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92章

      今天这只是小打小闹,如果朱棣不取消官绅一体纳粮和文人士子服兵役政策,后面他们还准备了更大的惊喜。
    这个天下是他们文人帮老朱家拿下的,如今老朱家稳定下来了,不但不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反而还想将他们一脚踢开,当普通百姓那样剥削。
    呵呵,难道朱棣那个逆贼不知道,没有了读书人的朱氏王朝,屁都不是吗。
    转眼时间到达了腊月29,今天是朝廷大祭的日子。
    自打那天静坐之后,京师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审查卫等待的闹事者再没有出现,那些被处罚或者是监禁的人,也都老老实实的呆着,没有任何闹腾,就仿佛接受了这一切。
    但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宁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官员们士绅们不闹腾,不是他们已经接受了,而是在准备着更大的行动。
    今日朱瞻圭起得非常早,丑时刚过,他就在塔格依力斯的服侍下起了身。
    塔格依力斯算是昨天正式进宫的,来到大明这一个多月,她也就是跟刚回来的那一天,进过皇宫拜见过太子妃,其他的时间,都跟她爷爷,住在老爷子安排的庄园里。
    按照皇家的规矩,她身为妾室,是要拜过正房,经过允许以后才允许进门的。
    哪怕太子妃这个当婆婆的同意了,没有赵灵儿这个大房的认可,她也不能进入朱瞻圭这个大家庭。
    这就是正房的威严,甚至连朱瞻圭这个丈夫,出于对妻子的尊敬,也不能擅自做决定。
    否则他要是做了决定,后房这边赵灵儿就没法管了。
    昨天是礼部算的好日子,塔格依力斯被一顶红轿抬入宫中,然后再朱瞻圭的寝宫,给赵灵儿这个大房磕过头,敬过茶以后,得到了赵灵儿的允许,才算是正式入门。
    为了表示欢迎这个新姐妹的加入,赵灵儿也十分大方的允许丈夫,昨天晚上在塔格依力斯那里留宿。
    “太孙殿下,太子爷让您快点,说时间不早了。”
    门外响起了李达的催促。
    这个出使西域的小太监,经过不懈努力的拍马屁,终于成为了朱瞻圭的贴身太监。
    当然了,朱瞻圭看上对方,并非是对方拍马屁的能力,而是对方的眼力和办事能力都不错。
    再加上胡玉他已经有了别的安排,身边确实需要一个随时侍奉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这个李达。
    “我知道了。”
    双手伸开,在塔格依力斯和几个西域侍女服侍,穿着繁杂礼服的朱瞻圭,对着外面应了一声。
    然后对着正给他佩戴饰品的塔格依力斯道:“今天是大祭,虽然你们女卷不用去,但按照规矩也要摆香桉拜祭。一会儿早点去太孙妃那里,你不懂中原的规矩,跟着她们做就行了,莫要失了礼数,让人看了笑话。”
    塔格依力斯乖巧的点了点头,一脸幸福的将披风披在了朱瞻圭的身上。
    在佳人红艳的嘴唇上轻轻一啄,朱瞻圭走出门带着李达,去东宫和老爹朱胖胖集合了。
    “爹,我听说朝廷这段时间闹的挺厉害。”
    东宫门口,昨天刚赶回来的朱瞻基,怀中抱着阿三区域图,一边和老爹朱胖胖等着朱瞻圭,一边有意无意的询问了一下朝廷当前的情况。
    正撅着屁股和媳妇整理杂交水稻还有土豆盒子的朱胖胖,闻言苦笑一声。
    “何止闹腾的厉害,简直就是暗流涌动,也就是我看着事情不对劲,跑进太庙里躲清闲了,否则咱们东宫的大门都要被踢破了。”
    “唉!”
    说着他叹了口气。
    “你爷爷和你大哥也真是的,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跟我商量商量,临上朝之前才跟我讲,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朱瞻基听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笑着宽慰道:“其实这个制度对国家财政很好的,只可惜动了天下文人士子的利益,恐怕没有一番风波,不会那么简单的收场。”
    朱胖胖闻言看了朱瞻基一眼,欣慰的点了点头。
    二儿子在阿三区域历练了这么久,终于有长进了,知道分析事情的利与弊了,要搁以前,恐怕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事。
    “风波是肯定的,我已经听说许多学院,已经准备明年罢考科举了,很多文官也已经打算以辞官相逼,其目的就是想让你爷爷取消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
    朱瞻基皱起了眉头。
    “爷爷这事还是太欠考虑了,如果真的有大批官员辞官,恐怕朝廷运转就会出问题了。”
    “谁说不是呢!”将手中的活整理好,朱胖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
    “要我说呀,…”
    “咳咳,瞻基你过来看看,挑着舒服不舒服。”
    就在朱胖胖刚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在摆弄篮子的张氏突然咳嗽了一声,喊朱瞻基过去。
    父子二人愣了一下,随后在张氏的眼前示意下,瞟到远处通道,走过来的一个队伍。
    这队伍最前面打的灯笼,上面印着太孙两字。
    二人一下子明白了张氏的意思,闭上了嘴不再多聊。
    朱瞻基毕竟已经退出皇位的竞争,也就是现在还没有封号,不然跟普通的藩王没什么区别。
    一个藩王关心朝廷政务,你是想干嘛,难道又有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吗?
    不想看到两个儿子同胞相残的张氏,见到大儿子过来了,就连忙提醒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