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晚唐浮生 第32节

      本朝开元年间,夏州的贡品主要是角弓、毡、酥、拒霜芥,收取的赋税是麻和布,可见确实是一处农耕和畜牧业交汇的所在,宜耕宜牧。
    邵树德几乎无法掩饰自己对这座城池的渴望,得了夏州,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
    节度使衙内,诸葛爽亲自把着邵树德的手臂,将他拉到自己身边坐下,面朝厅内诸将道:“此乃绥州刺史邵树德。去年代北繁峙县之战中,率部阵斩李克用大将程怀信。帐下铁林都数千虎贲,皆能征惯战之精锐。有树德在,夏绥四州无忧矣。”
    “恭喜大帅得一虎将。”众人七嘴八舌地说道。
    邵树德趁势扫了一眼厅内,却见来了十余将领,还有同样数量的文职僚佐,应该是夏绥镇的核心圈子了。诸葛爽为他一一介绍,哪些是跟着他从汝州、洛阳来的老人,哪些是夏绥衙(牙)军将领,哪些是幕府官员。
    邵树德尽力记在脑中,大致有了数。银州的裴商没来,宥州的拓跋思恭也没来,衙军中他最想结识的经略军使因为路远也没过来——经略军在夏绥镇中是一支十分特殊的部队,五千余人的编制,大约有超过三千骑兵,是西北地区绝对不容忽视的大建制野战骑兵集团,驻扎于宥州北境的榆多勒城,离丰州不远。
    这两人没来,邵树德有些失望,不过还是打起精神,结识了不少跟随诸葛爽从河南来的心腹。大伙都是外人,你从东都来,我从丰州来,要想在这夏绥四州之地站稳脚跟,守望互助本就是应有之意。
    诸葛爽,可是带来了足足三千洛阳留守军士呢!在邵树德的拉拢优先级中,这伙人是最高的,其次才是衙军诸将。
    “今日诸将云集,某也很是高兴。昔年微时,何曾想过有今日?”诸葛爽高举酒杯,笑道:“年岁大了,多的事情也不想了,只愿余生富贵。诸将满饮此杯!”
    众人纷纷举杯痛饮。
    “本帅至镇日短,有些事未及做,此乃本帅之误也。”酒过三巡之后,诸葛爽放下金樽,扫视了一眼诸将,道:“国朝方镇,衙军、外军、支州镇兵、县镇兵各有体例。为使诸将思奋,本帅有意做一番调整。”
    听诸葛爽以“本帅”自称,邵树德顿时精神一振,这是要对夏绥镇现有的军事体制动手了?以更好地安插自己人?
    “夏绥四州,除党项蕃部之外,现有雄兵两万余。”诸葛爽道:“本帅决意,在衙军中置亲军三千人,仲方,你掌此军,兼都押衙,勿要让某失望。”
    “末将谢大帅栽培。”诸葛仲方起身应道,神色兴奋。
    邵树德已经有所了解,这诸葛仲方是诸葛爽之子,因此时所谈乃军中事务,故以“末将”自称,所领三千人多半也是他们爷俩从洛阳带过来的军士。
    “另置左右两厢,军额各三千。侯晦,你任左右厢都知兵马使,兼马步都虞候;周融,你任左厢兵马使兼左厢都虞候,令狐敬,你任右厢兵马使兼右厢都虞候;李守澄,你任都教练使,署押衙。”
    侯晦、周融、令狐敬、李守澄四人相继起身领命。侯晦、李守澄是河南口音,应该是诸葛爽的老部下,周融、令狐敬二人多半是原夏绥镇的牙将。诸葛爽如此调整,没有动最敏感的兵权,说实话还是比较保守的,可能也有怕生乱的因素在内。
    九千人的衙军,虽不如河东数万规模,但也相当厉害了,镇守夏州并威慑四方不成问题。
    “外军镇……”诸葛爽摩挲着手里的酒樽,道:“经略军仍由杨悦掌管,兼节度副使,军额五千,军内虞候、散将、佐官等一切如故。”
    杨悦在榆多勒城没来,不过诸葛爽显然不打算动他,也不敢动他,怕出事。节度副使这个挂衔,是外军镇主官的标配,其实没啥卵用,只能多领一份工资。
