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99

      /p
    /p
    正正的以生命来诠释。
    “日月昭昭,唯吾大明。”方孝孺缓缓跪□去,从心底到灵魂的臣服,“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相信,正如朱高炽所说,这个皇帝,能够让社稷稳定,百姓安乐,能够带领大明走向一个旷古迄今的盛世。
    所有的文武百官在他的山呼之下才从朱棣刚才那番霸气之语中回过神来,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
    奉天殿外日光正盛,琉瓦辉煌。
    当日,方孝孺便拟好了朝廷招贤纳才的诏书,朱棣御笔亲批,让礼部手抄了多份分发各地,并定于中秋举行乡试。
    方孝孺不愧为当代文豪,号召力那不是一般的强。诏书由他亲拟,各地学子纷纷报名参加科考,表示要为国效力。
    朱棣笑得合不拢嘴,想着有了这批官员,以后大大小小的事自己也不用都亲力亲为,总算是可以好好睡个觉了。
    明朝的科考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期一般在农历八月,故也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中举的学子,在翌年二月可进京参加会试,因为考期都在春季二月,故又称春闱。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也称为京试,考官的人数比乡试要多一倍,且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在会试后半个月,约三月初。前面的考题都是以写文章为主,而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叫做“时务策”。毕竟科考是选拔官员,但官员光会写文章不行,还得对当下的时事政务有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参加殿试的学子没有落榜一说,只是由皇帝根据他们对答的成绩重新排个名次。
    比如一个考生在会试的时候文章写得非常好,考了第一名,但在殿试的时候很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治国策略让皇上不满意而掉到最后一名。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毕竟在古代,“书呆子”还是很大的一个群体。而要得到皇帝的赏识,绝对不是你文章写得好就可以的。
    当然,殿试上由皇上亲自排出来的名次就相当权威了,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其实也就是进入翰林院再次进修。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或者分发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由于方孝孺在洪武、建文年间都曾主持过会试。此次科考选拔人才的重责大任自然非他莫属。除他之外,解缙、黄淮、胡广任主考,另有十多名同考,也就是副考官。
    由于朱棣攻进皇城之时,建文朝的官员殉国、出逃的实在太多,现在朝廷官位严重空缺。所以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稍微比往年宽松了些。中秋的乡试,中举的学子达一千多人。第二年这些学子都进京参加会试,足足考了三批,才勉强考完。而放榜的时候,也留了四百多人。要知道,往年的科考都是精挑细选,到最后顶多只有一百多人能够榜上有名。由此可见,朝廷现在对人才的需求真的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永乐二年,年关刚过,二月初方孝孺将会试中榜的名单呈交朱棣,中旬朱棣就在文华殿举行了殿试。钦点了前三甲以及二十八宿,送进翰林院,让方孝孺和一帮翰林学士特别培养,争取在三个月内就让他们接手政务。
    前三甲是哪朝哪代都有的,可这二十八宿文武百官还是第一次听说。
    方孝孺接到这个旨意,跑去问朱高炽这二十八宿是怎么个意思。朱高炽说现在朝廷急需官员,不能等到他们都进修完毕,所以这一批就劳烦诸位大臣来个快速的岗前培训。
    方孝孺对“岗前培训”四个字百思不得其解,朱高炽解释道:“其实父皇的意思就是让大人教教他们为官之道,让他们尽快适应官场,好让他们上任。”
    方孝孺难得点点头,表示受教,第一次没有跟朱棣唱反调,尽心尽力的教导那二十八位学子。
    三个月后,朱棣去翰林院检查成果,却是大失所望。
    倒不是说这些孩子书念得不好,方孝孺、解缙教出来的学生,学问能有不好的吗?但问题的关键就是,他们念得太好了。好到朱棣觉得他们除了读书好像就啥也不会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毕竟这些官员以后要面对的可都是天下民生的大事,光会念书怎么行?
    于是,咱们伟大的皇帝陛下当即做了个伟大的决定——把这二十八宿以及其他翰林院的学子都发配到军营里去充军。
    所有的人,除了朱高炽,都表示云里雾里,不明白朱棣到底唱的是哪出。方孝孺、解缙虽然也有疑问,但暂时都不敢开口。因为他们拿不准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让朱棣不满意。
    于是,那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们,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赶去了军营。而且,朱棣还专门让对部下最为严厉的张玉和最没有章法的朱能亲自进行训练,并特别下旨让他们住最差的营帐,吃最糙的食物。
    又过了三个月,朱棣收到张玉的奏疏,说“差不多了”,然后朱棣将那些年轻人召了回来,却依然没有安排职务,而是将他们放到了工部。
    工部是专门掌管各项朝廷和地方的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以及交通等事宜的,朱棣让他们去工部,可不是当官管人的,而是让工部尚书给他们安排“劳工”的活儿,砌房子,运木头,扛沙袋,搬石头,什么活儿累做什么,什么活儿脏做什么,而且吃穿用度还得跟其他民工一起。
    一晃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工部尚书也上了个奏疏,说“可以了”。朱棣觉得还是不够,又让那帮孩子去守城门,没有轮值的,就在应天城内巡视。
    如此来来回回折腾了大半年,方孝孺、解缙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了好几次奏折,可朱棣都不理不睬。这种事方孝孺也找不了茬儿,因为每次朱棣都会笑眯眯的跟他说,自己是在为帝国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
    瞧瞧,这顶大帽子多重啊,方孝孺难道还能说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真正能为国为民的官员”不对?而对于这件事,朱高炽是跟朱棣站在统一战线的。他也认为那帮只会吟诗作对,写些八股文章的学子应该经受一下这样的磨练,才能真正了解国计民生,真正体察民情,以后上任才能够真正为国尽忠,为民请命。
    于是,在他们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