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页
似是早知少年会来,刘仁轨命人候在后门许久,听见少年叩响后门后,小厮赶紧打开了房门,将贵人迎了进来。
“殿下,请。”
“嗯。”
少年打扮的太平拢了拢身上的大氅,由小厮引着一路走入内堂。
内堂灯烛通明,却无一人伺候在主人身边。
白发苍苍的刘仁轨坐在榻上,瞧见太平踏入内堂后,便起身恭敬迎上,“殿下,请入坐。”说完,便挥手示意小厮退出内堂。
内堂比外间温暖太多,太平解了玄色大氅放在一旁,一身银纹圆襟袍衫在烛火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刘公着急相见,所为何事?”太平不急饮用几案上的甘露解渴,先谈正事。
彼时,乾陵尚在修建,天子的棺椁停在奠殿,等待陵寝修好,再择吉日入陵下葬。镇国公主府也正在修建之中,所以太平一直歇在山中的陵宫中,以便督建乾陵。若不是刘仁轨密邀,今晚太平绝不会冒险夜访刘宅。
“殿下请看这个。”刘仁轨从怀中拿出一封书信,递向了太平。
太平接过一看,沉声道:“《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陛下称病不朝多日,太后独揽大权,情势实在是不对。”刘仁轨开门见山,“李敬业将起兵勤王,殿下,老臣觉得,这是个机会。”
太平却摇头肃声道:“刘公,此事不能参合。”
刘仁轨惑声问道:“为何?”
“父皇临终之时,确实命太后辅政,太后从未弑君,此乃攀诬之言。”太平紧紧盯着刘仁轨的眉眼,“攀诬起兵,实乃谋反。你看这檄文所言,‘竟是谁家之天下’……”太平刻意读了一遍,“如今天子是本宫的四哥,他姓李,可李敬业却在檄文上问这样的话,其心可诛啊!”
刘仁轨叹息道:“可若错过这个机会……”
“父皇密诏,命本宫拱卫大唐山河,只要天子姓李,天下安定,本宫便没有辜负父皇嘱托。”太平忽然起身,“自古皇权更迭,总是腥风血雨,本宫只求大唐长安,烽火消弭,百姓安康,还请刘公以社稷稳定为先,百姓安乐为旨,莫要参合这些另有所谋的叛贼起事。”说着,太平单膝跪下,对着刘仁轨恳切一拜。
刘仁轨急忙起身,双手扶起公主,“殿下这是折煞老臣了!快快请起!”
太平感激地道:“刘公大恩,为了掩饰本宫私下操练兵马,故意不交出南衙兵权,本宫铭记于心。”
“天后眼线众多,老臣也只有唱黑脸,庇护殿下羽翼渐丰了。”刘仁轨从来不惧武后,他军功赫赫,当年百济之战,名闻天下,武后若是敢对他下手,那无疑是自毁声名。
起初刘仁轨答允帮太平,只是看在先帝那份密诏的份上,可这些日子与公主接触后,发现公主确有仁心,一言一行皆为国为民,只可惜不是皇子,不然若登大宝,将是大唐之福。
“前年关中大旱,百姓死伤无数,本宫只希望治下这几年,长安可以与民生息,不生兵祸。”太平诚挚地说着,“刘公可愿帮本宫圆此心愿?”
刘仁轨慨然捻须,点头道:“殿下高义,老臣自当遵从。”他想,太后年岁已过六十,只要护佑公主数年,也许能等到太后天命尽时,到时候公主辅政,李唐王朝定能出现一个百年难得的盛世。
太平再拜,“多谢刘公成全。”
刘仁轨大笑道:“殿下不必客气,今夜就留在府上休息吧。”
“嗯。”太平点头。
刘仁轨很快便命人准备上房,命丫鬟提灯引着太平去往上房休息。
夜色渐深,太平一时睡不着,便披着大氅走至窗边,望着墙角那几枝沐在月光下的鲜红海棠,她只觉心间酸涩,仰头望向天上明月,轻唤出了那个想了千万遍的名字。
“婉儿……”
第103章 厍狄
明月千里, 相思无尽。
洛阳紫微城也沐在这样的月光下,婉儿托腮坐在几案边,不时拨动几下案上的走马灯——灯上红衣小人飒爽挥动马球杆,一如当年的殿下。
红蕊灭了一旁的宫灯, 只余下几案上的这盏, 关切道:“大人还是早些安歇吧。”
“嗯。”婉儿起身,似是想到了什么, “红蕊, 这几个月尽量留在偏殿,若非必要, 莫要去太后面前走动。”
红蕊惑然,“为何?”
“今年是多事之秋,你我越谨慎越好。”婉儿不能说得太明白,能做的只是提醒, 免得红蕊不小心触怒了武后。
“嗯。”红蕊感激地点点头, 等婉儿躺好之后, 这才吹灭了最后的灯烛,回到了自己的榻上,抱着被子睡下了。
扬州有异, 武后很快便得到了消息。只是李敬业目前尚未起兵, 武后也不好坐实他谋反的罪名, 于是武后便暗中调派兵马, 一边加强洛阳守备,一边加强扬州往洛阳一线的城防。李旦登基,处处避让武后,反倒让武后找不到理由把他换下去,如今这场暗流涌动的兵祸是机会, 也是危局。
自古富贵险中求,武后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只是,若只是扬州一处起兵祸,武后倒可应付,若是李敬业这些日子按兵不动只为了暗中拉拢其他势力,到时候四处起兵响应,那可就是大祸了。
同年七月初,太平上奏,乾陵帝陵已完成大半,可择吉日先行安葬高宗,请求武后允准。武后拿着这本奏疏看了许久,婉儿识得太平的字迹,明明只是请葬的奏疏,武后却一直看着,婉儿总觉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