    “另置铁林军。”说到这里,诸葛爽看了一眼邵树德,不管其他人惊讶的目光,道:“邵树德为铁林军使,兼节度副使,军额四千,军内置军使一员、副使一员、都虞候一员、游奕使一员、散将八员、孔目官一员、判官一员,逐要官、随身官、衙官、总管若干。一会且报上名单,本帅用印发给告身。”
    “谢大帅栽培!”邵树德起身,单膝跪地,大声道。
    九千人的衙军,诸葛爽能真正控制的其实也就是那三千亲军,毕竟至镇日短,尚未建立起威望。外军现在也有九千人了,经略军的杨悦资历甚老,多半不怎么鸟节帅,另置铁林军应该也有制衡的因素在内。
    这总计一万八千人,就是传说中的“内外诸军”,是一个藩镇的核心武装力量。像之前的河东镇,岢岚军就是外军,晋阳的则是衙军,此外还有支州镇兵、县镇兵等,军士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
    “支州兵……”诸葛爽继续任命:“夏州镇兵军额两千,本帅兼管;银州军额一千五百,由银州关、鱼河堡镇将裴商领之;绥州军额一千五百,邵树德领之,兼绥州镇遏兵马使。县镇兵本无多少,而今一律罢遣。”
    支州兵是藩镇内各州自己的军队,一般由刺史领之,也是由当地财政自己供养,幕府并不会出钱粮。国朝刺史的全称是“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是州兵的最高长官。有些州,在正经州兵之外,还会搞民团,由团练使领之。有时候刺史也会兼任团练使、防御史、镇遏使、守捉使之类杂七杂八的称号,没有定制,全看当地怎么搞。
    邵树德是绥州刺史,绥州的一千五百镇兵归他指挥,由州财政供养。四千铁林军是外镇军,靠绥州是养不活的,必须要幕府支援,至于具体比例,完全看实际情况,没有一定成规。像经略军,屯驻在荒凉的榆多勒城附近,几乎八成以上开支由幕府供应,另外两成由他们控制的党项部落上贡补缺。
    对了,宥州的体制多有不同,因为这是一个以党项人为主体的地方。宥州刺史是拓跋思恭,虽然是自封的,但朝廷其实已经默认,同时他还兼任宥州党项兵马使。他手底下养多少军队,幕府不管,反正一毛钱都不会给。有时候缺钱了,还要你上贡一点,要打仗了,也要出兵,毕竟你是朝廷官将嘛。
    任命完毕后,邵树德算了算,衙军九千、外军九千、州兵五千,总计两万三千人,比诸葛爽上任时还膨胀了数千,这用度肯定非常紧张。得,诸军争夺有限的资源,自己可要抓紧了,不然可就真要去向绥州的党项部落派捐了。
    第004章 州情(上)
    铁林军诸将告身的事情办得十分顺利。邵树德去监军院拜会了下丘维道,然后与宋乐聊了许久,末了请他帮忙代写一份名单,递给诸葛爽后,很快就把告身取了回来。
    铁林军使当然是邵树德。他现在有四个头衔,即铁林军使、夏绥银宥节度副使、绥州镇遏兵马使、绥州刺史。这身份,娶媳妇估计不用彩礼,整不好还能收到大笔嫁妆。
    副使则给了李延龄,仍管辎重营,李仁军现在就跟着他混。老李做庶务是一把好手,有他掌管后勤部门,邵树德放心。
    卢怀忠升任铁林军都虞候,游奕使则交给了新来不过数月的朱叔宗,让不少人眼红不已。
    但没办法,这个职位专业性较强,其他人都不合适。从今往后,骑兵(如果有的话)、斥候、巡哨、令骑之类的,全归他管。他原本的亲军副将之职由新提拔的西城老人范河代替,管亲兵、巡逻队、军法队等。
    四营战兵主官进行了一番轮换。前后左右四营由蔡松阳、徐浩、钱守素、关开闰分掌,任遇吉调到州兵体系,取代甄诩的位置,他为主、甄诩为副,替邵树德管着这支地方武装力量——这个职位,必须得信任的人来干才行。
