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父可敌国 第26节

      “我看你就是不想念书!”朱标捏着他两团腮帮子,笑骂道:“傻小子,难道习武练兵、摸爬滚打就不苦吗?不,比坐在大本堂念书,要苦要累上十倍。而且还可能受伤,甚至会阵亡!”
    “你这么怕疼怕死,真想投笔从戎?”朱标说着松开他,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蘸蘸墨,作势要写字道:
    “真想的话,我这就写个条子,让你跟着魏国公出塞北伐去!”
    “这……”朱桢被大哥拿捏成了面团子,忙过去拉着他的手道:“臣弟还小,又能吃,不是给人家添麻烦么。”
    “哼哼,不差你一口干粮。”太子搁下笔,左手捻住右袖口,潇洒的弹了他个脑瓜道:
    “这下知道自己跟俩哥哥不一样了?”
    “嗯,知道了。”朱桢就很乖。
    “父皇把他们封在陕西、北平;把你三哥封在山西,他们就注定要带兵打仗,为我大明拱卫国门。”朱标叹了口气,揽着朱桢的肩膀道:
    “这是他们的宿命,我也没办法。但你不一样,你还小,而且藩国在湖广,没有那么大的责任。”
    太子把朱桢扳到自己面前,蹲下来与他对视道:“所以大哥不想让你太早就藩,想让你留下来帮我,你可愿意?”
    “嗯嗯,我愿意。”朱桢使劲点头,他觉得自己愿意为大哥做任何事。真有够丢人的……
    “不读书,将来怎么帮大哥?”朱标图穷匕见道。
    “原来还是要劝我念书……”朱桢嘴巴一撅,谁都不爱道:
    “我就是觉得他们教的没用,整天把几本破书当成天下至理,翻过来覆过去的学。好像学会了孔老二那套,就啥都会了一样。”
    “哈哈,有灵性,果然是读书的料。”朱标却不怒反笑道:“孰不闻程子曰: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穷尽,其它可以类推。”
    “橙子?还橘子呢。他不瞎扯吗?人都知道隔行如隔山,天底下哪有一通百通的道理?”朱桢不服气的反驳道。
    “哈哈哈,你说的是‘术’,先生们教的是‘道’。”朱标的学识足以吊打朱桢,轻易就拆穿他的诡辩道:“程子的意思是,先悟道、后习术,则事半功倍,无往不利罢了。”
    “呃……”朱桢是一拽文就词穷。
    “听说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太子又含笑追问道。
    朱桢摇摇头。
    “《大学》里的句子你都不知道,怎么好意思说人家没用呢?”太子毫不留情的嘲讽道:“我看你可以去当言官了。”
    ‘我还当键盘侠呢我……’朱桢暗暗吐槽了自己一句。
    “所以你现在给我老老实实的去念书,等你把先生教的都吃透了,要是还觉得没用,再来找我辩论不迟。”太子又弹了他脑瓜一下道:
    “就算是为了将来跟那些文官打交道时,能看懂他们的奏章,听懂他们在骂你,也得给我好好上学。”
    完事儿又哄了哄他道:“这么聪明的脑袋,学那点东西,还不小菜一碟?”
    “唉,俺知道了。”朱桢垂头丧气,大哥说的没错,这种被人驳得无言以对的感觉,确实不爽啊。
    就像在文化上被碾压了一般……
    “其实,四书五经外,有的是更实用的书。比如这本《大学衍义》,就是讲治同之道、民生之理的。父皇非常非常的喜欢,还让人写在了武英殿的中堂上,以便日日观看。”朱标说着,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册道:
    “按说这书,不是你这么大年纪该读的,但你这小子,不能以常理论之,就当是震一震你小子吧。”
    说着他把那本《大学衍义》递给了朱桢道:
    “回去好好读读,看看你会不会还说读书没用了。”
    “哎。”朱桢点点头,双手接过来。
    “对了,你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大学衍义》吗?”朱标问道。
    朱桢摇摇头。
    “因为它是作者真德秀,借《大学》之义,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写成的。”朱标嘴角微微上翘,得意一笑道:“所以读这本书之前,你得先把《大学》吃透……”
    “大哥才是真的秀!”朱桢无奈的看着朱标。
    太子殿下真是老母猪带胸罩——一套又一套。
    “佩服佩服!”
    “一般一般。”朱标笑道:“为兄没点手段的话,怎么管教你们这帮奇葩弟弟?”
    “好吧,我学。”朱桢寻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使劲点下头。
    “好,好弟弟!”朱标举起右手道:“来,咱们击掌为誓,不许反悔!”
