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85章

      这也是第五琦也有些想不通,越王进长安之后,就允许乾元重宝自由流通,本以为乾元重宝跌到一比三就能稳住,可没想到还在不断下跌。
    而且长安米价也在不断上涨,这都是第五琦不能理解的。
    江伦笑着说道:“这是长安有坏人啊,我们需要一场货币战争!”
    第七百一十一章 米价战争,越王有挂
    顾况从御史台下了衙,同僚都远远的看看他,纷纷和他躲开距离。
    只有韦应物凑了上来,他看着顾况打了补丁的官服说道:
    “逋翁兄,今天可是轮到你了。”
    顾况每天都板着个脸,自从担任御史之后和他的老师李泌越来越像,只有在韦应物这样的好友面前才会露出笑容:
    “今天是王兄大婚前最后一次聚会了,况自然不会慢待了两位!”
    韦应物哈哈一笑,拉着顾况上了自己的马车。
    “我的驴子?”
    在唐代,人抬的轿子还叫做步辇,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场合才能乘坐的。
    大部分的官员都是直接骑马出行的。
    马车也算不上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年纪大一些的官员骑不动马,就会乘坐马车出行。
    但是那种马车是木头轮子的,坐在车内也非常的受罪。
    不过韦应物的马车是最近长安城内才出现的新式马车。
    这种马车用了弹簧减震,内部空间也非常的宽敞,一出现就受到了长安权贵的欢迎。
    不过御史台大部分都是年轻官员,能够买得起马车的不多,所以每次韦应物上下衙都会引起同僚的注视。
    比起韦应物,顾况更是御史台的话题人物。
    顾况没钱骑马,所以只能骑着驴子上衙,同僚纷纷笑他是“驴御史”。
    韦应物笑着说道:“我会派人骑着你的驴回去的,走走走,速速上来,可不能让王兄久等了!”
    顾况苦笑了一下,如果是平日他肯定会拒绝和韦应物一同乘坐马车,但是今天确实特殊,他也只好坐上了马车。
    今日是三人定期聚会的日子,不过王成伟都知道顾况家贫,所以将聚会从酒楼改到了各自家中。
    在古代去别人家中拜访聚会,本身就是一种亲近的表现,这种不避讳家里内人的交往,被称之为“通家之好”,韦应物和王成伟的好意反而让三人更亲近了。
    韦应物出自京兆韦氏,虽然他这一房是旁支,但还是有些家底的,至少他在长安城是有宅子的,不用像顾况这样租房住。
    前段日子万年县的坊内市集改成了工坊,韦应物为了支援好友王成伟,也出钱买了一个工坊,然后返租给玩家。
    只是让韦应物意外的,这家工坊的生意蒸蒸日上,每月交租金又准时又爽快,这也让韦应物多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王成伟是在县里做官,本身就可以吃住在县衙,而且他有陇右的同乡帮衬,在三人是最富裕的。
    如今他要成为宰相的女婿了,这位崔娘子嫁妆相当的丰厚,更是让王成伟成了同科进士们最羡慕的人。
    而顾况的日子就要清苦多了,他的生活也是大部分年轻御史的生活。
    长安居,大不易。
    顾况在科举之前,都是住在老师李泌府上的,但是等他科举中第之后,和李泌同朝为官,那就不好继续住在李泌府上了。
    顾况在长安城租了一个小院儿,这已经是整个北城最偏远的坊了,但是每月的租金依然要用去他半个月的俸禄。
    除了租房子的钱之外,长安的物价也不低,顾况家里有一妻一子,还有一个老仆,剩余的俸禄吃饱饭都不够。
    现在长安钱乱,衙门发俸禄都用乾元重宝,但乾元重宝编制严重,导致顾况更加入不敷出。
    好在顾况的妻子贤惠,在闲暇的时候接一些给人缝补的活儿,如今长安城内去工坊打工的人多了,日常这些针线活儿反而没人做了。
    顾况家里的老仆还会日常出城挖一些野菜回来,再加上韦应物和王成伟不时的接济,这才勉强能生存下来。
    如今三人的定期聚会改成了各自家中,韦应物和王成伟每次来的时候都会带上酒肉,而剩下的酒肉就可以让顾况家吃上几顿。
    顾况和韦应物回家不久,王成伟就带着酒肉到来,顾况的妻子在阴凉的院子里布置好了宴席,三人就着傍晚的凉风开始吃喝起来。
    三人都是当官的,谈论完儿女事后,自然就会谈到朝政。
    在庆祝完安史之乱后,长安从欢庆的气氛中恢复过来,粮价的问题又成了长安最热点的话题。
    如今朝廷已经不会再用强制价格使用乾元重宝了,在市场化流通之后,乾元重宝兑换开元通宝的比例,已经跌破了三。
    也就是一枚乾元重宝,只能兑换三枚不到的开元通宝。
    要知道一枚乾元重宝所含的铜,可是要超过三枚开元通宝的。
    如果算上了火耗的费用,再加上乾元重宝要比开元通宝精良,其实应该不止这个价值。
    但是长安百姓对乾元重宝的不信任,让乾元重宝日发的贬值。
    说到了粮食价格,顾况拍案说道:“都是这些囤积居奇的奸商!”
    如今安史之乱平定,漕运虽然还没能完全疏通,但是运送到长安的粮食已经不算少了,足够长安百姓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