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父可敌国 第688节

      “事情还得从你大婚后讲起。”
    “这么远的吗?”朱桢一阵大头,心说麻痹怎么又有我的事儿?
    “嗯。”朱桢点点头,便听朱棣讲述道:“不远,也就才两年半而已。”朱棣笑笑道:“你给岳父出的那个主意,可谓收效奇佳。”
    正是靠着这种暴利的垄断贸易,以王公贵族、武士奴仆为主的北元王廷,才能在漠北苦寒之地维持住起码的体面,过着远比普通蒙古人优渥的生活。
    “你可别小瞧北元王廷,那是黄金家族的嫡系传承,曾经入主中原的元朝皇室,蒙古各部的共主。”朱棣正色道:
    而且这一招还正中北元王廷的要害。
    “你这法子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无解的阳谋。”朱棣赞不绝口道:“北元王廷置之不理吧,他们自己的财路就断了,早晚树倒猢狲散。所以他们只能不遗余力的阻挠互市,打压甚至迫害那些获准进入榷场的部落。”
    朱桢的开边互市,可谓挖断了北元王廷的命根子。当蒙古各部可以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大明货时,谁还会去受王廷的剥削?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根基动摇,上层建筑也就变成危房了。
    “就算再穷再弱,也有的是办法拿捏各部首领。比如禁止其参加王廷组织的祭祀,剥夺他们世代相传的头衔和封地,宣布他们是蒙古的叛徒,鼓励各部群起攻之。”
    而且就算大军做足准备,深入草原,但过于漫长的
    征途中,所有遇到的蒙古牧民,都很可能是北元王廷的耳目。所以北元王廷总能对明军的行踪了若指掌。
    去往通州的官道上,哥俩骑在马上,边走边聊。
    当蒙古人不敢南下劫掠,只在漠北游牧,而且还小心隐藏行踪,四时变换驻地时,就连徐达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嗯,那确实挺狠的。”朱桢点点头,深以为然道:“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就算兵力再强,也难保会祸起萧墙。”
    “哦,这样啊。”朱桢稍微松了口气,那自己应该没多大责任。
    天空依然飘着零星的雪花,一轮日头也挂在西天上,有气无力的放着惨白的光。
    朱桢为了让老丈人高兴,便向他献了个锦囊妙计,说是可以帮他找到梦寐以求的北元王廷,结束这场漫长的征虏战争。
    当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还从大都带走了上万名工匠。这些人在要啥啥没有的大漠里造出来的东西,自然没法跟在中原时相提并论,但供给王廷日用还勉强凑活。甚至还能挤出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日用品,让北元皇帝赏赐各部,笼络人心。
    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汉强虏弱,蒙古人一直处于下风。尤其是王保保死后,北元就再没人有胆量挑战大明的无敌神将徐达了。
    因为漠北实在太大,甚至比大明还大,而且还有的是崇山峻岭。想从其中找出区区十几万人的蒙古王廷,真如大海捞针一般困难。
    “北元各部不都是散装的吗,他们有那本事么?”朱桢笑问道。
    这些赏赐可不是白给的,各部落想要,就得付出极高的代价。譬如进贡五匹马才能得到一口破铁锅的赏赐……就这你还得磕头谢恩,态度不好还得不到。
    “哈哈,好一个弃暗投明!确实,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朱桢抚掌笑道:“难不成只有你北元大汗能赐爵,我大明皇帝就不能封官?而且当了大明的官,还不用再提心吊胆在大漠吃沙子,应该有不少人会弃暗投明吧。”
    “没错。”朱棣兴奋的重重点头道:“从去年开始,前来归降的部落越来越多,部落头领的级别也越来越高,甚至不乏王爷、平章之类的——“大人物”……虽然北元滥封爵位,王爷国公之类的多如牛毛,但还是有人带来了宝贵的情报!”
    第一二二三章 纳哈出
    哦?什么情况?”朱桢闻言来了精神,伸直脖子问道:“北元王廷的位置吗?”
