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59章

      王峻和陇右很多贵人有过接触,他们往往在某一个方面非常聪慧,但是某些方面又和市井庶民的见识差不多。
    这下子秦川恍然大悟,论口才和蛊惑人心的能力,王允在三国演义,哦不,汉末三国时代也是一流的。
    王家看来不吃这一套啊!
    咋办?
    难道求助论坛?
    不行,我老秦也是玩家中有头有脸的人!怎么能求助于论坛呢!
    算了算了,纵横家这套话术也不适合我!
    秦川放下了纵横家的包袱,干脆破罐破摔的坐下。
    “开门见山吧,如今我家殿下已经入主长安,荡平天下已经近在眼前,如今你们太原王氏还有立功的机会,如果等到史思明败了,那时候恐怕就再没机会了!”
    还是有话直说爽!
    秦川说完了狠话,看着正座上的王氏家主。
    王煊倒是非常的淡定,他看着秦川说道:
    “不知道王某能为越王做些什么?”
    痛快!
    秦川只觉得是自己的一席话打动了王煊,果然自己还是有外交纵横家的才能的?
    “简单,等我范阳大军抵达太原,王氏一族在城内为内应,拿下太原城就是大功一件!”
    王煊立刻说道:
    “敢不从命尔!”
    就这?
    就这达成一致了?
    秦川将威胁的话憋了回去,看来还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太高了!虎躯一震王氏一族就投降了!
    秦川心情大好,又提出要去参观王氏一族的祖宅。
    王煊自然不无不允,还让自己的儿子陪同秦川参观祖宅。
    等到秦川离开之后,王煊对王峻说道:
    “天下将定,这是我们王氏一族最后的机会了,叔父我已经筹备多年,此刻是立功的机会了。”
    王峻连忙点头。
    对于大家族来说,宗族的延续要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史思明,王家本来就没什么感情,背叛史思明能够延续宗族,这是王家内部早就达成的共识。
    而经历过多次危机的王家,早就知道自己的价码,甚至连讨价还价的兴趣都没有。
    “你父还安好吗?”
    “阿爷身体康健,让我给叔父问安。”
    王煊揉了揉眼睛说道:
    “当日你们这一脉迁往武威,真的是走对了,日后我们本家恐怕要仰仗你们武威王氏了。”
    “叔父这说的什么话,我们王氏一族同气连枝,相互扶持才是正理!”
    王煊微微点头。
    要是以前,王峻这种分家的支脉,是要比本家低一等的。
    什么相互扶持这种话,也轮不到武威王氏来说。
    但是时过境迁,太原王氏有追随史思明叛逆的前科,日后总免不了要被越王清算。
    但是武威王氏反而成了从龙的功臣,如今王成伟可是担任了京兆少尹,他可是王峻父亲重新认下的宗亲啊!
    而且如今武威王氏已经在武威开办了多家工坊,家族产业非常兴旺。
    王煊只能感慨命运多变,不过武威王氏的崛起,也让王氏一族看到了危机中的机遇。
    这也是秦川说完几句话,王煊就立刻归降的原因。
    就在秦川入了太原城不久,王氏一族在太原城的影响力就显现出来。
    下至看守城门的士卒,上至城中节度使中的官吏,都接到了王氏一族发出来的秘令。
    尉迟信在范阳誓师,再次西征进入河东,秦川就被王煊拉着,在太原各个群体之间串联。
    最让秦川惊讶的是,王煊竟然带着自己堂而皇之的进出河东节度使府,甚至在节度使府内密谋如何献城投降的事情。
    等到返回王家大宅,秦川连忙远程联络上了尉迟信。
    说完了太原城内的进展,秦川和尉迟信都愁眉不展。
    尉迟信说道:“这就是五姓七望吗?竟然拥有这么大的能量?也难怪皇帝也奈何不了他们。”
    秦川点头说道:
    “王家在太原城内声望太高了,无论是高官还是贩夫走卒,都很尊重王家,也难怪这个家族能够屹立这么长的时间。”
    和那些在地方上兼并土地,欺压百姓的豪强不同。
    太原王氏这种世家大族,在本地的名声是极好的。
    对于太原王氏来说,他们家族世代为官,根本不需要侵夺百姓土地。
    当然,这也不是说太原王氏是道德模范,只是普通百姓并不了解大家族那些肮脏的部分。
    尉迟信也思考道:“这样的世家大族,如果留在太原,早晚还是祸患!”
    秦川也点头说道:
    “确实,要不然咱们在进城之后,想办法给太原王氏下个黑手?”
    “不行,人无信而不义,我们借助太原王氏夺取了太原,又怎么能出尔反尔。始作俑者而无后呼?”
    秦川也点头说道:
    “确实如此,那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堂,由那些文官来操心吧。”
    这边尉迟信和秦川商议完毕,要在八月底密谋夺取太原城。
    那边汴州城内,太子李俶的得到了越王进长安的消息。
    太子李俶首先愤怒无比,但是很快他接到长安更多的消息,这又让李俶感到了恐惧。
    越王已经被父皇册封为讨逆上将,掌摄朝政,父皇被囚于大明宫,百官公卿全部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