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4页

      时间又过了一日,田敏颜到了柳家一趟,和柳叶氏结算了一下松花蛋所挣的银子。
    虽然青州的松花蛋市场已经很是饱和,但京都的生意却很是不错,虽然现在也有人造出松花蛋,生意淡了些,却也不足以亏本。
    柳叶氏将田敏颜所得的那份银子交给她,说道:“银子倒是不多,却也买得了两朵花戴,倒是托你的福了。”
    十个银元宝,足一百两,田敏颜已经很是心满意足,笑着道:“亏得奶奶管理得当。不过我看这松花蛋是越来越普遍了,就是还能赚钱,咱也赚不了多少了。”
    现在松花蛋已经很普遍,就是农家人也能作的出,也有人做了出来卖的,所以现在的松花蛋也不过是两文钱一只罢了。
    田敏颜便和柳叶氏说了,京都那边作坊还继续做松花蛋,只是把青州这边的作坊关了,柳叶氏欣然同意。
    “这秋播都下来了,你们也能喘口气了吧?我瞧着你都瘦了一圈了,可是辛苦得紧?”柳叶氏看着她晒得黑瘦的小脸问道。
    “庄稼人,都习惯了,虽然辛苦,日子却也过的挺充实的。”田敏颜笑眯眯地道:“再过两日,我那百亩荒地也都该种好了,便能闲下来了。”
    柳叶氏瞧着她虽然有些瘦了,精神瞧着却是极好,便也点了点头道:“我听说是种什么西域的土豆?真能种的了?”
    说起地里的事,田敏颜便十分健谈,将土豆的功能吃法一一说了,双眼亮晶晶的,看得出她是真心的喜欢种地。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尝一尝了。”柳叶氏呵呵一笑。
    “来年收获的时候,奶奶就可以尝尝这土豆的味道了。”田敏颜笑眯眯的。
    柳叶氏唇角勾了勾,淡声道:“也不知有没这机会,年前我们可能会迁回京都了。”
    田敏颜一愣,眨了眨眼:“以后都不回来了么?”
    柳叶氏看了看她道:“也未必,不过玉儿大了,身子也好了许多,他父亲近来来信,让他回去,明年开春上国学。”
    田敏颜喔了一声,抿了抿唇道:“那也不打紧,等丰收了,我就让人将这土豆送去奶奶也是使得的。”
    “别说这些个扫兴的话,你这般聪慧,将来说不定也将生意做到了京都去呢,那时候便又能见了。”柳叶氏笑道。
    田敏颜眉一挑,点头附和:“我也是这般想的。”
    两人相视而笑。
    眼看就到晌午,柳叶氏百般要求田敏颜留下用午膳,推迟不过,田敏颜只好应了,柳叶氏高兴的让郑嬷嬷交代厨房做两道田敏颜喜欢的菜式。
    而此时,有下人庄头来向柳叶氏请示家事,田敏颜便退了出去,在柳家的园子里闲逛。
    “颜儿。”来到亭子,田敏颜便听见有人唤她,转头一看,是柳如玉带着一个小厮走近。
    “小公子。”田敏颜福了一福身子。
    柳如玉的眼神黯了一下,进了亭子,道:“你就不能叫我的名?”
    田敏颜看了一眼周围,没有旁人,只好又叫了一声:“梓乾。”
    柳如玉这才笑了,可很快的,眼神又黯淡下去,说道:“颜儿,我可能要走了。”
    “喔,我知道,刚刚奶奶说了,你们年前会回京都去。”田敏颜笑着道:“京都是南国最繁华的地方,你回去也是好的。”
    “可是我一点都不想回去。”柳如玉皱着眉说道,眼睛看着园子的一角,目光深远。
    “为什么?京都不好么?”田敏颜奇怪地看着他,这一看,只觉得他有些孤寂冷清,她不免有些奇怪,一个才十岁的孩子,咋就作出这样深沉忧郁的样子来。
    柳如玉转过身来看着她,欲言又止,脸上出现一记可疑的微红,支支吾吾地道:“京都再好,没有你。。。们啊,以后,就很难见到你,还有瑞哥小五了。”
    田敏颜听了便笑了,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的家在京都,总会回去的。”她又见他皱起双眉,脸色凝重,忙又道:“何况这当口你不是还没走么?咱们也是可以一道玩的,以后,我们也会去京都看你啊。”
    “真的?你们真的会去京都?”柳如玉双眼一亮,熠熠的闪着光。
    田敏颜站起来来到他身边,看着园子的假山磷石,目光悠远:“自然是的。”
    杨梅村,甚至是太平镇清平县,都不会是他们田家的终点,更不会是她的。将来,她要做生意,要买更多的田地,她要把手伸向南国的每一个地界。
    从柳家出来后,田敏颜先去了一趟钱庄,将刚得来的一百两银子全部存进了钱庄,又去见了邓富贵,请他帮着办杨梅村的那张屋地契。
    邓富贵爽快的应了,又说道:“其实你不来找我,我也想找你来着。”
    田敏颜哦了一声,忙问:“邓大叔可是为的啥子事?”邓富贵极少主动要找她,这回一说,肯定是有什么事儿。
    “也没啥,就是隔壁太和镇,有个姓宋的人家,家里的男人没了,那寡妇便想带着孩子上京投奔叔父,她家里还有良田十五亩,便想着卖了凑盘川上京。我去瞧过那地,都是上好的水田,那家也是孤儿寡母,紧着想离开,价格也是四两银子一亩,只是得一次性就付清。”邓富贵徐徐地说道:“那地好在是都连在一块的,我就想着看看你们家可有想再买地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