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1章

      “为什么?”
    “因为横山之事,有了我们,你们,再加上仁多部,许多事情便可以真正的定下来了。”萧诚笑道。
    “仁多忠老了,仁多保?呵呵!”拓拔奋武看了看下方,不由失声而笑。因为此时仁多保正带着他的队伍在战场之上驰骋纵横,威武无比。
    “仁多保的眼窝子是浅了一些。”萧诚道:“但仁多忠老而弥坚啊!这样的人物,我可不愿意怠慢,我想家兄,也绝不会愿意怠慢了这样的一个人物。”
    “行吧,既然萧先行这么说了,我便派人去跟仁多保说一声!”
    这一场针对嵬名部的灭族行为,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嵬名部数百年积累,包括他们所有族人的积累,在这一天一夜之后,全部成了胜利者的财产。
    参与的每一个人都喜气洋洋。
    对于萧诚的大方感激涕零,对于他们来说,今年,完全可以过一个大肥年了。
    而萧诚,收获的却是近万丁口。妇孺孩童居多,还算得上丁壮的男人也有一两千人,对于这个结果,萧诚也很满意。
    嵬名部的主寨,就此变成了横山之中的一处废墟。
    胜利者们扛着财产,押送着俘虏一路行往神堂堡,而萧诚本人,却仅带了韩锬,魏武等数十名护卫,随着拓拔奋武一起往拓拔部而去。
    仁多保在得到了通知之后,虽然他已经累得疲乏之至了,但依然知道这一次会面的重要性,亲自快马加鞭一路赶回仁多部,这样的场合,仁多部绝对不能缺席。
    数天之后,广锐军先行官萧诚,联合横山拓拔部、仁多部以及数十个小部落,一举族灭了数次袭扰神堂堡的嵬名部的消息,从定边城一路传向了整个陕西路。
    苗绶病倒了。
    这一次他是真的被吓病了。
    “父亲,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苗德惴惴不安。
    苗绶脸色腊黄,喘着粗气,好半晌才道:“这地方不能呆了,萧定还有没来,一个萧诚,就手段如此毒辣,以后我们父子要在兄弟二人手下讨生活,只怕是活不出来人的。我已经准备上书求解甲归田了。我先走,然后我再找个机会,把你也调离这里。”
    “定边军可是我们的立身之基啊!”苗德低声道。
    “萧诚不动我们,是因为他不想惹起内乱,现在他与党项人已经沆瀣一气了,还会在乎我们吗?等到萧定一到,必然会正大光明地整编定边军,我们可是他名正言顺的下属。再不走,等着被萧定送到大牢里去吗?”
    苗德颓然。
    延安府,马兴接到神堂堡的奏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说第一次胜利,让他既欢喜又担忧,所以派出了马超带了五百自己的亲卫军去给萧诚撑腰,但这一次萧诚居然将嵬名部给连根拔起,而且主力居然还是横山党项人自己,就让他直接觉得不可思议了。
    “萧家了不得啊!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居然有如此手腕!”马兴喃喃地道:“德潜,你说我征辟这个萧诚到我安抚使中任职,他会不会接受?”
    被马兴称为德潜的,是他的谋僚程圭。萧诚的表现太惊艳了,对于马兴来说,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好帮手,要是错过了,以后只怕就再难得手了。
    “不大可能的。”程圭摇头道:“这个人在汴梁被称为读书种子,他是一定要去考进士的,所以不但萧诚自己不会答应,便是萧计相,也绝不会答应的。”
    马兴点了点头,程圭说得没错,一个进士的身份,可比自己现在便给萧诚一个高官显爵要有吸引力多了。
    “这个苗绶说自己病了,想解甲归田,你觉得如何?”马兴笑着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安抚使,这件事,何不等萧指挥使来了再说?这苗绶可是他的直接下属,该去该留,便由他来做决定,岂不是更好?”
    “正是此理!”二人对视一眼,都是大笑起来。
    第一百零八章:拓拔城
    萧诚以为自己在拓拔城会碰到一个展示实力的欢迎大会,当然,也可以说是给自己的下马威,杀威棒。
    但他明显地失算了。
    拓拔城已经近在眼前了,他既没有看到大队的兵马,也没有看到什么刻意的布置。
    通往城门的道路之上,有扛着锄头,背着背篓的农夫;有提着猎叉,身背猎弓肩上搭着猎物的猎人;有赶着各类车辆,推着独轮小车的各色人等;亦有货郎挑着担子挑着拨浪鼓,叮叮咚咚的向前而行。
    拓拔城击边,能看得见大片大片的良田,看样子,却是已经播下了冬小麦了。
    这拓拔城,竟然是一副世外桃园的模样。
    如果不是来来往往的人中,大多都秃发,萧诚说不定会认为这是内地的那个山间堡寨。
    拓拔扬威就站在城门口迎接萧诚一行人。
    来来往往的拓拔部族之人,看到拓拔扬威,也只是向他躬身一礼,叫一声族长便罢了。倒也有猎人将自己的收获分出一部分放在拓拔扬威的脚边,亦有农夫将自己在山里不知什么地方刚刚刨出来的野菜,放上一束在他的脚边。
    对这些馈赠,拓拔扬威都是威笑点头示意表示感谢,看到他接受了礼物,那些族人倒是欢天喜地的去了。
    一身藏青色的棉袍,外头罩一间白色的皮毛斗蓬,头上不似一般的拓拔族人秃发,却是学着宋人扎了一个髻,用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钗子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