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
成国公夫人说:“昨天北卫营的兵冲进陈王府给太子报了仇,连府邸都烧了,再来这么一出,浩浩荡荡的棺木队伍拉出城,还所有人都立碑,叫皇帝怎么想,旁人怎么看?他们可是因为陈王造反而死,这是公然昭示对皇帝不满。”
赖瑾说:“太子没了,陈王府又让我们给……皇帝心里对我们能舒服吗。”要是能干掉成国公府收走兵权,皇帝能毫不客气地下手。
经过昨天的事,他算是看明白了,什么都没手里有兵靠谱。
太子要是手里有兵,把太子府护得跟铁桶一样,陈王能得逞?他说:“我选择让为我们家卖命的人心里舒服。”皇帝心里不舒服?憋着!
成国公夫人就觉得赖瑾是真像她,天生的对谁都不服气,主意特大,想法特多。说他没道理吧,听起来又有点理,说他有道理吧,总有点大逆不道的意味在。
这话又没说错,成国公府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北卫营十万大军,兵将们心里舒服了,上下一心,管他皇帝心里舒不舒服。
堂堂太子府,皇帝只给二百个府卫,防太子,不防陈王,害得沐弦和三个孩子全没了,她心里还不舒服呢。
成国公夫人点头同意了,叫来吴婶陪赖瑾回去找世子夫人操办这事。
陈王之乱,使得京中伤亡惨重,很多人家都在办丧事,棺木吃紧。
成国公府把京城的棺材铺都买空了,连周边的镇子都没放过,又派出北卫营的兵去城外砍树自己动手打造批棺材,才把所有棺材凑齐。
这么一耽搁,原本准备办三天的丧事,拖到了七天。
八百多口棺材往外抬,人手根本不够,赖瑭调的北卫营的兵,一个棺材八个人抬,再加上护送的,出动了上万人。
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成国公府出发,出北门,往城外去,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那一口口棺材,既扎眼,又惨烈。
围观百姓挤满了街道。之前,城中许多人家之前只知道陈王造反,北卫营的兵冲进陈王府灭了陈王满门,还火烧陈王府,不少人私下讨论成国公府有不臣之心,仗着手里有北卫营大军丝毫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如今众人见到这么长的送葬队伍,打听之下才知道,陈王造反那天晚上,成国公府为了出城搬救兵回来救皇帝和太子,满府的府卫都快战死光了。
这哪有不臣之心,这分明是忠臣良将、铁肝赤胆。
第9章
成国公府战死的八百余人安葬在城北三十余里的成国公府旁的山上。
这山叫秀岭山,只有几个山头,算不得什么大山,但胜在风景秀美。墓址选在半山腰,能将下方的万亩良田尽揽眼中,放眼远眺,还能隐约看到北卫营的大营。
古抱粗的树木笔直苍劲,鸟雀在枝头喳喳叫唤,也算是青山为伴的长眠好地。
赖瑭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来到已经掘好墓坑的半山腰,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凉亭。
亭子上有三个字“英烈亭”,亭中有一块比一人还高的大碑,上面写着,“大盛武德十六年四月,陈王联合城门禁军于十三日子夜起兵,攻入皇宫,血洗太子府。成国公府八百府兵为突围报信求援,与陈王叛军激战,战死府兵七百三十一人,武仆一百零九人,小厮二十七人,婆子四人,侍女五人,丫鬟两人,安葬此处,建此英烈亭,以奠忠魂。”
在之下,便是战死者的名字、年龄、籍贯。
越成,什长,二十一岁,清郡文河县沟子乡甲子里保亭。
周栓子,兵卒,十九岁,清郡文河县大河乡牛马里太安亭。
钱二虎,兵卒,十五岁,尚郡高粮县桃花乡三里小坡亭。
赖大牛,武仆,十七岁,战乱中孤儿,籍贯不详。
……
那一排排名字印在人的眼里,不再是含糊的数百人的战亡人数,而是一条条鲜活的年轻生命。
赖瑭目不转睛地盯着碑文,胸间血气激荡,有着说不出的悲壮情绪充斥在心头。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转身对赖瑾说道:“有心了。”
赖瑾说,“将来他们的同袍、家人想要来祭奠,能找到地方,都是人生父母养……”话到这里,他止住了。大盛朝没有人生来平等一说,他们把人分为三六等,有些人生来就是卑贱的。
路过英烈亭的将士们也都看到了亭子和里面的碑文,他们将战死者安葬好,在休息的时候,许多人挤到英烈亭旁,里三层、外三层挤了个水泄不通,很多人挤不进去,爬到树上去看。
以前能有这待遇的都是大功臣,没他们这些兵丁什么事,能有人收尸就不错了。如今他们成国公府给他们修墓立碑还用文字记录流传,这让在场的许多人既动容又感慨。
因为城门禁军跟着陈王造反,现在还羁押在城门禁军校营中没有任何自由,城防这一块空虚,只能由南卫营、北卫营暂时联合掌管。
成国公府伤亡惨重,也是防守空虚,又调从北卫营抽调了五百人保护府邸。
今天来送葬的这些北卫营的人,最近一直都在京中,听到了许多流言蜚语。
外面的人在讲,成国公府有不臣之心,连皇帝的嫡皇子府都让他们给灭了门,还一把火烧了精光。北卫营在放火前把陈王府洗劫一空。陈王是嫡皇子,在众多皇子中的地位仅次于太子,陛下赏赐了无数珍宝,别的皇子、公主只有一个县的封地,陈王有一个郡的,府中财宝不计其数,全让北卫营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