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父可敌国 第335节

      “那就好。”朱桢点点头。
    “官府除了官,还有吏,你为什么只说官,不说吏?”大哥问道。
    “因为胥吏,早就烂透了。大明要想真正的长治久安,早晚得把他们彻底换掉。但地方运转其实不靠官员,全靠这些经验老到、世代相传的猾吏。”朱桢苦笑一声道:
    “他们的人数也远超过官员百倍,眼下还没那个条件,只能先让他们维持局面。至于原本该由他们负责的清丈、黄册、里甲的事务,还是另派工作队更靠谱。”
    “老六认识的很透彻啊。”朱元璋赞许的颔首道:
    “胥吏问题是历朝积弊,哪怕咱也觉得棘手,所以才要造黄册、用里甲,让乡里自己组织收税、服役、捕盗、修水利,自决人命之外的诉讼,就是为了禁止胥吏再下乡。既然皇权不下县,那胥吏也不要再去骚扰百姓了。”
    朱桢听了暗暗赞叹,没想到老贼还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这土味的乌托邦再土,也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
    “再说说乡绅大户吧。”说到官府的问题,朱元璋又问道。
    “这次最反动的,就是这帮人,因为朝廷要动的就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朱桢淡淡道。
    “是啊。”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颔首道:
    “那些乡绅大户都让元朝的包税制给惯坏了,忘了宋朝是怎么收他们税的了!总想着还像元朝那样,让朝廷由着他们胡作非为,做梦去吧!咱就是要狠狠的收拾他们,这样老百姓才能有活路!”
    “父皇说的对。”朱桢附和道:“其实这第二条和第三条可以连着说,乡绅大户本身并不足为惧,可怕的是他们对老百姓的控制。他们可以只付出一点金钱和精力,就能煽动老百姓和朝廷作对,这才是最棘手的。”
    “江西的百姓不是很支持新政的?”朱元璋黑着脸问道,他一直觉得自己处处为普通百姓着想,替穷人作主,因此分外受不了连穷人也反对他。
    “老百姓确实是欢迎新政的,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支持。千百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受乡绅宗老还有读书人的支配,所以稀里糊涂的为虎作伥,尽干些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傻事。”
    “老六说得对,这就是那帮士绅,敢喊出‘君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底气所在。”朱元璋缓缓颔首道:
    “国家太大,百姓离着皇帝太远。咱当年放牛的时候,连县太爷都觉得太遥远。感觉刘财主就是全村人的天王老子,更别说远在京城的皇帝老儿了。根本没那个概念,懂么?”朱元璋点点头道:
    “在以往,千千万万个刘财主这样的士绅大户,就是所有老百姓的天,皇帝只是他们听说过,却永远看不见天外天。所以不跟士绅大户还有那些读书人合作,皇帝就坐不稳江山。”
    “但这是不对的!”朱元璋话锋一转,沉声道:“皇帝尚且把天下当成自家产业,只要不是糊涂蛋,总还懂得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但那些士绅大户,却只为自家考虑,盘剥起老百姓来毫不留情!”
    “他们不光盘剥自家佃户,还跟官府勾结起来,把本该自家交的税、服的役,转嫁到的老百姓头上!”朱元璋越说越气愤道:“而且还仗着在老百姓那里的权威,把锅都甩到朝廷,甩到咱的头上,说是皇帝老儿的苛捐杂税,把老百姓害的活不下去!”
    “这是谎言,赤裸裸的谎言!”朱元璋拍着桌子,怒喝道:“可是老百姓没有见识,目不识丁,已经习惯了对他们偏听偏信。就像当年刘德说啥咱信啥一样,所以才会让他们有恃无恐,洋洋得意的说‘君与士大夫共天下’,屁!那是赤裸裸的威胁!”
    “什么‘君与士大夫共天下’?咱就是不信邪,非要给他改一改,”朱元璋霸气四射的宣言道:“咱就要与百姓共天下!”
    “好,牛逼!”老六情不自禁的给老朱鼓掌。
    第五五八章 王的梦想
    “才知道你老子的牛逼?”朱元璋非但不生气,反而十分得意。顿一下,他又道:
    “老六这次干得漂亮,他看准了这个关节,出奇招让百姓识破了,那些乡绅宗老的谎话。知道清丈田亩也好,里甲制度也罢,都是让百姓得利的好事。那些乡绅宗老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水花来了。”
    “嘿嘿,父皇过奖了。”老六嘴角忍不住的上翘。
    “只是你这个法子,太不体面了。”朱元璋笑骂一声道:“他妈的,堂堂亲王跑去丐帮当帮主,像话吗像话吗?!”