    “那倒不是,但也差不了太多。”朱棣压低声音道:“是今年北方遭遇极寒,北元王廷和纳哈出所部,都不得不南下躲避狂风暴雪,现在应该都在东北一带。”
    “嗯嗯。”朱桢点点头,他刚想说自己也觉得今年格外的冷,却又想到自个这辈子还没在北方过过冬,说这话实在没有说服力,于是闭上了嘴。
    “不过东北那么大,还都是林海雪原,咱们也不能贸然出兵,得有个明确的目的地才行。”他便改口道。
    “那是。”朱棣颔首道:“虽然目前还没有蒙元王廷的具体下落,我们却得到了纳哈出的位置!”
    “那也很不错呀!”朱桢闻言神情振奋道:“能干掉他,对北元的打击不啻于当年王保保之死!”
    纳哈出是木华黎的后裔子孙。木华黎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名鼎鼎的四杰之一,为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他也因功被元太祖封为——“元帅国王都行省承制”,统领兴安岭左右地区。赐下誓券,允许其”子孙传国,世世无绝”。
    后来徐达北伐,元顺帝望风北狩,逃至鸡鸣山时,纳哈出前往觐见,并进献酒肉军粮。
    元顺帝大为感动,于是将纳哈出升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数日后又加太尉、开元王等官爵,将整个东北都交给了他。
    结果这位管理学大师拥数十万众屯金山,实力甚至强于元顺帝的王廷,和王保保的西北军,竟成了故元势力最强大的一支。
    而纳哈出也利用这些前元菁英,在元朝灭亡之后,依然可以对人数占多数的兀良哈部进行统治。真可谓“元朝跌倒,哈出吃饱”了。
    这时候徐达又在辽东开设榷场,召愿意合作的蒙古各部前来贸易。兀良哈人响应的最为踊跃。他们本来就是亡国之人,哪有什么忠诚可言,根本有奶就是娘。
    其实兀良哈部并不是地道的蒙古人,而是在元朝时被蒙古人同化的契丹民族。虽然他们大体已经蒙古化,但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比如发型依然是契丹样式的脑门一撮毛,而不是蒙古人那种秃顶小辫子。
    辽东才是纳哈出的根儿,没了辽东他就没了根基,看似庞大的势力其实已经失去了凝聚力。
    纳哈出返回辽阳行省时,正逢红巾军进兵东北,连他大哥也死于农民军之手。纳哈出便以东平王继承人的身份,积极收拢残兵,领导兀良哈各部对红巾军进行镇压和屠杀,史称“辽东贼皆为所殄”。
    纳哈出是末代东平王之弟,在元顺帝时曾为太平路万户,至正十五年为朱元璋军队所获,因系名门之后,被释北归,返回辽阳。
    虽然元顺帝自己都成了丧家之犬,但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对真正的能人来说,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纳哈出便打着元顺帝的旗号,派人入关四处宣传。把自己说成是先祖木华黎那样骁勇善战,允文允武的救国英雄,召集“天下英才”共聚东北,辅佐元顺帝”恢复故土”。
    这对忽然亡国,倍感茫然无措的故元官吏、将领及军队来说,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于是他们纷纷涌向东北,不断聚集在纳哈出麾下,纳哈出的实力逐渐强大。
    朱元璋也敏锐察觉到纳哈出和兀良哈部的暧昧态度,授意徐达对东北尽量不要强攻,而要以招抚为主。
    此后木华黎的子孙便世袭东平国王爵位,成为元朝的北境之王,替蒙元皇帝镇守东北。跟兀良哈部之间,类似于当初梁王在云南与大理段氏的关系。
    不过就像朱老板对梁王的误判一样,他好像不太
    了解蒙元王公贵族的想法。不到万不得已,他们这些自认为高贵的家伙,怎么可能向低贱的昔日奴隶投降呢?
