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8章

      名义之上,耶律喜是高丽的总督,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一个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犯人罢了。
    耶律喜的到来,使得高丽的权力,落到了耶律斛这个统兵将军的手中。
    皇帝交给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也变成了看管耶律喜,不能让他死,但也不能让他有任何兴风作浪的举动。
    如此一来,也算是成全了皇帝的兄弟之情。
    要知道,当初耶律俊的这一举动,是得到了国内汉人与契丹两族的共同赞扬的。
    耶律斛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希望有朝一日,陛下能看到自己的辛苦,把自己从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调回去。
    但一直没有任何的消息。
    皇帝忙于他的四时捺钵,忙于行走在大辽庞大辽阔的土地之上,镇压着那些敢于挑战大辽权威的部族以及周边的小国。
    直到五年之前,一个瘦瘦巴巴的小老头,找到了耶律斛。
    这个人耶律斛是认识的。
    南京道上禄合盛的掌柜孙聚财。
    自己还在南京道上掌权的时候,孙聚财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人而已,虽然他的背后是宋国的萧氏,但在耶律斛的眼中还真算不得什么。
    自己还曾因为被萧定打得狼狈,去找过他们的麻烦呢!
    说起来,这些年来,耶律斛一直都很后悔呢!
    谁能想到最后大辽的皇后,居然变成了萧定的妹妹,萧家的三娘子呢!
    这个秘密,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作为耶律俊集团的一员,耶律斛也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曾经有一份泼天的富贵放在自己的面前,可惜自己却没有珍惜他。
    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自己一定会用尽全身的力气,
    拼命地拉住他。
    由不得耶律斛不感慨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律俊愈发的信任皇后萧绰,将大辽内政几乎全都移交到了皇后手中,而萧绰也着实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奇才,短短的六七年时间之中,困挠大辽的汉人与契丹人的矛盾问题,经济上绝大部分日常用品不能自主,全靠向宋国购买,大量白银外流,普通百姓生活困难等让大辽朝廷过去困挠不已的问题,全都得到了质的改观。
    而这些根本性的改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辽的国力蒸蒸日上,而萧绰的威信在国内也是一天高过一天,私下里,不少大辽人,甚至将萧绰与耶律俊二人并立,称其为二圣。
    而禄合盛,大家都知道这是皇后娘娘的私人小金库。
    而孙聚财便是禄合盛的掌柜,是皇后娘娘的绝对心腹。
    这样的人找上门来,让耶律斛又惊又喜。
    孙聚财找上门来,是要与耶律斛合作,发展海外贸易。
    这对于耶律斛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高丽的海上贸易,虽然远远比不得大宋,但却也是有的。
    过去耶律斛只管向高丽的这些海商要保护费,收钱了事,现在既然皇后娘娘感兴趣,那耶律斛自然也就热情高涨了。
    于是禄合盛的第一支海外贸易船队,立即便建立了起来。
    当然,禄合盛是不可能从零开始的,这支船队,只不过是借着耶律斛的手,掠夺了高丽一家原本的海商之后直接建立起来的。
    而借着这件事,耶律斛也搭上了皇后娘娘的便车。
    一年之前,另一个姓孙的人找到了耶律斛。
    这个人是孙聚财的儿子,叫孙淳。
    而孙淳带来的一份计划,让耶律斛胆战心惊,好几夜都没有睡着。
    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其实就摆在那里,皇帝耶律俊的身体相当的不好,随时都有可能驾崩。而皇后娘娘与林平一系的矛盾,也已经浮上了水面。
    纠结两天之后,耶律斛下定了决心跟随皇后娘娘。
    因为如果林平一系获胜,他耶律斛只怕将再无翻身之日。
    他与皇后娘娘做生意搞海贸的事情,肯定是瞒不过有心人的。而一直以来,林平从来没有派人来联系过他,一来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另一个原因,却是林平看不起他这个莽夫。
    计划开始执行。
    被监视关押得死死的耶律喜,慢慢地发现对他的监视在放松,对他行动的限制也在减少。
    耶律喜大喜过望,不甘心的他,立即便行动了起来。
    作为曾经的大辽最有希望的继承人,作为多年的上京道总督,耶律喜自然有着大量的支持者,当年他的那些支持者们,这十几年来自然也是倍受打压的,谁都希望能够东山再起。
    如果耶律俊身体安好无恙,他们自然会老老实实,因为不会有半分希望,
    但谁让耶律俊一看就是一个短命鬼呢!
    不仅仅是耶律喜,还有更多的人,也不希望大辽的权力落在了一个女人的手中。
    而且这个女人,还不是契丹人,
    于是很多人,便联结在了一起,
    还有一些人,心照还宣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
    耶律喜便成为了他们新的领袖。
    当耶律俊攻破大宋东京城,当耶律俊驾崩的消息,一路飞马被传回到了高丽之后,耶律喜立即便行动了起来。
    而毫无疑问的是,耶律斛又一次扮演了一个愚蠢的角色,
    耶律喜一击而成。
    耶律斛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