    “是总帮主。”老六纠正道。
    “那也是个叫花子!”朱元璋无语至极。当年自己要饭那是迫于生计,这小子他妈的当成了爱好。
    “叫花子怎么了,儿臣从小的梦想之一,就是当丐帮帮主。”老六满不在乎道:“人都说青出于蓝要胜于蓝,儿子总得有一样能比爹强的。”
    “艹……”朱元璋这才明白他的用意,郁闷的大翻白眼道:“那你爹当过和尚,你要不要去当个方丈啊?”
    “目前没这个打算。”老六想一想认真道:“还是海王这个职业更有吸引力。”
    “你瞧瞧你瞧瞧,才夸了他两句,这小子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朱元璋登时气不打一处来,弯腰准备脱鞋道:“我看他就是皮痒了!”
    “父皇,说正事呢。”太子赶忙按住老父亲的手,瞪一眼老六道:“不许再胡说八道。”
    “哦……”老六这才乖乖点头。
    “他妈的……”朱元璋也骂骂咧咧穿上鞋,这小子见不着的时候,总想着他这好那好,一见着了,就恨得人牙痒痒。“刚才说哪了?”
    “说到用丐帮的人,走街串巷跟老百姓宣传,效果很好,”太子道:“就是有点不体面。”
    “没错,偌大的朝廷,找不出人来了吗?还得让叫花子来宣传国策大政。”朱元璋沉声道:
    “不过,官府宣传的效果,还真不一定有叫花子好。”
    “没错,宣传一定要讲人话、接地气。”朱桢点头道。
    “嗯。”朱元璋捋着胡子,深以为然道:“‘讲人话、接地气’说得好啊,老六能悟到这六个字,真的不简单。不过完全可以做的更体面些——
    “咱准备在每个乡下里社,都建造‘申明亭’和‘旌善亭’。前者用来张贴朝廷文告,向百姓直接传达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政令;后者则张贴本地各种孝行善举,以求教化乡民。
    “老百姓不识字,就在每乡选出三五七个识字的,德高望重之辈,定期念给他们听,给他们讲明朝廷的苦心。”朱元璋很得意自己的足智多谋,瞥一眼老六道:“怎么样,这法子比你那个丐帮宣传队上台面吧?”
    “是上台面,可有些一厢情愿。”老六却不买账。
    “嘿,怎么个一厢情愿了?”朱元璋有些没面子道。
    “那些读书人非但不会乖乖念给他们听,还会妖言惑众,混淆视听!”老四主动替老六分担火力,愤愤道:“逼得我们没办法,把那些冬烘先生、落魄书生、地痞流氓、街溜子之类,统统关起来,这才没人跟宣传队唱反调了。”
    “要是让官府选人的话,十有八九还是这些货。”朱桢点点头,也十分肯定道:“还不如找些只认识字,但却没读过圣贤书的那些账房、阴阳生、经纪之类照本宣科呢。”
    “你的意思是,读书人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太子听的微微皱眉,他对读书人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但没想到他们扮演了如此不光彩的角色。
    “其实就是圣贤书读多了,脑袋才坏掉的。”朱桢语出惊人道:“父皇想要与百姓共天下,就不能用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不用他们用谁啊?”朱元璋皱眉道,他也早烦透了那帮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读书人,但凡有替代者,早就把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技术官僚。”朱桢便答道。
    “技术官僚?”朱元璋一脸懵:“那是什么鬼?”
    “就是让有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国家。”朱桢解释道:“比如让精通会计知识,了解财政规律的人管理财政;让精通刑名,懂得法律的人来管理法司;让精通水利的人管水利;让精通营造的人管工程。”
    “说白了,就是让内行领导内行。而不是让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瞎指挥。”顿一下,他沉声道:
    “这也是儿臣说缺少人手的原因,像这样懂实务的技术官僚实在太少了,一块地的丈量数据摆在那里,那些只读圣贤书的官员,都算不出它的大小。各乡的黄册数据报上来,他们都不会统计,下面人不蒙他们蒙谁,要他们何用?”
