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55

      殿试的试题,答得稍有不慎,别说状元了,能否得中进士都不一定。

    更甚至说不定,会有祸事上身。

    第65章

    殿试考一天,只考策问。殿试策问的试题,多是以向考生询问一二事为主。

    而此次的殿试试题,向考生们询问的是:何人可为储君?储君当如何选拔?储君应当做甚么?

    当这个策问试题悬挂出来后,保和殿前的广场上,就是一阵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监考的四名主考官和八名同考官,眼神犀利地扫过人群后,抽气声才没了。可考生们的内心,却没有因抽气声的平息而平静下来……

    黎池看着旗杆上悬挂的试题题目,他的内心也与那些低声抽气的考生一样,汹涌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这道殿试策问题,若答得稍有差池,状元就不用肖想了,能得个二甲进士,不落到三甲同进士中去,甚至都不算太差。

    怕就怕这道策问题,会给他埋下祸患。或许这祸患出现的时候,不会是在这次殿试后立即出现,更可能是在下任皇帝登基后。因为万一最后登基的皇帝,是他在这次殿试策问对答文章中,没有押对的呢?

    因此,此次这篇殿试策问文章,黎池要答得万分谨慎!字词句的运用方面,要仔细推敲;观点的表达方面,要确认没有明显指向某位皇子这类的指向性……

    ……

    大燕的殿试,真的有向天下学士询政问策的风范。

    大燕立国后的第一届殿试,策问题目就是‘如何安天下‘,自此之后历届殿试的策问题目也都很犀利,比如‘兵权与皇权‘、‘君权与相权‘、‘官员贪腐‘、‘田地兼并‘等等,都在殿试策问中出现过。

    当然试题的措辞不会如此明刀明枪,在题目的描述上会委婉许多,有着层层修饰。但是剖去诸多的粉饰词藻之后,题目的实质就是这样的犀利。

    但是,黎池万万没想到,在场所有考生也都一样没想到,这殿试的题目竟会犀利至此!

    这有关储君的三问,俨然就是一把利器啊。

    储君,副主也。

    虽自前朝开始,储君即太子手中的权力,就已经被皇帝削减得所剩无几,已当不上所谓的‘副主‘之称了。

    但储君毕竟是储君,如无意外就是下一任皇帝,是要接过一国社稷重担、带领大燕继续走下去的人物。

    储君如此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些考生来议论?

    对现场这些贡士来说,实在是为难他们了。

    储君,除了他本身的重要性之外。围绕着这个身份的,还有许多不可言说的敏感因素。

    如今是贞文二十年,当今圣上登临大宝的第二十个年头。而当今圣上甚至还没到五十知天命之年,据说圣上如今身体康健,看样子再治理国家十来年都没问题。

    圣上龙体安康的情况下,谈册立储君?

    是因为朝中大臣们催促吗?有可能。大臣们总是担心万一某天皇帝出事,可却没有立储君,到时候谁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必然就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是因为皇子都长大了,翅膀硬了开始争斗了吗?也有可能。三皇子赵俭说过,他已经有七个成年兄弟。八个成年皇子,怎么可能不争斗。

    可是这些都只是猜测,信息不足,黎池无法分析皇帝此举究竟是为何。

    黎池无法揣测清楚皇帝出这道试题的深意——当然是皇帝亲自出这道题的,除了皇帝本人,谁还会敢出这种‘储君三问‘的题?

    不清楚出题人的意图,是答题的大忌。可是现在黎池他必须承认,他完全揣测不到出题人的心思。

    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出这道题,就无法规避他的忌讳;不知道皇帝内心更倾向于谁做储君,也不能将那人身上的特质提炼出来进行作答……

    这些所有信息,黎池都不知道。

    不过,黎池还是知道一点的。那就是通过贞文帝上位后这些年来的政令政策,可以看出贞文帝是一位颇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意味着他就仁和宽容,他还可能是杀伐果断的。又或者帝王心思莫测,两者皆有。

    无法准确地猜测贞文帝的性格,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必然不会喜欢别人拿他当庸人去糊弄。

    或许黎池对贞文帝估计有误,但他决定将贞文帝假设成一位厌恶别人糊弄的皇帝。事实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厌恶别人糊弄他,区别只在与皇帝本人是否能知道别人是在糊弄他。

    所以,黎池将贞文帝假设成一位,厌恶别人糊弄、且能知道别人是否是在糊弄他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么写一篇中庸文章的想法就不可行了。

    引经据典对皇帝歌功颂德,最后表示您乃千古一帝、您乃百世难遇的明君,关于储君的事,您乾坤独断即可!

    这样的一篇中庸文章,黎池写得出来,且还能写的比大多数人都更加花团锦簇,准保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