    铁林军还有一些文职人员,总计三十余人的样子。其中最关键的军判官职务由陈诚担任,军孔目官是陈诚推荐的,一个叫郭黁的读书人,看起来颇为儒雅,就是不知道干不干得了这份繁重的工作了——做账、出纳、审计、文件收发,主要和李延龄对接。
    其他的逐要官之类,都是小角色,但也有要求,就是会写字。铁林军档案、军史的编修,抚恤、退役人员名单的登录,以及将来想搞的军属农场等一堆事务,都需要文化人来处理。
    如此一番调整,铁林军将有一百亲兵、两千营兵、一千五百辅兵,三百多杂兵,数十文职人员,填满了四千军额。邵树德对此也很有成就感,部队越来越正规化了,这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一样,感觉非常不错。
    八月十八,一行人返回绥州。邵树德遣李延龄带五百河阳老兵去州城领取钱粮,等米下锅呢,拖不下去了。
    对了,这五百河阳老兵,就是当初徐浩先期带过来的。他们没有入铁林军系统,邵树德准备将他们编入州兵,并从中淘汰出数百老弱。老弱嘛,没有战斗力,自然无法抵抗。不过邵树德也不会砸了人家的饭碗,他们将成为铁林军编制外人员,负责组建军属农场。
    农场所需土地部分用无主荒地,但还不够,沿河的好地早有主了,不靠河的土地灌溉困难,产量有限。如何给军属农场弄到土地,邵树德已有成算,那就是拿僧产开刀。寺庙丛林,香火不凡,和尚们个个肥头大耳,土地阡陌纵横,邵树德早看不顺眼了,将来会找办法清理,给弟兄们弄点保障。
    军属农场的产出主要用来补贴生活困难的军烈属、伤残士卒等等,暂时只能作为抚恤外的一种补充,以激励军士们奋勇作战。
    八月二十,邵树德带着亲兵下各乡巡视,主要在龙泉、大斌二县。
    司马迁曾经就农牧区域进行过划分。他认为从河北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境内)斜向西南,到秦、晋之间的龙门山为一条线,此线以南为农耕区域,以北为游牧区域。不过在这条线两侧,就自然条件而言,其实宜牧宜耕。谁强,这条线就会往对方那里偏一点。
    国朝以来,因为气候温暖湿润,以及初唐那会不断北进开疆拓土,农耕线大大北移。在东段,北移至燕山脚下,东北端甚至已至辽水下游。西段,已突破至陇山之西。北段,前进至阴山、大青山一线。
    也就是说,现在关内道西北部,基本上是农耕区域,甚至就连居住在这里的党项人,也是以农耕为主,游牧为辅,和汉人的劳作方式几无区别——西北汉人,也有少量人口从事游牧,正是初唐年间所说的“胡化”。
    龙泉、大斌二县紧邻无定河、大理河,南北都是连绵不断的山脉,但中间被河水冲开了一个巨大的河谷平原,耕地面积其实相当可观。与之相比,南边的城平、绥德二县虽然也位于河谷平地,但面积远没有北边大。当然最差的还是延福县,九成以上面积是山地,穷困得很。
    “宋别驾,夏绥镇竟然也有如许多的丝麻,本使真是怎么也没想到。”看着山下河畔的某处村落,邵树德指着大片的桑林,惊愕道。
    “将军是武人,长于战阵厮杀,劝课农桑,供给粮草,制定方略,宋某当仁不让。”被邵树德从监军院讨来的宋乐,而今已是绥州别驾,有了五品官身。本来想把宋乐带在身边时时请教的,但考虑到州中尚缺一可靠之人留守,因此还是决定让宋乐留下来,一州五县悉数委之,州兵将领任遇吉、甄诩二人也听从他指挥,几乎就是心腹股肱之臣的节奏了。
    “王江宁曾有诗云‘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使君可知萧关县在何处?”宋乐问道。
    “可是原州?”