    所以纳哈出就像渣女一样,一直若即若离的吊着朱老板这个老实人,一吊就是十几年。结果还是跟北元王廷一起过日子,双方一东一西,成犄角之势,互为奥援,完全没有要离婚的意思。
    后来真正想要光复大元的王保保数次与明军交战,他却一直作壁上观,保存实力。
    明军数次进攻东北,纳哈出都望风而逃,连抵抗的想法都没有。他平时就在白城,也就是后来的吉林一带活动,明军来了他直接逃到黑龙江,甚至逃进外兴安岭。你让明军怎么追?
    当然明军也不是没有收获,截止至今年底,他们已经在辽东地区建立了十二个卫所,驻扎军队七万五千人,彻底占领了纳哈出的“祖宗基业”。
    在替元朝收复辽东后,他被元顺帝任命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据有沈阳之地。
    双方也一直不太一心,哪怕在元朝强盛时期,兀良哈人也没少叛乱。但到了北元苟延残喘时期,他们居然摇身一变成了蒙古人的孝子贤孙,这一切皆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纳哈出。
    拜昔日的蒙古帝国所赐,蒙古各部的分布极广,从东北到西北,从草原到漠北都有他们的身影。只是大部分都被大明教训的很老实了,只有漠北的北元王廷和东北的兀良哈部,依然坚持与大明作对。
    老实人自然也有失去耐性的时候,朱老板也不是没下令徐达收拾纳哈出。但纳哈出跟北元皇帝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三十六计最熟的就是走为上计。
    不过这也够纳哈出受的,虽然他还占有广阔的松嫩平原,但那里是人家兀良哈的牧场。正所谓——“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其实那里说了算的是兀良哈部的首领们。
    至于为什么只占辽东,不继续北上垦屯。原因很简单,再往北,太他妈冷了……关内来的明军,实在熬不过辽河以北漫长的冬天。
    屋漏偏早连阴雨,这时候北元王廷又严打与明朝互市,结果兀良哈各部,甚至原先的故元各部都纷纷归降明朝,号称“自辽阳至山海关,降人不绝如缕”。
    “其中最近归降的一个叫乃剌吾的,是纳哈出的昔日亲信,他告诉岳父,今年冬天纳哈出在庆州越冬!而且现在大雪封山,牛羊难行,在开春前都没法换地方了!”朱棣兴奋的对朱桢道:“庆州在哪里你知道吗?距离北平还不到一千里啊!!”
    第一二二四章 要了命的病
    那感情好啊,可岳父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病倒了呢?”朱桢奇怪问道。
    “唉,别提了……”朱棣郁闷道:“岳父这几年身体本来就不好,他从十几岁就开始戎马生涯,难免一身的伤病。年轻的时候还能撑的住,这一上了年纪,各种毛病都找上门来了。唉,而且北平这个地方不养人啊。”
    “父皇跟岳父说过,让他回南京一起颐养天年,但岳父心里一直有遗憾,所以请父皇再给他几年时间,一雪岭北之耻,就解甲归田。”他接着道:“所以一接到这个宝贵的情报,岳父十分高兴,当晚就拉着我们几个兴冲冲地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打破常规,正月出兵,这样二月大军就能赶赴庆州。”
    “嗯。”朱桢点点头,心说岳父还真是求战心切啊。上千年来,中原王朝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回合制的,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一定会在秋季,中原王朝北上进攻,一定会在春季。
    个中原因有很多,总之这种沿袭上千年的出兵时间,严格遵守准没错。
    所以大明每次北伐,都会在二月出兵。这次徐达提前到正月,而且还是在罕见的寒冬,可以说是非常冒险的。
    不过,谁又会质疑大将军的决策呢?那可是徐达啊……
    “第二天,我们便召集北平文武,布置战前准备。”朱棣接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个说到的就是军粮,岳父要求北平布政使李彧,按察使赵全德征调民夫,将储备军粮运往喜峰口屯储。并要求他们立下军令状,保证年前运到一百五十万石,正月再运到一百万石。”
