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分卷阅读184
/p
/p
的资格,从此以后处处低人一等。
司空由衷的为温娘子和她身边这些乐师们感到庆幸。
他们不是那种因为家族获罪而没入贱籍的伶人,有林山翁和李骞为他们争取到的、上层社会和整个文人阶层对他们的另眼相看,他们的生存状况,注定要比普通的伶人顺遂。
一曲终,李骞在上首笑着说:“将离,在那里出什么神?说说,小青和小鱼演奏的如何?”
两位演奏者也一起转身看着他。小青脸上笑吟吟的,小鱼却带着几分威胁的神色瞪着他,好像在说:敢说哥哥不行,回头揍你!
司空不好意思的挠挠脸蛋,“那个……我其实没听懂。”
满座的人都哄笑起来。
李骞笑骂道:“没出息的东西!”
司空笑着上前给大家拜年,在这里,他是师弟,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是最小的一个,也不必他给别人准备红包了。
李骞指着自己左右两边的中年人说:“来见见师父的老友,这位是宝文阁直学士虞道庆虞大人,这一位是翰林学士李凤忠李大人,都是精通音律之人。”
司空连忙上前见过两位长辈。这两位都是一身书卷气的中年人,风度儒雅,看着司空的时候神情也颇为和善。
司空总觉得虞道庆的名字听着有些耳熟,好像以前在哪里听过似的。这一位可是从三品的官职,在朝廷里也不算低了。倒是翰林学士是六品还是从六品,司空就有些不大清楚了。
两位大人都送了见面礼,虞道庆送他的是一块美玉,上下打着“平安如意结”,李凤忠送了他一本古曲的曲谱,都是很珍贵的礼物。司空就觉得这两位当是有备而来,见面礼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与李骞的私人关系确实不错。
见过礼,李骞便说道:“刚才还说听不懂,那你来给大家弹一首容易懂的曲子吧。”
司空觉得师父的两位老友大约也有看看他的深浅的意思,便点了点头,“那我就献丑,弹一首喜庆的曲子吧。”
司空弹的是《金蛇狂舞》。
以前过年的时候有春晚,哪一年的除夕听不到这首节奏欢快热烈的曲子呢?
而且《春江花月夜》只是司空的心头好,但要论技巧,还得数《平沙落雁》、《金蛇狂舞》、《十面埋伏》这一类的经典曲目。
无他,这些都是考级曲目。
孩子们培养兴趣爱好是一方面,但大多数人还是奔着考级去的。
司空他妈也不能免俗。
所以这些曲子,都是他曾经被老师和家长按着头苦练过的。
《金蛇狂舞》旋律昂扬,充满了欢腾的节日气氛和热烈的生活气息,司空选在此刻演奏,可谓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曲奏来,连暖厅门口上菜的阿婆都露出了乐陶陶的表情——它在后世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春节必选曲目,不是没有理由的。
曲终,司空抬起头,得意洋洋去看他的师父,一双圆溜溜的猫眼里明晃晃地写着:好听吧?!
受这曲子的影响,他险些就要摇头晃脑地扭起来了,满脑子都是以前在家里过年的情景:丰盛的年夜饭、电视屏幕上红红火火的喜庆的画面、窗外的夜空中爆开的烟花……
还有,爸爸妈妈会给他发红包,他妈妈会说:“等你结婚就不给了……不许买烟!”
其实司空不抽烟的,生平头一次壮着胆子跟同学偷着抽烟就被他妈堵在学校后门外的小巷子里,抓了个现行。
多少年过去了,还总拎出来敲打他。
这些被他珍藏在记忆里的画面,此刻想起,仍然是有温度的。
司空捂了捂胸口,悄悄的在心里对遥远的家人说了一句过年好。
李骞失笑,“这孩子……”
旁边两位老友与他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摇头笑了起来。
李骞问道:“如何?”
虞道庆笑着说:“性子直率,是个好孩子。”
这一首不知名的曲子确实弹得不错,有景,有情,热烈又直白,确实要比《广陵散》更容易激发听众的感情。
李凤忠也连连点头,夸司空是璞玉。
或许时代赋予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观,但情感总是有相通之处的。
与虞道庆相比,李凤忠更像是一个朝廷官员。他气度沉凝,有属于官员的那种腰板挺直的派头。但他看着司空的时候,眼神却很温和。
他问司空,“听你师父说,你在大理寺当差?”
司空在面对长辈的时候一向乖巧,点点头说:“晚辈的上官是凤大人。”
李凤忠就点了点头,“凤家一门武将,凤随以后也是要回燕州的。官家不会把他一直留在京里。”
司空脸上露出笑容,“那就太好了。”
李凤忠又问,“凤大人回燕州的话,你还会继续留在大理寺当差吗?”
司空略有些心虚的瞟一眼他师父,语气却是非常坚定的,“不会。我会跟着凤大人一起去燕州。”
或许他还会比凤随先一步动身,毕竟连云城那里已经跟他打过招呼了,待他过去,要到火器局去帮忙,做一些必要的调试。
李凤忠注意到了他那个偷偷摸摸的小眼神,眼里蕴起笑意,“听说你是跟孤云寺的武僧学的武艺?”
“我从小在孤云寺长大,”司空笑容明朗,并不觉得自己的身世有什么低人一头的地方,“其实读书识字也都是跟寺里的师父们学的。”
李凤忠和虞道庆都十分欣赏司空这种坦然的心性,点点头,“年前朝里还在议论送岁贡一事……”
他留意司空的表情,见他果然知道这些事,便含蓄的提醒他说:“那就早些准备。”
司空心头一震,双眼盯着李凤忠,想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些什么来。但跟他相比,李凤忠段数更高,面上云淡风轻,司空什么也看不出来。
司空于朝廷上的事所知有限,也不知道一个翰林院的学士怎么有机会参与朝廷大事的讨论。但眼下的情况,就是李凤忠在向他暗暗的传递消息:送岁贡的差事,很可能已经落在凤随的脑袋上了。
司空深吸一口气,原以为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的事,好像一下子就急迫起来了。
第124章 等一等
过年的这几天,虞道庆和李凤忠就住在了菡萏院。
三个半老的老头子凑在一起,除了拜亲访友,就是凑在一起弹琴作画,倒也悠闲自在。这种时候,通常都是司空在一边伺候笔墨。
据说这两位大人都是科举出身,正经的读书人。但司空并没觉得自己受到了多少熏陶,开了眼界倒是真的——这帮老家伙用的文房四宝,包括琴、棋、香料等等,可真是讲究啊。
在这些风雅的读书人面前,司空活活的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