    “然也。”宋乐笑道:“萧关已近长城,仍有大片桑林,咱们绥州有蚕桑,寻常之事,就连幽州镇都有大片桑林。”
    邵树德虚心受教。这就是不事生产,只懂打打杀杀的后果了。有了蚕桑业,就等于有了钱,因为在这个年代绢帛是承担了部分货币职能的。而且桑木还可以制弓,是军工产业的原材料之一,再加上廉价的牛角、牛皮、牛筋,至少可以说,在骑兵用弓方面,制作成本要比别的地方低很多。
    “宋别驾,那边大好平地,为何却任其长草,放牧牛羊?”往前走了一段后,邵树德指着一处河边平原,道。
    那里的水草非常丰美,似乎是因为汛期河水泛滥的缘故,将大量营养物质给冲上去。洪水退去后,牧草便疯长起来,成了一处绝好的放牧地,产出的牛羊肉的味道应该也不错。
    “一则河堤缺失,汛期泛滥,淹没农田;一则缺引水之渠,无法灌溉。”宋乐解释道。
    邵树德点了点头,这个道理他明白。不是靠着河就能灌溉农田的,因为地势总有高低,太低易被淹没,太高取水不易。只有少数地势刚刚好的地方,才能利用现成的水资源灌溉,而这些地一般都已经被开发了。
    “贞元七年,夏州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灌田二百余顷。此后三十年间,开渠愈广,田地愈多,至元和七年时,夏州贮粟高达八万斛。后吐蕃围灵州,军食绝,夏州以牛马杂运米六万余斛至灵州。”宋乐侃侃而谈:“元和中,振武军垦田,引金河水,灌溉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使君,要想得粮,必先开渠,而今龙泉、大斌二县,灌渠可多?”
    “不多,甚少。”邵树德摇头。
    后世建国初期,为提高农业产量,一大举措便是发动民众大修水利,利用天然地势大量开挖小水库,贮存汛期水源,再开凿渠道,灌溉农田,成果斐然。甚至一直到九十年代,邵树德印象中冬季农闲时,农村还要派人上河清淤。
    这水库和灌溉渠网,确实是农业发展绕不开的坎。龙泉、大斌二县,若不惜民力,大肆开挖水库、沟渠,许多无法利用的闲田可就派上用场了,粮食产量必然大增。但这事,怎么说呢,容易引起民变啊!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别人来帮他们开挖,代价也由他们来承受。
    邵树德心里有了数,继续听宋乐介绍农事。
    “宋别驾,近日我读史书,言贞观十四年秋,太宗欲往同州狩猎,刘仁轨建议‘退延时日’,理由是农作未毕,‘禾下始以种麦’。这应是越冬小麦吧?为何不见夏绥诸州种植?”听了半晌,邵树德突然想到了个问题,即此时关中都能一年两熟,甚至连偏远的河西走廊、燕山南麓及灵州黄河流域都开发了水稻田,但夏绥诸州却没这么做呢?
    “怕是冬日寒冷,夏日燥热,以致不行。”宋乐也思索了半天,最后给出了这么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邵树德闻言也是喟叹。龙泉、大斌二县,应该是处于后世的榆林平原上,面积倒是很辽阔,一万多平方公里,然气候没有关中好。
    这会全年降水应该比后世还要多一些的,毕竟唐代属于历史上的暖湿期,年降水量应该在450毫米以上。可惜分布不均匀,春旱严重,夏秋交接那会暴雨成灾,雨水在短时间内下完,大部分都流失掉了,无法被农业生产利用,故急需水库调节。
    此事若成,粮食产量必可提升一大截。但这也是一项耗费巨大资源的工程,绥州目前是没这个能力做的。光劳动力和粮食就不足,取之何处呢?
