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72章

      凉州的鲜卑和匈奴,都有一定的实力。
    不是现在胡奋能招惹的。
    一个没处理好,凉州立即战火连天。
    而凉州这些年的稳定,也是因为鲜卑和匈奴都还算听话,没有跟着羌胡一起作乱。
    “卢水胡诸部去年被杨峥重击,正是虚弱之时!且卢水胡跨连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数郡,将军正可借此举,将势力延伸至河西其他三郡之中!”卫瓘道。
    胡奋喜上眉梢,虽然是凉州刺史,但想调动其他几郡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处理卢水部,正好是护羌夷中郎将的职责。
    “司马公以伯玉辅我,真乃天助也!”
    第二百七十二章 军功
    军功授田,必须还要有配套的军功爵体系。
    秦商鞅变法,耕战立国,从公士到彻侯,每一级都有明确的首级要求。
    每一级的食物、礼仪、食邑、岁俸各不相同。
    也有鞭刑、刖刑、劓刑等刑罚处罚作战不力与不称职的官吏。
    要效仿秦国之制,就必须有庞大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这恰恰是西平短处。
    不过历史长河中,还有另外一个体系可以借鉴。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北魏传承至大唐的十二转军功制。
    杨峥依稀记得是从最低的一转武骑尉上升至十二转上柱国。
    比大秦的简单明了,也不是以人头记功,而是根据每场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统一计算功勋。
    根据战争的规模、兵力、装备,以少击多为“上阵”,旗鼓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
    斩杀敌人四成以上为“上获”,杀敌二成为“中获”,一成为“下获”。
    综合起来,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此递减。
    别看只有十二转,真正通过军功达到正二品上柱国的寥寥无几。
    李二大帝时期,名将猛将如云,李靖、秦琼、李勣等赫赫有名的大将争杀二三十年,录前后勋,才被授以上柱国。
    一个朝代能有个秦琼、李勣?
    一个民族又能有几个李靖?
    而西魏的八柱国则不是通过军功得来的。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十二转军功本身也是在战国秦汉的军功体系改进而来的,比大秦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要符合时代的多。
    也更容易施行。
    宣义郎下放到屯,军中还有司马等职位,可以作考功之用。
    这是明的,暗的还有九野营人员。
    三重考功体系各不统属,谎报军功之事无所遁形。
    不会出现秦军为争抢首级而自相残。
    更不会出现晚明时期杀良冒功之事。
    杨峥觉得北魏、西魏、隋唐之际武功赫赫,跟十二转军功有很大的关系。
    士卒上升通道被打开,自然人人用命。
    杨峥在与杜预商议整整三天之后,西平版十二转军功勋制新鲜出炉。
    甲士、勇士、猛士、云骑郎、飞骑郎、骁骑郎、鹰击郎、虎卫郎、鹰扬郎将、虎贲郎将、护军、上护军,分别对应一到十二转,从七品至正二品。
    当然,品级暂时空置。
    杨峥一个三品太守,封二品的上护军,有些太耸人听闻了。
    每一级都有明码标价的岁俸、田产、待遇。
    甲士百亩,勇士二百亩,猛士四百,递增至上护军的十顷。
    汉魏一顷差不多是二百四十亩。
    另外杨峥还规定云骑郎以上就要赋税,以避免产生类似明代的士绅阶级。
    一个上阵上获,都是有明确敌军数量的,以少胜多击败五万以上的敌军才可称为上阵,杀敌或者俘虏两万以上才能称为上获。
    所以五转军功不是这么容易拿到的。
    一场胜利,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上阵上获五转的飞骑郎。
    而是依照功劳大小,从主将到副将、牙将、曲长、屯长、士卒等等,依次评定,然后策勋。
    未达到策勋要求的士卒,则根据战果,记录军功,累积之后,也可策勋,不想累积,则分赐田地,或者钱帛,视士卒个人意愿而定。
    总之一场胜利,士卒必有所得。
    军功累积年限够五年,也会自动转为甲士,算是安慰奖。
    甲士以上,则需实实在在的军功。
    另外针对特别勇猛的士卒与将领,还有斩将、先登、夺旗、破阵等功劳,可以额外授予一些猛人。
    有赏赐,就有惩罚。
    大秦的军功爵制不是只升不降的,什么刖刑、劓刑、宫刑、生埋、车裂、腰斩、株连等等。
    一来太过残酷,人弄废了,就没有下次改正的机会。
    二来,这么搞,士卒一旦犯错,就会因恐慌而逃散。
    杜预建议只取鞭笞、降勋、罚俸、斩首、诛族五法。
    对逃兵、怯战、私藏、军将无能、战败、失城、失军、叛变等等,都有相应惩罚措施,叛变者夷族。
    细致到宣义郎阵亡,所属部队皆有惩处的地步。
    洋洋散散近万字,终于把军功制度弄出来了。
    杜预反复审查了几次,才心满意足,“此法一出,我军必为虎狼之师。”
    鲁芝看完之后,也是赞叹不已。
    然后两人都对杨峥拱手。
    杨峥老脸一红,干笑两声,“此非我一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