    朱元璋听完,沉默半晌,方幽幽道:“你小子,这是要砸了读书人的饭碗啊。”
    “是父皇先砸的。”朱桢却笑道。
    朱桢敢跟朱元璋提这种敏感话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猜透了老贼的心思,知道老贼也是这么想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曾下诏开科取士。然而经过三年科举取士的尝试后,他却十分失望,因为选中的都是些只会吟诗作对写文章的读书人,放到朝廷里除了夸夸其谈,啥也不会。
    这跟他设科以选拔治国理政、执掌一方官吏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宣布暂停科举,在诏书中失望的表示: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
    之后,他便采取地方官吏举荐,与自己培养国子生的方式,来充实官员的队伍。效果居然很不错……老六在苏州和江西,都调用了大量学习了算数、理财的国子生。
    刘琏当时到江西清丈,用的更是清一水的国子生。
    可以说没有老朱以实用主义培养的国子生,就没有江西清丈的胜利。
    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才敢说这个话……
    但此议太过惊世骇俗,真要按照老六说的办,非得翻了天不成。就连太子也没法支持,他沉声道:“朝廷以圣贤之道立国,选士用官自然也要用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具体的事务可以慢慢学习历练嘛……”
    “大哥,臣弟也没说不读圣贤书。”朱桢却笑道:“我说的是不用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第五五九章 二手的一般都有问题
    “你的意思是,除了圣贤书,读书人还得学点别的?”太子神色稍霁。
    “不愧是大哥!”朱桢马上奉上彩虹屁:“简直聪明绝顶、一点就通。”
    “你少给我戴高帽。”太子笑骂一声,然后正色道:
    “话说到这份上,大哥也不跟你说虚的了。朝廷开科取士,不只为了选拔人才,更重要的是给天下人才一个上升的机会。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全部精力,都牢牢拴在科举一途上,这样天下才不容易出乱子。”
    “所以唐太宗看到天下举子入宫应试,才会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他轻叹一声道:“现在明白了吧,为了天下太平,但科举是不能停的,早晚还得恢复。但读书人只会读圣贤书,你拿别的考他们,他们不会啊。”
    “不会就学。”朱桢沉声道:“反正几年之内,科举又不会恢复,他们还有的是时间学一门专业。”
    顿一下,他又打出了自己的王牌道:“臣弟听刘先生说,唐朝开科举不止有进士科,还有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父皇既然以恢复唐制为主,为何偏偏在最重要的抡才大典上,却不学唐朝了呢?”
    “唐朝的科举是这样的吗?”朱元璋一愣,寻思一会儿方道:“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当时咱听宋先生他们说,唐朝都是以进士科为尊,因为其余几科太简单,很难拉开差距,所以真正的人才,都去考进士了。
    “所以到了后来,考进士就成了考科举的代名词,另外几科形同虚设,因此没必要再走当年的弯路了,只设进士科就行了。”
    “父皇被他们给蒙了。”朱桢一阵冷笑,这个问题他真的跟刘伯温讨论过很多次,讲起来自然成竹在胸。朱元璋、朱标、朱棣便听他侃侃而谈道:
    “进士科确实是唐朝最重要的科目没错,因为难度最高,也最受重视。但说其余几科不重要,报的人也太少,就纯属文人的坏心思了——
    “我跟老师统计过,整个唐朝,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最多的是明经科,明经科出身的官吏,远超进士科。这怎么能说形同虚设呢?
    “还有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考生除了要熟悉律条律令外,还要运用这些律令,处理十件具体案件。可以选拔出理论与实践都过关的司法人才,怎么能说不重要呢?
    “再比如明算科,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选拔出精通计算的官员有多重要,父皇肯定深有体会,就不用儿臣多嘴了。”朱桢叹了口气道:“敢说这两科不重要的,不是蠢就是坏。”
    “他们怎么会蠢呢?他们是天下最聪明的人。”朱元璋的话语中,已经开始有了杀意在弥漫了。
    “不过这个问题太大了,今天先不讨论。”但一转念,他又打住了这个话头。早已习惯了掌控一切的皇帝,最不希望被人牵着鼻子走,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对老六笑笑道:“等咱多了解了解,心里有了个章程,再叫你来聊这件事。”
    “是,父皇。”朱桢轻声应下,现在没指望,这么大的事,一次就能说动老贼。说不得将来还得老师出马,反复游说才行。
    朱元璋点点头,最后问道:“你觉得要在全国推行新政的话,还差多少人手?”
    “差不少。”朱桢想一想道:“能用的人手差不多全在江西了,要想全国一起推行的话,起码得多十倍吧?”
    “这么多吗?”朱元璋眉头紧皱,从建国初,他就苦于人才匮乏,到现在还是被这个问题困扰。
    “那要是延长些年限,比如五年成功呢?”太子问道:“是不是就可以少用一半的人了?”
    “差不多这个意思,但大哥,其实培养五千人和培养一万人,用的时间是差不多的。”朱桢轻声道:“黄册十年一重造,还是有必要培养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的。就算是平时,这些人也比那些滥竽充数之辈,得力太多了。”
    “一万人……”朱元璋怦然心动,忍不住幻想起来,如果真有这样一支上万人的专业团队听命于自己,那自己对大明朝的掌控力度,将是史上空前的。
    “培养五千人和一万人的时间,会是一样的?”太子轻声问道。
    “这就是学校的作用。”朱桢答道:“从零到一百很难,从一百到一千也很难,但只要把学校的教育体系搭建起来,这一千个人才便是种子,只要土壤足够,就可以结出上万粒果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