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6节

      第二百四十六章 勾动心绪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从简略开始,一步步完善,一点点添补,最后达到某种高度,或者彻底泯灭。
    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始终被公认为封建时代,最完善,最公平的选拔制度……虽然在唐朝,选拔出来的人才,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
    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远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完善,也不是从一个童生开始,要连续闯过六关,才能身登皇榜,暮登天子堂。
    没有考场也就罢了,连正经的主考官都没有,批阅考卷的是吏部侍郎带着一干吏员干的,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有点大。
    先将所有考卷的贴经题、释义题审阅一遍,前者十五中十三,后者十中八,才能进行下一轮。
    但下一轮的难度就有高了……明算科是最简单的,答案都提前备好了。
    明经科也稍微好点,毕竟说到底是进阶版的释义题。
    明书科……书法这玩意,判断标准在哪儿?
    明法科……唐朝都没正儿八经的律法,春秋断狱吗?
    当然,最让人头痛的是进士科,评价诗赋,实在太主观了。
    一首诗,能不能得到青睐,很大程度不在于写得好不好,而在于符不符合看诗人的胃口。
    就如同一些画作,人都死了,名气才涨起来,诗赋也一样,问世的时候未必名扬天下,但作者死后,却能流传千古。
    吏部。
    “自然择优选才。”吏部尚书封伦笑容可掬,“难道玄成信不过?”
    魏征一时间找不到话说,总不能说自己打探知晓进士科没录李善,所以来问问。
    “圣人下诏行科举事,为国储才,难道太子有……”
    这句话一出,魏征立即起身,略略施礼,转身离去。
    看着魏征的背影,封伦目光幽幽,沉默了一阵后召来吏部侍郎,“某去承乾殿拜会殿下,尔等誊卷吧。”
    吏部侍郎犹豫道:“那份……”
    “暂且搁置。”封伦心想,那位少年郎倒是真能折腾,不管什么事,卷进去都很是引人瞩目。
    就连赴考,都已经连续有三人前来拜访了,要么是世家子弟,要么是太子心腹,要么是秦王幕僚……
    承乾殿。
    “殿下不在?”
    “去禁苑走动走动。”迎出来的是房玄龄,笑着说:“杜公来的正好,在下正有事相询。”
    封伦苦笑道:“不会也是为了李怀仁吧?”
    “哈哈哈,正是。”房玄龄大笑道:“如此人物,真的落榜?”
    封伦迟疑了下,“罢了,玄龄乃殿下左膀右臂,此事……若是克明在此,还真难以开口。”
    房玄龄愕然,这和杜如晦有什么关系?
    “原本李怀仁名列榜单。”封伦第一句话让房玄龄更为惊讶。
    接下来,封伦的话让房玄龄几乎无可适从,但立即知晓这是怎么回事了。
    “克明叔父杜执礼前日登门,言李怀仁锋芒毕露,回京后与太子心腹韦挺、魏征相交甚密,隐隐有投入东宫之像。”封伦叹道:“而且今日魏征亲至吏部,细询此事……”
    细细打量着房玄龄的神色,封伦轻声问:“可符殿下心意?”
    “殿下绝无此意。”房玄龄叹了口气,犹豫了下,低声说:“原本杜执礼入天策府任兵曹参军事……”
    “噢噢。”封伦做恍然大悟状,“此为迁怒。”
    凌敬抢了杜淹的兵曹参军事,所以杜淹迁怒与凌敬交好的李善……听起来有点不好理解,但杜淹的确干得出这种事,否则当年也不会和嫡亲侄儿闹的你死我活了。
    封伦顿了下,低声问:“李怀仁真的会投入东宫麾下?”
    “绝无可能。”房玄龄给出了一个绝对意义的回复,虽然他不知内情,但很确定。
    一方面在于李善当日遣派张文瓘急行赴京,密谋山东战事,另一方面房玄龄隐隐察觉到了,李世民对李善的了解可能远比自己要多得多。
    封伦松了口气,笑道:“如此甚好,玄龄放心,必然登榜。”
    “怀仁诗文如何?”
    “一派风范,卓然大家。”
    “封公为国选才,自当公允。”
    “玄龄难道信不过老夫?”
    “若是信不过,殿下如何敢以重任相托?”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战事僵持不下,圣人李渊有撤兵之意,封伦急行回京,力呈局势,终使李渊回心转意,这才有了次年秦王扫荡中原,一战擒两王的丰功伟绩。
    在天策府内,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最得李世民信任倚重的谋士,但兼任天策府司马的封伦地位也相当高。
    就在封伦还在承乾殿和房玄龄叙谈的时候,江国公陈叔达出了两仪殿,正要回门下省,突然转了个弯,绕到了吏部。
    圣人李渊正月初八已然定下,科举事以门下省侍中陈叔达和吏部检校尚书封伦主持。
    从头到尾,陈叔达都没插手,但明日就要放榜了,总要过去看一眼。
    “进士科九中八,为首者乃御史中丞孙伏伽。”
    吏部侍郎口齿清晰的将最后的结果一一呈报,陈叔达其实对此并不是十分在意,只略为听听。
    陈叔达眯着眼听了会儿,开口问道:“进士科落榜何人?”
