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20章

      这威力简直丧心病狂。
    朱棣长呼了口气,大喝一声:“好!”
    这两炮虽然落空,但本来就只是进攻的信号,并没有想着炮击日本水师的旗舰——上百艘日本战舰,不好找旗舰。
    何况就没打算找旗舰!
    不管你日本有多少战舰,也不管你旗舰是哪一艘,五艘钢铁战舰拥有充足的弹药量,只需要将你所有战舰一一击沉即可。
    甚至在朱棣的想法中,不对旗舰动手,让日本水师保持组织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造成杀伤,你要是一来就把旗舰弄沉了,日本水师群龙无首,东奔西窜,五艘钢铁战舰还不好追。
    舰首操作重炮的海军士卒,又在嘿哧嘿哧的装填炮弹。
    大概需要半刻钟左右才能再次发射。
    不过按照战略,重炮不会再动了,接下来是舰身两侧火炮的表演时间。
    showtime!
    第1444章 近代意义的海战!
    上百艘日本战舰,大多是两百料大小,极少部分四百料大小,还有一部分是民用船,混杂着倭寇海岛的船只。
    其实约莫应该有一百二三十艘。
    海岛船占了三分之一。
    可见这些年日本在侵扰中国沿海边境上是多么的不遗余力。
    海岸线上。
    足利义持率领麾下将领,以及几个军事大势力的家主,站在一座小山巅上,人人手持一个望远镜——日本虽然不和大明通商贸,但不代表不和其他国家商贸。
    而且这个国家学习能力很强。
    如果不是大明牢牢掌控封禁军器院和时代军工的相关技术,搞不好日本现在也会拥有机枪和短柄火铳之类的先进火器。
    所以望远镜也几乎配备全军中高层将领,不过质量和性能肯定远远不如大明的。
    毕竟大明钟山琉璃工坊砸了海量的资金去研发提升玻璃的性能。
    看着远处那两道冲天而起的水柱,足利义持面不改色,但内心却震撼无端,这是什么样的火炮,威力竟然恐怖若斯?
    不敢想象,如果这种炮弹落在战舰上,会是什么结局。
    只怕直接原地爆裂成渣渣。
    足利义持知道,应该就是旗舰上那两根无比巨大的炮筒发射出来的炮弹。
    万幸的是,又等了许久,没见大明舰队再发射这种炮弹,而己方的战舰已经呈扇形包围了一字长蛇阵的大明舰队。
    看起来……
    似乎没有输的可能性了。
    那种威力丧心病狂的火炮再厉害,终究只有两尊炮筒,发射的数量有限,那么造成的杀伤力有限,己方补给战损的围攻,只要拿下旗舰应天号,这一战将载入史册。
    但足利义持始终觉得有点不安。
    大明舰队如果真的这么弱,朱棣凭什么跑到松浦近海来找死,这位征战一生的大明君王,绝对不是孟浪之辈。
    他凭仗的是什么?
    而且显然朱棣此次准备充分,到了近海后,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暗礁。
    片刻之后,足利义持终于明白朱棣的凭什么来远征日本了。
    一字长蛇阵的五艘战舰,舰身两侧,呼啦啦啦的出现了无数个洞口——用脚趾头都能想到,那是射击口,就不知是火铳还是火炮的。
    足利义持却知道,一定是火炮。
    他头皮发麻。
    大概估算了一下,五艘钢铁战舰,仅仅是一侧的火炮,加在一起就有上百门之多!
    不过足利义持还是没有放弃。
    毕竟己方一百艘战舰,而且是呈扇形分开,所有的火炮集中轰射五艘战舰,比五艘战舰分散攻击一百多艘更有优势。
    足利义持没有在最后关头喊停海战。
    也是战争爆发。
    ……
    ……
    应天号主力重炮的炮击,是进攻的信号。
    凤阳、镇远、定远、致远号四艘战舰,同时打开了船身上的舷窗,这四艘战舰每一侧只有二十五门火炮左右,但应天号单侧四十九门。
    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门左右的火炮。
    随着应天号率先发炮,其余战舰立即跟上火力。
    一时间炮声轰隆。
    整个海面上再听不见任何声音,只有密集的火炮声,浓郁的硝烟形成了一团又一团的云,而在远处,不断升腾起水柱。
    虽然日本舰队都已进入精准射击范围,但毕竟是活动的。
    不可能每弹必中。
    但饶是如此,一百多门火炮的火力覆盖,带来的杀伤力也是无比恐怖的,尤其是日本战舰倏然发觉,大明舰队可以打他们,但他们却还没进入己方火炮的杀伤范围。
    也就是说……
    鞭长莫及。
    只能被动挨打。
    有的人不服气,发了几炮,也只在大明舰队前面数百米处炸起几道水柱而已。
    不过没关系,我们这么多战舰,只要冲上去了,大明舰队就是待宰羔羊。
    所以没人后退。
    当然,这个民族的狼性,在没有接到足利义持的命令前,也不会后退。
    战争瞬间进入炽热。
    嗯,单方面的炽热,因为日本舰队打不到大明舰队,而大明舰队的火炮却可以肆无忌惮的攻击,所以只是单方面的炽热。
    应天号旗舰上,朱棣看着远处不断倾覆的日本战舰,由衷的叹了句一寸长一寸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