣和苏大会在刘府暂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由顾锦绣负责刘子安的饮食。
    刘府的人看见两人的打扮,以为他们是公子新收的仆从,能被公子亲自收进来,管家也对他们高看一眼,便把他们领到了后巷里,安排了一间较好的仆人房居住。
    两人头一次来到刘府,也不知道什么是客房什么是仆人房,稀里糊涂地跟着管家去了后巷。
    虽然是仆人房,但是这些房子比黑水镇上普通人家的居住条件要好很多。管家给他俩安排的房子甚至比黑水镇上的殷实人家居住的条件还要好。
    顾锦绣看了看对这里表示很满意,然后就问管家小厨房在哪里,她要给公子准备晚饭。
    管家一听原来是公子请来的厨娘,便笑哈哈地把府邸的大致位置给顾锦绣说了一遍。
    然后说今天府里给公子准备了接风宴,让她休息一天明日再上工。
    两人等到管家走后,苏大和顾锦绣开始收拾屋子,刚扫完地就听见有人敲门。
    第117章 晚上和谁睡
    自己刚来这里会认识谁呀?
    顾锦绣有些疑惑地打开门,就见一个穿着乌黛色夹袄的中年妇人站在了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