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六百九十九章 历史问题

      “很好!很强大!”
    朱怡成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情不自禁说了这么一句话。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注视实验的黄履庄心情同样激动,实验的成功令他兴奋不已,但作为现场技术的最高指挥,他依旧保持着理智。
    平复了一下心情,黄履庄立即上前指挥人员对火车头各部位进行检测,以确保实验结果和第一手的数据。在他的指挥下,众人很快就忙碌起来,每个技术人员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对此朱怡成并没有打搅他们,依旧在远处坐着静静等待着。
    随着检测的结果一个个汇集到黄履庄手上,看了那些数据令黄履庄时而欢喜,时而皱眉,一时间又沉思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又拿着笔在纸上飞快地写写画画……。
    过了许久,他才突然间反应过来自己冷落了朱怡成,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向朱怡成道歉。
    “无妨,朕虽然不懂技术,但也知道实验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何况刚才你给朕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朕等上一会又如何呢?”朱怡成丝毫不在意地摆手笑道。
    “皇爷圣明!”黄履庄心中松了口气,感激道。
    “实验下来的结果如何?这种火车何时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朱怡成直截了当地问。
    黄履庄略微思索了下,这才道:“回皇爷,还有些问题需要调整和解决,如果臣顺利的话下一次实验会做的更好。不过,正式投入使用恐怕还需要些时日,毕竟这物件臣也是头一回实验,需改进之处尚有不少,此外还需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方可。”
    “这是应该的。”朱怡成倒也不奢望一次性就能全部成功,毕竟这玩意是研究院投入的第一次实验,是黄履庄和所有科技人员用了数年时间才制造出来的。如果第一次实验就完全成功,随后就能正式生产,恐怕连朱怡成都不会信。
    科学不是随意的幻想,科学是掺不了任何虚假的。尤其是现在的火车,虽然从目前来看,这一次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正如黄履庄所言要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只有不断完善,最终定型,它才能算得上真正成功,而且作为初代火车头,未来进步的空间依旧很大,还需要研究院继续努力才是。
    略想了一下,朱怡成问一年内是否可以正式定型并投入生产使用,对这个问题黄履庄表示可以,这个答复让朱怡成高兴万分,
    蒸汽火车的研制成功,这将使得大明真正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开始朝着工业化飞奔。朱怡成甚至想到了横贯全国的铁路网,那一节节拉着货物和人的车皮在火车头的呼啸声中奔赴全国各处。
    如果说把整个中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铁路网就是这个人身上的动脉,铁路网越发达,血脉的流通也就越通畅。
    随着铁路网的建成和火车的运行,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员都能从任何一处以最快的速度调至另一处。这不仅加强了各地的互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各个方面,使得大明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统治和管理。
    其他的不说,就说一直困扰历朝历代的地方灾难吧。以目前的消息传递而言,当一个偏远地区发生灾难后要把这消息传递至朝廷中枢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就算有着锦衣卫的特殊渠道,等到中枢得知消息后也早就过去许久了。
    然后,在得知消息后中枢再决定救灾,而接下来的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对于救灾行动的执行更是一个大问题。在许多时候,朝廷反应再快也会无可避免地地方造成极大损失,假如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故意瞒而不报的话,那么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而铁路的建成就完全不同了,随着铁路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路程可以压缩到短短几日甚至一两日之间。
    距离的拉近,不仅使朝廷的消息更加及时,同样也便于物资的调用和人口的运输,再加上人口的流动增强和交流的便利,也可以防止中枢对地方的失差,这对于更好掌握地方和进行各项政策调整是极为有利的。
    至于在军事上用途就更不用说了,铁路对于军事方面的作用更加强大。兵力的调动、物资的准备、后勤的补充等等,各方面几乎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朱怡成能够想象得到一旦铁路网的建成,这对于大明是多么大的改变,同样会给大明带来什么。
    不过,要建成后世那么发达的铁路网,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却是根本不可能的。后世共和国的铁路网之发达,其总长度高居世界之首,但这是一百多年来,自满清后期几代人的努力再加上整个国家的投入才逐步建成的。
    朱怡成可不是后世那位明明是医生却冒充博士的先生,更不会学着他拿着地图随意用一支笔加上一把尺在上面画上无数条直线,然后向天下雄心壮志地号称要一口气建起十万公里铁路的人。
    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公路都未能实现,朱怡成在复明后才逐步推行府同府或府至县之间的官道修缮和扩建,而这五六年里,也只不过在江浙地区的几个重要地方初步成行,至于其他地方,尤其是那些偏僻落后地区,别说官道了,有条泥泞的小路就很不错了。
    现在的大明在鼓励商业的基础上相比之前繁荣许多,而且随着大明对于海洋的不断重视,海运开始占据了极大比例,使得南北更加互通,东西加强交流。但实际上,这些改变只是有限度的,在远离海洋线,或者长江、黄河一线的地方,依旧交通不便。
    有句老话倒是可以体现,那就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这样的地方在内陆和山林中比比皆是,一直以来,中国各朝代所谓的皇权不下乡说起来是惯例,可实际上却是条件所至。当年秦始皇为何要花大力气修建连通天下的驰道?他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还不明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