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家请我当皇帝 第888节

      “等这些人招好以后,不用你多管,只管上内学便是。”
    “啊?这个好,这个好!”石墨希这才松了一口气。
    “回头让他们认你作干娘,都随你姓!”就在这时,张顺又突然扭头对李三娘说道。
    “啊?”张顺此话一出,顿时周皇后和石墨希都面面相觑。
    这个臭男人,心里还是惦记着这个“丑婆娘”啊!
    原来张顺先前招收监生的手段和当年朱元璋颇类,其实就是准备培养一批自己的人,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放出去,完成对官僚系统的“手术”。
    当初朱元璋就是这般,先不吭不响的招收培养了一大批监生,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放出去丈量土地、查验人口,最终制定了详细的鱼鳞册和黄册,成为明初收税的最基本依据。
    也正是由此,明初掌握了大量的赋役人口和土地,这才有了后来五征蒙古、七下西洋等赫赫武功。
    而时间来到近三百年后的明末,原本的鱼鳞册和黄册制度早已经败坏,朝廷也再难掌控天下的土地和人口。
    这也是为何一个泱泱大国,财政捉襟见肘,军队欠饷严重,军事上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
    如今张顺虽然利于自己优秀的军事能力和勉强够用的经济手段,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
    然而,在面对大明原有的陈旧腐败的官僚体系,依旧是一筹莫展。
    他原本想拿登莱至辽东、朝鲜这一条环渤海贸易航线为试点,彻底打开中华民族的海洋时代。
    可是他才提及这个念头,就被人百般阻挠,难以成行。
    如同他强推下去,未必不能把这个政策推广下去。
    但是,只要这些人经手,那么这个政策一定会变得面目全非,南辕北辙。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响了一个“笨办法”。
    什么笨办法?
    招收义子,教以文字、财会、贸易和管理。
    然后,等时机成熟,他便把这些人放出去,抛开原有的官僚体系,新建一个管理海贸的体系。
    这个新的海贸体系,将以登莱、天津、开原、旅顺、东江及朝鲜开城六个港口为核心,分别设立贸易区。
    凡往来船只,都停靠在贸易区交易。
    这样所有往来船只须缴纳进出口税,交易则缴纳交易税。
    如此,朝廷获其税,百姓获其利,而不至于被少数人勾结一起,上下其手,尽得其利,而害归朝廷。
    一旦试点成功,张顺就会进一步将其推广全国,彻底完善掌控由中国至朝鲜、日本乃至南洋整个航线。
    然后才能进一步拓展海洋,引导着这个古老而又强大的国家,加入到大海航时代,与欧洲霸主角逐于海洋。
    第594章 争端
    话说那黄孙茂辞别了张顺,离开了京师,挑选了战船、人手,这才浩浩荡荡往旅顺赶去。
    到了旅顺,拜访了天津总兵赵良栋以后,对方才依依不舍的把“封舟号风帆战列舰”借给他“使用几天”。
    话说那黄孙茂也算是见多识广,但是第一次见到封舟号风帆战列舰,也是吓了一大跳。
    不仅是因为这船大,更是因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火炮。
    整整近百门红夷大炮,分为三层,黑洞洞的炮口指向两侧。
    他能够想象到,当这些火炮齐射的时候,那是何等的壮观。
    突然,登莱提督黄孙茂明白了,这艘船不仅是舜王殿下拿来威慑东江镇和朝鲜国,更是威慑自己一干人等的。
    别看自己手底下战船众多,一旦遭遇到十数艘这样的“巨舰”,就会沦为活靶子,被人一顿齐射送入到海底。
    想到此处,他诚惶诚恐的登上了这艘风帆战列舰,然后这才带着船队往东江赶去。
    从旅顺口向东北,先后历经三山岛、广鹿岛、长山岛、石城岛、鹿岛、獐子岛,行程不下两千里。
    一路上不是没有遇到过风浪,然而这风帆战列舰却如履平地,根本不受这些风浪的影响。
    好容易赶到了皮岛,那黄孙茂刚一下船,早被得到消息的东江总兵沈世魁早带着侄子沈志祥迎了上来。
    “黄大人,真是许久不见了!”沈世魁恭恭敬敬见过了。
    “喊我提督就行,如今本官乃是登莱水师提督!”黄孙茂一副公事公办模样道。
    “对了,这一次你打得不错,舜王殿下命我送来粮食五千石,火药三千斤,布匹两千匹,炮子八千个,铅子一百桶,一会儿请你查收一下。”
    “微臣,谢过殿下恩典!”沈世魁闻言连忙向京师方向遥拜了一下,这才开口问道,“那……那咱们开市吧?”