    吏部侍郎眼神闪烁,“李善李怀仁。”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李怀仁?”陈叔达讶然道:“他也是今年赴考进士科?”
    “是。”
    陈叔达此人持身公正,向来对事不对人,得圣人李渊重视,得太子、秦王礼遇,更因为不涉夺嫡事,行事并无太多顾忌,只略略一顿就命人将李善的考卷送上来。
    而陈叔达第二个性格特点是性情直率,堪称刚烈。
    所以,当封伦从承乾殿回到吏部听到下属禀报后,脸色极为难看,自己想方设法将李善的考卷扣在手中,是有其用意的。
    此时此刻,陈叔达正在两仪殿内,慷慨陈词,“陛下,此等诗文,可堪传世否?”
    “为国选才,如此诗文,却遭斥落,何以服众?”
    斜斜靠在榻上的李渊细读长诗,渐渐的,身姿端正起来,口中不由吟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长时间思索后,李善最终选择的是孤篇压倒盛唐的《春江花月夜》。
    不为别的,只因为陈叔达。
    原因很简单,《春江花月夜》是陈后主所创,而陈叔达是陈后主的弟弟。
    一诗勾动心绪,这是李善在知道陈叔达主持科考事后才决定的。
    虽然陈叔达一直没有插手科举,事实上即使没有他,封伦也不会真的让李善落榜……但李善的选择,的确起到了效果。
    至少,直接把事儿捅到了李渊面前。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月十五。
    长安皇城,承天门大街边,尚书省门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和后世明清不同,隋唐时期的六部实际上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吏部也不例外。
    今日放榜,磅单直接贴在尚书省面对承天门大街的墙壁上……并没有后世的唱名环节。
    人群中,大部分是赴考的考生,但也有不少考生的亲朋好友……当然了,都是身份不凡的世家子弟,一般人哪里能进皇城。
    这其中,最惹人关注的是站在外围的李善,身边环绕着七八人……都是听说李善落榜凑过来安慰的,王仁表、李楷自然在,还有房遗直、杜荷、长孙冲,李昭德已经挤到前头去看榜单了。
    没有唱名,但也是有名次的,一个名字从数人口中提起,短时间内遍及人群,无数道视线投向了站的远远的那个少年郎。
    台阶上,吏部尚书封伦看向李善的视线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自己还想做点文章,没想到全盘落空。
    封伦不太确定,那个少年郎是不是刻意的,毕竟早在正月初七,圣人就下诏以江国公陈叔达和自己主持科举事。
    如果是刻意的,能在一个月内写出这首《春江花月夜》,堪称大才。
    “怀仁,进士科以你为首!”李昭德挤出人群喊了句。
    李善有点懵逼,不是落榜了吗?
    怎么突然变成榜首了?
    虽然有些懵逼,但李善脸上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双手负于身后,显得气度卓然不凡。
    “恭喜了。”
    李善侧头看了眼,拱手行礼道:“多谢伏伽兄,同喜,在下侥幸而已。”
    赴考进士科一共就九个人,之前取中八人,现在自己上榜了,那就意味着孙伏伽肯定也上榜。
    孙伏伽神色淡淡,摇头道:“已然拜读大作,实至名归。”
    虽然不知道到底怎么会从落榜变成榜首,但李善觉得……《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实至名归。
    寒暄了几句后,李善心里有古怪的感觉,这一科无人赴考秀才科,而进士科向来比明经科、明算科等要高一等,也就意味着,进士科榜首就是状元了。
    记得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状元,就是身边这位孙伏伽……抱歉了。
    榜单放出,众人议论纷纷,大家都是世家子弟,都在第一时间看过那篇《春江花月夜》,不是所有人都对李善有好感,但面对这样的佳作,也实在没话说。
    范阳卢氏的卢承基拱手行礼,笑道:“久闻李怀仁之名,如此诗才,必当传世,日后还请指教。”
    李善连声谦虚,琢磨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这时候也不知道出生没有。
    李善和卢承基不是第一次碰面了,之前在李楷家中两次碰面,陇西李氏多与范阳卢氏联姻,李楷的姐姐嫁入卢家,长兄娶的是卢家女。
    众人寒暄,孙伏伽站在一旁,心里琢磨两刻钟之前才看到的那首《春江花月夜》,诗文分为九组,每组各用一韵,每组必然转韵,交错穿越……看起来像是炫技,实则意境层层推进,极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