    “结果两人眼见着就慌了神,支支吾吾各种推脱,不肯立这个军令状。”朱棣语气渐渐变得沉重道:“岳父一看就知道他俩有问题,于是会后留下两人仔细盘问,最后两人承认说军粮保存不善,损耗颇大,很难如数拨给。”
    说着他对朱桢解释道:“不知道你们云南是什么情况,反正北平这边自从设立了三司之后,南方运到的军粮就归布政司管了。然后藩库按月拨给都司口粮,遇到战事按照大将军的要求拨付军粮。”
    “我们那边也差不多。”朱桢摸了摸鼻子,老贼撤销行省,权分三司,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但别的省,都司下面的军屯卫所可以自产军粮,所以对布政司的依赖没那么重。
    但云南、北平这些边防都司,屯田的收成还远无法自给自足,仍需要内地源源不断的供给。自然也就要受到布政司的限制了。
    这样自然很不方便,但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了防范边将作乱的。也不只是因为老贼疑心病重,换了谁当皇帝都不可能让边将同时掌握军队和粮饷的。像徐达这么规矩的将军,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从洪武九年开始,就把这块交给了布政司负责。
    “这些年北方一直没什么大战,倒也没出什么篓子。谁知这次要他们掏老底了,一下就现了原形。”朱棣恨声道:“岳父心知不妙,当天就亲自前往盘库,结果你猜怎么着?账上有四百万石军粮,库里却只有不到二百万石。而且其中一半是掺了沙子杂草的霉烂陈米!要是把那种粮食发给将士们,他们直接就能造反!”
    “这么夸张的吗?”朱桢瞠目结舌道:“在大将军眼皮子底下还敢这么搞?也太丧心病狂了吧?”
    “但他们就是这么丧心病狂!”朱棣叹息一声道:“岳父当场就急火攻心,吐血晕倒了,被抬回来之后,又生了背疽,日夜疼痛,饮食渐减,现已是消瘦不堪,卧床不起了。”
    “背疽……”朱桢听到这两个字,脸色变得煞白,这正是要了徐达命的病啊!
    “我王府的太医,还有北平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说背疽分公母,公的还能治,母的神仙也难救。”朱棣说着一把抓住老六的肩膀,沉声道:“你不是知道很多神奇的方子吗,有没有能治背疽的?”
    “……”朱桢叹气道:“我又不是大夫,就是个瞎出主意的,你问我还不如找五哥来呢。”
    “老五这么厉害了吗?”朱棣有些惊讶,当哥哥的虽然疼自己的弟弟,但也最容易忽视他的成就。“只听说他是治疗传染病的行家,没听说他还会给人治背疽啊。”
    “你没听说不代表他不会。”朱桢便道:“知道这几年他在昆明军医院,做了多少台手术吗?知道他的医学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吗?”
    “什么程度?”朱棣张大嘴巴。
    “我不知道历史上的扁鹊华佗到底有多厉害。”朱桢便道:“但我相信,五哥就是这个时代的扁鹊华佗。”
    倒不是说五哥的天分能赶得上扁鹊华佗,而是他的研究条件远超单兵作战的古代名医。又有自己帮他开挂,水平赶不上两千多年前的扁鹊,一千多年前的华佗,那才叫离谱呢。
    “这么厉害的吗?!”朱棣马上就激动了,大叫道:“我这就写信给他,让他赶紧来北平!”
    “不必了,父皇已经派五哥来了。”朱桢摇头道:“正好他从云南回京给母后看病,这会儿母后的病情也稳定了,父皇就把他派来北平了,估计也就比我晚个三五天便到。”
    “那太好了!”朱棣高兴的搂着马脖子直摇晃,高兴道:“老五要是还在昆明,这回还麻烦了呢!”
    “那可不。”朱桢笑笑,又正色道:“不过也不要太过乐观,人力有尽时,五哥也不是一定能治好的。”
    “那当然,医者医病不医命嘛。”朱棣重重点头道:“不过总有希望不是吗?”
    “那是。”朱桢点头笑笑道:“尤其是治疗这种疽、疮、痈之类的病,可是我们云南军医院的专长。”
    “怎么讲?”朱棣问道。
    “就西南那种湿热天气,人去了就没有不生这些玩意的。”朱桢答道。
    “哈哈,那我就更有信心了!”朱棣高兴的放声大笑,与朱桢并肩进了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