    “开市?开什么市?这一次本官奉殿下之名,出使朝鲜,哪里有货物与你贸易?”黄孙茂冷笑道。
    原来自明中期以来,使臣出使,一般都会进行“私贸易”,或者说“夹带贸易”。
    像这一次黄孙茂来到东江,船上定然携带了大量的绸缎、青布、粮食等贸易物资。
    这些物资除了“公贸易”以外,有很多就属于黄孙茂自己的“私贸易”。
    双方对此早已经心知肚明,故而刚刚经历战火的东江镇亟需进行一场“私贸易”,把握在手中的物资清理出去。
    结果,不曾想此事竟被黄孙茂断然拒绝。
    “你……”沈志祥闻言勃然大怒,就要上前理论,不意却被叔父沈世魁伸手拦住了。
    “既然如此,沈某也不强求!”只听那沈世魁笑道,“那就请黄提督先上岛歇息吧!”
    “也好!”黄孙茂闻言,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然后施施然去了。
    “叔父!”沈志祥见状目眦尽裂,眼睛里似要喷出火来,“先前我等投了舜王,舜王待我甚厚。”
    “怎生这边刚出完力,那边就翻脸不认人起来?定是这厮从中作梗,须饶他不得!”
    “你说什么胡话,不想活了不成!”沈世魁闻言连忙出声打断道。
    当初,他沈世魁之所以投靠张顺,想的是“朝廷”调兵遣将,替自己挡住东虏。
    结果没曾想,这边一打起来,不但没有一兵一卒,反倒在锦州和金州一带攻城略地起来。
    这真是“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骚”。
    要说不满,沈世魁心中肯定是有的。
    奈何无论义军肯加入不肯加入战斗,东虏都要攻打消灭东江。
    那么无论沈世魁愿意还是不愿意,也只得抵抗到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是,让沈世魁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却是原来的登莱副使黄孙茂摇身一变,又变成了义军的登莱水师提督。
    不但这厮变成了义军的水师提督,他更要撇开自己和朝鲜直接贸易,这才真正是让沈世魁难以忍受之事。
    原来这东江镇孤悬海外,地处东虏和朝鲜之要冲,明军力量难以企及。
    故而明廷便允许其与朝鲜开市贸易,以筹措所需物资。
    然而,好死不死,后金经过老奴、洪太两任汗王之后,经济搞得一团糟,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
    于是,这一次名义上是东江和朝鲜的贸易港口,实质上却成为东虏、朝鲜和明朝三方的贸易据点。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成为了东虏“销赃”的据点。
    东虏在洪太的带领下,抢夺明朝的贵金属,然后再拿到此处,高价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
    大致流程先由后金商人拿人参、皮货、金银从朝鲜商人手中换取绸缎、青布、粮食等物资。
    然后,朝鲜商人再拿人参、皮货和金银等物,从东江商人手中换取绸缎、青布和粮食。
    然后再由东江商人把人参、皮货和金银倒卖到内地。
    彼时天灾人祸,后金和朝鲜两国通货膨胀严重。其中后金国甚至一度出现了“一斗粮价银八两”的情形,便知这贸易如何暴利,自然也引起了其他人的觊觎。
    这才是自东江开镇以来,毛文龙和东江镇悲剧的根源。
    而如今的东江镇刚刚历经战火,手中又屯了大量人参、皮货和银两无处交易,却不曾想被黄孙茂玩了这么一手,那沈世魁焉能不恼?
    “叔父,那你说怎么办?”沈志祥愤怒道。
    “怎么办?凉拌!”沈世魁冷笑一声,不由下定决心道,“既然他们想把我往死了逼,我岂能坐以待毙?”
    “大不了,鱼死网破!”
    “好,说的好!”沈志祥闻言颇为激动,一把抽出腰刀来,发狠道,“我这就去挑选人手,把这厮剁了……”
    “你剁他作甚?”沈世魁吓了个半死,连忙阻拦道,“你自个想死,也不能拉着整个东江镇陪葬啊!”
    “啊?不杀他?不杀他怎生出了这口恶气!”沈志祥气愤道。
    “不用,这一次只要本镇书信一封,保管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沈世魁这才明白侄子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不由笑着解释道。
    “什么,叔父要把这条线路公开?”沈志祥闻言一愣,随即明白了沈世魁的意思。
    “那……那这样的话,咱们……咱们东江岂不是完了?”
    东江镇存在的物资基础,即从海贸中赚取超额利润。
    如果这条线路被公开出来,那么朝廷肯定会对这条贸易路线下手。
    “东江完不完,不在于你我,而在于他!”沈世魁笑着往东面一指道。
    “叔父早年也是市井商人,自然晓得其中的利害。”
    “凡事皆有兴亡,这东江因东虏而兴,自然也会因东虏而衰。”
    “如今舜王天纵之资,先破大明,复克东虏,如今又步步紧逼,有全取辽东之意。”
    “一旦这辽东为舜王所据,又何处不能开市,何处不能贸易哉?”
    那沈志祥闻言一愣,顿时大惊失色道:“你……你是说,回头……回头朝廷不再需要东江了?”
    “对!”沈世魁点了点头,斩钉截铁道,“如果朝廷强,辽东一统,当然不需要东江。”
    “如果东虏强,天下腥膻,自然也不需要东江了。”
    “唯有两虎相斗,不分胜败,东江才有存在的价值。”
    “然而,东江根本决定不了天下大势,自然只能顺从天下大势!”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