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49章

      区域战争和冲突,一直是崇祯皇帝强调的事情,要维系好大明的主动优势,要调整好侧向参与。
    大明军队想重获新生,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周期,毕竟先前欠下的历史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军队的成长和改变,不像别的领域产业那般,你投入相应的钱粮,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崇祯皇帝就是想利用各方矛盾,在持续扩大军火贸易的同时,通过不间断的区域战争和冲突,一点点的恢复大明受损的元气。
    军工产业能得到长效发展,能源源不断的获取钱财,就能不断壮大自身产业,继而带动部分产业的发展。
    这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
    除了北地的区域战争和冲突外,南域的区域战争和冲突亦是这般。
    像江南诸省沿海的所谓平倭,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势力。
    崇祯皇帝通过这种部署,长效带动北地造船业的发展,让筹建起的造船诸厂,能源源不断的发展,继而带动部分产业发展。
    领域产业的发展和积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一句话发展起来,就真的能发展起来的。
    “皇爷,司礼监整理了天津、登莱等地,近期呈递的几封密奏。”王承恩在安排完人手,落实崇祯皇帝的旨意后,回到东暖阁这边,拱手作揖道。
    “涉及济州岛第二批移民,近10万众军管移民,皆已聚集起来,时下唐王在济州岛的跟脚,算是站稳了。
    经司礼监的汇算,唐王购进一批军火、海船等所需,欠下的账,已高达150余万两,后续只怕会欠的更多。”
    “欠账是好事嘛,要懂得正确看待此事。”
    崇祯皇帝拿起御笔,面露笑意道:“朱聿键这个人,朕还是了解的,有想法,有个性,是宗藩里的一颗好苗子。
    朕相信朱聿键,对欠下的账,会逐步的偿还清楚的。
    朝鲜那个地方,对朱聿键麾下的军队,就是一次不错的机遇,要是能持续个数年,非但能清偿掉所欠下的仗,还能叫唐藩迎来一次改变。
    传旨,召骆养性进宫,朕有些事情要问询。”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背负短期内难以偿还的债务,是崇祯皇帝移藩的一项核心,他就是要以此作为源动力,将逐步移藩出去的宗藩,都被迫踏上清债的道路。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逐步扩大内外需求,倒逼着移藩的宗藩群体,没有办法安心的去享乐,以此扩大外围的影响力和震慑力,以这种形式和方式,有效推动着大明内外的整体发展。
    只要这个坏账率,在可控范围之内,对崇祯皇帝而言,那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时下朱聿键承袭唐王爵,移藩到济州岛的事情,算是起了一个不错的头,这让崇祯皇帝的想法,又变得活跃起来。
    威严的紫禁城,走在里面,让人生出不寒而栗之感。
    骆养性穿着飞鱼服,步伐很快,紧跟在内廷太监的身后,朝乾清宫方向快步走去,经乾清门的时候,受到严格的搜查。
    从京卫都督府特设之初,宫禁就变得格外严格,内廷的任何消息,是外朝绝对打探不到的禁忌。
    隔绝内外,是崇祯皇帝极其看重的。
    不管是自身安全方面,亦或是维新变法方面,崇祯皇帝都绝不会有丝毫松懈,让一帮别有用心之辈钻了空子。
    “臣……骆养性,拜见陛下。”
    “起来吧。”
    崇祯皇帝放下批阅的奏疏,抬头看了眼骆养性,从他开始真正的逐步落实维新变法,对锦衣卫的态度,就悄然发生着改变。
    特别是第一批恩养的遗孤,那些年纪较大的群体,经过短期的培训,开始涉及到一些领域后,尤其是锦衣卫这边,事态就变了。
    “朕先前叫锦衣卫,暗查北方诸省,诸藩承袭的郡王规模,包括他们名下的产业、田产等,调查的怎样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骆养性说道:“衍圣公府案,你跟随周延儒办理的不错,朕很满意,朕这些时日忙于政务,无暇召见你。
    朕先前就说过,只要安心办差,恪守本分,不管是谁,他们做过的事情,朕都会记在心里的。”
    移藩的事情,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崇祯皇帝觉得是时候逐步开启,而前期的主要移藩对象,崇祯皇帝就瞄准了那批承上启下的郡王爵,只要此事能够办好,那大明移藩的棋就能盘活。
    第九十一章 移藩(2)
    大明推动海外移藩的难点,政策的持续性,群体的抗拒性,利益的复杂性,局势的多样性……
    上述的这些问题,倘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推动海外移藩就是妄想,甚至强行推动起来的话,会给大明造成一定的混乱。
    如果能有效推动起来,好处也是多多的,有效减缓土地兼并,推动航海业发展,构建海外屏障,引导领域产业建设步伐,改变闭关锁国的旧思想,逐步筹建汉文化圈……
    崇祯皇帝深思熟虑之下,想到了一套可行方案。
    “启禀陛下,经查,北方诸省承袭的郡王爵,共计有218家。”
    骆养性收敛心神,拱手作揖道:“另,守孝未敕封者,暂空缺的郡王爵,有37家,经锦衣卫的秘密调查,仅北方诸省的各地郡王府,名下实控的土地,就高达千万余亩良田,基本上与各地的亲王府,实控的土地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