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页
陛下御极二十余年,本朝出现了中兴,不说夜不闭户,也能说得上一句四海升平。盗匪不是没有,而是极难有成气候的,屠村这样凶残的穷凶极恶之徒实在是寻不到。
哪怕真有这样的人,也不敢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除非这个村子里有什么了不得的财富,令他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故而,沈羲和不信是真的水匪。但若不是这样惊天动地的事儿,陛下也不能大张旗鼓,调足了兵马,有个大将军还不够,还要派个亲王去镇场。
因此,屠村绝不是空穴来风。
一念至此,沈羲和却没有给陛下扣上罪名:“陛下不是如此不堪之人。”
陛下重权么?
自然是重的,否则也就不会有谦王的枉死,也就坐不上皇位。
陛下薄幸么?
关于这一点,沈羲和其实不好判断,有些事情真的不是非黑即白。顾家的灭亡,是政治角逐的必然性,哪怕没有现在的顾家,撑过这一场,这样的事情仍旧会发生。
这和帝王的私心与否无关,对于沈家,沈羲和身为沈氏女,心自然是偏着沈家,同时也是维护沈家,但真要站在沈氏女的立场上指摘陛下不对,也委实有点过。
陛下的忌惮是没有错,沈羲和只敢保证她父兄没有谋逆之心,可任由沈氏这样做大下去,后人会如何想,沈羲和不能担保,从这一点出发,陛下是没有过错可言。
只是陛下终究是不愿意退一步,亦不愿信任她父兄,若是陛下心胸能够宽容一些,允许父兄从此远走,逍遥自在,做个富家翁,就能够双赢。
但他们都明白,这权利不能放,一旦放了,等待他们的就是帝王的屠刀,只有人死了,陛下才能真正的安心。
这也是最快掌控西北的方法,西北沈氏根深蒂固,哪怕帝王真能一时心宽,放走了沈岳山一家,同时善待西北跟随沈氏一族的大族,只要沈岳山活着一日,余威犹在。
这些人不会信沈岳山是心甘情愿退让,无论沈岳山如何解释都无用。他们看到的都只有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哀。
他们更信服沈岳山,会自发抵抗陛下派来整顿西北接掌西北的人,会使西北陷入新的乱局,这一点陛下和沈岳山都心知肚明,故而谁也不可能退让。
这是一个死局,是无法指责谁对谁错的死局。
抛开顾沈两家,其实陛下从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朝臣之事,他勤勉忧国,勤政爱民。
沈羲和是不信陛下会做出屠村,只为顺理成章屯兵岷江,杀掉沈岳山与步疏林。
萧华雍搁下笔,他抬眼透着郑重看向沈羲和:“呦呦,我们都不如你。”
乍闻岷江屠村,知道内情如萧华雍与萧长卿等人,都是第一反应陛下真够心狠手辣。
只有沈羲和没有去彻查,相信陛下为君之风。
萧华雍派人去查了:“陛下的确没有屠村,他是陛下,要伪造屠村之象并不难。”
山河何其大?多少村庄又有多少人能够数得清?户部记载尚且不全,这里面可以做文章的空间就极大。
顺便寻找一个与世隔绝的偏远之地,靠近岷江,就能制造出屠村的惨状,抬的尸体都盖了白布,是否真的人谁能知晓?鲜血淋漓,血染千里,谁能知是否人血?
只要故布疑阵的是官府的人,平民百姓如何能够怀疑?
他们至多是恍然大悟:原来距离他们不过百里还有个他们一直没有发现的小村庄。
也会暗自庆幸,幸而不是他们惨遭屠村……
果然与她所想一般无二,沈羲和虽然觉着陛下不是这样残暴之人,真正得到证实,她心里也不由松了口气。
这一切都是因她和萧华雍合谋布局而起,是萧华雍引了陛下去岷江,是她让沈云安去了岷江,才导致陛下不得不布局,哪怕非她杀伯人,陛下因此而真正屠了村,她亦会良心不安。
“呦呦有一颗公正之心。”萧华雍轻赞。
无论是敌人还是恶人,她永远不会凭着自己的好恶轻易对一个人做出判断,但对于自己的亲人她又自然是偏颇,她护短却又不盲目,这样的她才最适合做上位之人。
“不过是看事看人的习惯罢了。”或许是因为自己有,沈羲和从未觉着多么难能可贵,她只是习惯摒弃个人情绪去看待一切,这也是她永远不会大意轻敌,或者轻易冤枉某一个人的缘由。
“陛下,是要与景王坦白。”沈羲和突然明白为何佑宁帝要将沈云安潜入岷江的消息散步出去。
屠村到了这一步,自然是滴水不漏。下一步自然是给萧长彦下密旨,让萧长彦知道屠村的假象,是借此暗中潜伏,擒拿沈云安。
这就彻底把萧长彦给推到了风尖浪口,萧长彦没有任何退路。
哪怕是明知道是一场恶战,萧长彦也不敢和稀泥,想要借着沈云安在岷江消息没有实质证据而消极应战,保存实力都不行。
帝王之命在呢。
陛下也不担心事情暴露,他就是因为不确定沈云安在才下密旨,这可是一片良苦用心。
第741章 烈王心悦太子妃
他不是怀疑猜忌,或者对沈云安不利,才这么做,他是为了力证沈云安清白,才暗中行事。
当然,一旦沈云安擅离职守,偷偷潜入岷江的事情被掀开,被证实。他就是英明睿智,捉拿逆臣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