    “切……”朱桢哼一声,心说发誓要是有用,大明就不用亡了。
    不过他还是举起手掌,与大哥响亮的击了一下。
    第三十六章 未曾设想的道路
    那天深谈之后,朱桢真就说到做到,开始用功读书了。
    大本堂的先生们,都对楚王殿下赞不绝口,夸他上课终于不睡觉了,也不用宣纸擦鼻涕了。亦不随意对老师施展‘王之蔑视’了……
    虽然他背书还是磕磕绊绊,字也写得像抽了羊癫疯……但已经让先生们满足的高呼‘孺子可教’了。
    不然要是从大本堂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像秦王燕王那样不学无术,他们这些先生脸都要丢光了。
    这说明只要早救治,就会有疗效!像秦王燕王那种,纯属来的太晚,无可救药了……
    但刘先生是个例外。两人好像结下了梁子,只要他上课,楚王就故态复萌,抬杠顶嘴搭下岔接话把,四件套给刘伯温伺候上。
    刘伯温也不跟他客气了,报之以罚站、抄书、找家长,还害他被父皇揍了两回……
    这要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楚王殿下牺牲可够大的。
    但太子殿下素来看大面,对弟弟的表现还是挺满意,觉得他真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
    至于朱桢跟刘伯温的矛盾,朱标并不在意。王爷嘛,哪个还没点儿脾气?何况还是个孩子……
    朱标不知道,自己那番深谈,并非弟弟改变的主因。
    能让人改变的主因,永远是他自己内心的变化……
    ……
    其实朱桢仔细考虑过自己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
    思来想去就是俩字——‘躺平’。
    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选择有的时候,比努力更加重要……
    后世不都说,在大明,躺平了就是好藩王吗?
    以他浅薄的历史知识,也知道别看父皇现在给藩王极大的权力,但未来会渐渐削减的。
    且将来不管谁做了皇帝,都免不了走削藩这条路。既然早晚都要被削,干嘛不早点儿躺平,享受下生活呢?
    像季老先生的日记写的那样,‘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估计有人要问了,干嘛不自己争一下那个位子?削别人不比被人削舒服吗?
    朱桢就压根没想过这茬。人啊,贵有自知之明。
    他可看过好几个版本的靖难影视剧。不管怎么编剧怎么编,无一例外,大侄子都是飞龙骑脸怎么输的局面。
    四哥能在必输无疑的劣势下极限翻盘、丝血反杀,打出‘happy forever’的结局来,只能说是强无敌加位面之子。
    自己小鼻子小眼小模样,完全就是个普通人,怎么去跟气运加身的永乐大帝斗?还是抱紧四哥的大腿来的容易些。将来子孙也能跟着享福,还不是美滋滋?
    这就是他最初的想法。
    所以学习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好吗?老子已经是亲王了,学得再好,最多也就是个……有文化的亲王。
    难道你不知道痛苦来源于知识吗?无知也是一种幸福吗?
    做一个无知的亲王,绝对比一个有文化的亲王,要幸福的多。
    ……
    可是四哥之外,还有一个亦兄亦父的大哥,让他很难没心没肺下去啊。
    大哥是最好的太子,最好的大哥。可惜不知道,他是不是最好的皇帝……
    如果能设法避免大哥英年早逝,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至少不会有瓦剌留学生上位,也就能避免土木堡之变了。
    而且父皇晚年,也不会因为担心不成器的皇孙而大开杀戒,使大明菁英毁于一旦。
    退一万步说,大哥就算要削藩,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手段肯定也更高明。断不会像大侄子那样,逼得亲叔叔自焚,把江山都搞丢。
    那样四哥也能快快乐乐当一辈子征北大将军,不用再走一遍父皇的血腥之路了……
    这个未曾出现过的新结局,看上去是那样的美好,让朱桢忍不住蠢蠢欲动。
    虽然他知道想要改变历史,肯定很难很难,而且很可能会出现辛苦半生,结果不过是螳臂当车的结局。
    但随着他跟哥哥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就越按捺不住,想试一试的冲动。
    ……
    让朱桢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孩子的降生。
    当然不是他的孩子,而是他大哥的……
    洪武七年十月廿七,大明太子妃常氏要临盆了。
    为了消除蒙元遗毒,恢复汉家正统,朱元璋早早就定下了‘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铁律,所以这个孩子的降生,将意味着大明皇位的传承,延续到了第三代!
    对朱元璋和大明朝来说,意义可能仅次于朱标出生了。
    其实马皇后提前回京,也有为了迎接这个孩子出生的原因。
    太子妃临盆这天,皇室倾巢出动。朱元璋破天荒的放了一天假,早早就和马皇后一起,守在了春和宫的寝殿外。
    朱老板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踱步,寝殿里一有点动静,他就翘脚探头,忍不住想要瞅一瞅。
    “你这老头子,比自己儿子出生还着急!”自然都被马皇后给阻止了。
    “那当然,君子抱孙不抱儿,隔辈亲懂吗?”朱元璋理所当然道:“而且那还是皇长孙,未来的大明皇帝呀!咱能不急吗?”
    “你就那么确定是个孙子啊?”马皇后白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