    第005章 州情(中)
    八月的绥州,暴雨说来就来。邵树德带着一行人找了个村子暂避。
    大群武夫的到来,让村子里的百姓有些紧张。不过在看到他们只是找地方避雨,并不劫掠之后,人们终于放下了心。有几个胆大的少年,甚至还远远看着军士身上的盔甲、手里的步弓,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水利,农业之命脉。”邵树德坐在一个马扎上,看着屋外漫天的大雨,只觉有些可惜。这些水用不了多久,就会白白流掉、渗漏掉、蒸发掉,无法为农业生产所利用。
    “国朝素来重视水利。”宋乐在一旁说道:“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而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其时而修葺。”
    “惜数十年来,藩镇相侵,军争甚烈,民力渐渐透支,以至陂池不修,川渎淤塞。”邵树德感觉宋乐有化身愤青的趋势。关中那是真的荒废了水利,但夏绥,原本就没建设过什么水利设施。贞元年间开延化渠,那还是国朝史上第一次,要骂也是骂接下来的近百年,夏绥上下不思进取,没有再接再厉吧。
    不过这其实也没啥理由。夏绥是军事重镇,从来不是什么大后方,最近百年,他们大部分时候在和吐蕃进行战争,偶尔还要镇压辖区内的党项部落。北边天德军有事时,还要北上帮他们抵御回鹘,几乎就是一部战争机器。你让那些大大小小的军头搞生产,真的难为他们了。当年夏州开延化渠,还是朝廷给支的招呢,并派了专业官僚过来帮忙。
    “昨夜读白乐天之《钱塘湖石记》,甚为感慨。宋别驾,有志者事竟成,夏绥这番大业,还需你帮我。”邵树德说道。
    宋乐听他嘴里说的是“夏绥”,而不是“绥州”,轻声笑了笑,道:“打打杀杀的事我不懂,其他事务,宋某责无旁贷。”
    “这比打打杀杀还重要。”邵树德坐正了身子,道:“前些日子我登钟楼,观绥州夜景。虽中秋佳节,然城中灯火稀稀落落。可见百姓生活不丰,家无余粮,即便是节日,也没法好好庆祝一番。这,不是我想要的绥州。”
    宋乐也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暴雨停下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范河让军士们去热干粮,邵树德则仔细观察起了农家生活。
    刚才通过询问得知,这个村子共有34户人家,沿着一条通向无定河的小溪开垦农田。春种粟麦,秋天收获,一年一季,日子勉强过得去。但这是正常岁月,如果大旱的话,小溪干涸,农田无灌溉,便要绝收了。
    躲雨的这户人家大概有40亩地,村里和他们情况一样的还有19家,垦田数普遍在20-50亩之间。另外有6家比他们强一些,但也不到百亩,家里皆有人在州城当兵。超过百亩的村里总共只有2家,祖上都是州城军校。
    此外,垦田不足20亩的还有6家,生活应该不会怎么好。至少,刚才从村外进来时,邵树德看到有些家庭并没有大牲畜。
    没有牛马,如何耕作?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
    张廷珪亦说:“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
    一头牛,一天要消耗十斤粗饲料,一般由农作物的秆、叶、豆壳、谷秕(未成熟粟米的瘪谷)和牧草混合做成。邵树德在河东时听手下军士讲过,家里大概要有40亩地,才能维持得了牛的消耗。
    但那是河南、河北,如果在夏绥,因为有大片不适宜耕作的丘陵、草地的存在,条件或许可以放低些,估计20-30亩地的家庭也能养得起牛,这与他刚才观察到的情况对得上。
    夏绥畜牧业如此发达的地方,照理来说不应该缺牛啊!犹记得本朝永隆年间,光夏州一地,就因为疫病而一次死了18万头牛马。如今的银州部分地区,水草丰美,朝廷设银川牧场(天宝时银州为银川郡),平均每年进献七千到一万匹军马。
    其他地方也就算了,夏绥也能缺?
    好吧,这个认知刷新了邵树德的三观,之前他是真的不懂,但现在知道民生有多艰难了。
    干粮很快热好了,邵树德吃着粗硬的胡饼。以前觉得味道不怎么样,但看着民众捉襟见肘的生计,一点不觉得难吃了。他想起了刚才那几个村里少年羡慕的目光,他们所羡慕的,可能并不是武夫的威风,而是生活水平质的提升吧?
    军队是暴力机器,晚唐的武夫更是暴力机器中的战斗机,他们是不可能如普通百姓那样农闲时吃糠咽菜的。你给他们槐叶饭试试看?保你脑袋顷刻间搬家。
    也只有百姓,自己半年吃糠咽菜,辛勤劳作,最后不多的余粮还要被多如牛毛的军士拿走,甚至连活命的口粮也被拿走。唉,这世道啊!黄巢那伙人,初起事时应该也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