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68章

      难怪洪夫人没办法接受。
    “肺痨之人死时,都会变得异常难看,洪夫人来看诊时,便一直崩溃发疯,说自己不愿变成那样,让林某给她一个痛快,洪老爷从旁安抚,让洪夫人先接受治疗。”
    后来,林大夫确实给洪夫人开了一点药。
    可就在洪老爷和小二出去拿药的时候,洪夫人偷偷问过林大夫,她这病还能治好吗?
    林大夫尽管不想说,还是说了实话。
    以洪夫人当时的情况,是断然治不好的,若是好好将养,或许还可以过个一年半载。
    洪夫人当场就崩溃了,一直哭个不停。
    林大夫没办法安慰,只能让她先回去休息。
    但第二天,就得知洪夫人过身的消息。
    他急匆匆地赶来,便听洪老爷说,洪夫人悬梁自尽了。
    “如若林某没有猜错,洪夫人不过是不想让自己死得那么难看,才选择自尽的。”林大夫如实道:“而且,那时候洪老爷和洪夫人感情很是不错,洪夫人得知自己病况的时候,一直担心自己离开后,洪老爷一个人,无人照料,绝不像是夫妻离心,更不存在洪老爷逼死洪夫人。”
    林大夫说着,疑惑地看着洪孝文。
    “难不成洪老爷没有跟您说过,洪夫人的死因和病况吗?”
    洪孝文惨白着脸,说不出话来。
    洪大儒在此时,沙哑道:“最初,我并未同他说……”
    当时看到洪夫人的尸体,他整个人都傻了,想着人已经过身,再说那么多也是无意,便没有对外宣布洪夫人当时的病况。
    后来,洪孝文记恨洪大儒,跟洪大儒争吵之中,暴露出来,他觉得是洪大儒害死了洪夫人。
    洪大儒也曾经说过,洪夫人是因病而死。
    可是,那时候的洪孝文根本不相信。
    他只觉得,母亲已经死了,死无对证,这不过是父亲随意找的借口!
    如若母亲是病亡,为什么要自尽?
    为什么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不可能……”直到现在,洪孝文也不能接受这个答案,他猩红着眼,死死地盯着众人,“你们骗我的,你们骗我的!这不可能!我娘亲口跟我说过的,我爹对待七方跟儿子一样,好像七方才是他的儿子,府上的人也有传言,我爹和七方的母亲,明明有一腿……”
    “不要再胡说了!”七方听不下去了,他咬牙道:“我娘和老爷只有主仆关系,当年还是老爷做主将我娘许配出去的,只不过我爹娘离开得早,老爷才把我带进府里照顾!”
    洪孝文愣住,“可,可我娘亲说过……”
    “洪夫人并没有说,七方就是老爷的亲生儿子吧?”沈清问道。
    洪孝文再次怔住。
    陆泾道:“洪夫人当时好像只是随口一说,或许只是见到洪大儒对七方宠信,那么一说罢了。”
    洪孝文身子轻轻地晃了一下,扶住桌子,呐呐地道:“怎么可能……”
    “林大夫,肺痨不会全无症候表现吧?”沈清看向林大夫,倏地问道。
    林大夫点点头,“听洪夫人说,她那时候已经咳了许久,最开始还以为是伤寒,便抓了一些药,可吃下去之后,也不见好转,拖拖拉拉几个月有余,直到咯血才发现不妥,请我来看诊。”
    沈清闻言,对洪孝文问道:“很奇怪,洪少爷,你因为母亲离世,而痛恨父亲,怀疑父亲逼死了母亲,仿佛你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可事实上,你连你自己母亲,已经病了几个月,咳嗽了几个月,都没有察觉,没有怀疑,也没有早早为母亲延医问药,看样子你并不在乎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又会在事后,表现出那么痛苦,那么在乎你的母亲,想要为你母亲报仇?”
    沈清是真的不理解。
    洪孝文慌乱地道:“我,我当时日日要读书,我没有……”
    “连续几个月,你都没有发现你母亲的病症,难道那几个月,为了读书你都没有见过你母亲吗?”沈清再问:“还是见过,但你并没有把母亲身体不适看在眼里?”
    洪孝文摇摇晃晃地坐在地上,说不出话来。
    沈清望着他,没有再开口,只是眼神里依旧透着不解。
    洪大儒看着洪孝文,眼神渐渐黯淡,不再是失望,也不是绝望,而是麻木。
    “你自幼不爱读书,我想要你成才,逼你读书,可你不愿,或许从一开始,你只是恨我这个爹罢了。”
    第四百七十七章 借口
    沈清不明白的事情,洪大儒此时却明白了。
    洪大儒自认还算有些才学,不是浪得虚名,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出息。
    所以从小就对洪孝文有极高的要求,两岁启蒙,四岁入学堂,回家来后,自己还要亲自监督洪孝文的课业。
    然而,洪孝文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天赋和才学,甚至在高强度之下,厌恶所谓的四书五经,每次都要为了读书一事,和洪大儒大吵特吵。
    每次只有洪夫人可以从旁安慰他,劝阻洪大儒,对儿子宽厚一些。
    或许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洪孝文从一开始就恨上了洪大儒。
    只是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泄的理由罢了。
    而洪夫人的离世,和府中的传言,给了他这个借口。
    他将自己从小的怨气,全部用这个借口发泄在洪大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