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400

      对赵义的回答,只简单地作了点评:“大皇子切入的角度,答得很好。”

    赵义是以什么角度切入的?倒有些不好区分,可说是臣子的角度,也可说是为帝者的……

    贞文帝:“三皇子,你认为呢?”

    俭王与黎池交情甚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赵俭就大大方方地回答:“和周是一个温文谦逊的翩翩君子,说话时难免谦虚些。”

    赵俭看似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就‘黎和周是不是很会说话‘这个问题,他并未给出答案。

    然而,却获得了稍微精明些的朝臣的认可。皇帝虽问的是黎和周是否会说话,但联系前后话语,皇帝要的是众皇子的一个表态。

    黎和周说他承受不起‘配享太庙‘的夸赞,你们认为呢?再深入一点,你们觉得黎和周够格配享太庙吗?究其本质,就是一个表态的问题,若你继位为帝了,可会让黎和周配享太庙?

    当然,不能像回答最后一问那样直白,像三皇子那样,只答黎和周说话谦虚,就已经足够了。

    三皇子俭王赵俭,听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也愿意表态。

    那大皇子义王赵义,听出皇帝言下深意了吗?或许是受先前几个皇子影响,思绪被带偏了,因而没有听出来。

    也或许是听出来了,但赵义与黎和周不合,不想表态,因此才另切角度回答。

    “儿臣也如此觉得,黎学士说话谦逊,是很会说话的表现。”

    “儿臣也是这样以为。”

    ……

    之后,众多朝臣有顾左右而言其他的,也有认为黎池说话谦虚的。

    乍然一看,君臣父子间的气氛,一如先前,高兴而热烈,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随行的起居舍人钟离书,默默地提笔记下:

    —‘贞文二十九年初秋,黎池种红薯、玉米、棉花,得大丰收。帝携众臣,亲视之。红薯堆积如连绵大山,巍峨不绝。玉米累垛如孤峰,灿如闪金。棉花如摘天上云,绵软温暖。

    帝大喜。赏池绫罗绸缎,金银玉器宝物若干,又赞其功绩:堪配天下百姓供奉叩拜,配享太庙者,亦不过如是。‘

    作者有话要说:  论一个好友当史官的好处?

    黎池: ^_^

    第180章

    红薯、玉米和棉花大丰收后,黎池让人在皇庄里挖了好些个地窖,储存了足够的用作留种的红薯。

    剩下的红薯,黎池进献了一万多斤给皇帝,之后皇帝或留着自己吃,或赏给皇亲国戚和朝臣们,就与他没有关系了。

    黎池领的这桩任务,是种植并推广红薯、玉米和棉花。

    当初玉米和棉花的种子要少些,如今虽种过一茬了,但在进献给皇帝一些之后,剩下的都要留种,向民间推广这两样作物的时机还未到,姑且不说。

    不过收挖来的红薯,储存到地窖留种一部分,进献给皇帝一部分,就还剩下了大部分。是能够将红薯分发下民间,推广种植的。

    既还担着推广作物的任务,黎池就禀明皇帝得了允许,去户部书库里,找出京城地界的几个县、以及京城周边几个县的户籍黄册,按照农户的田产、户中人数,给每户分发相应数量的红薯。

    这红薯是的,就连随着分发的《红薯种植手册》,都是走的朝廷公账,无需百姓掏哪怕一文钱!

    唯一需要耗费的,就是每户农家,需要派一个或两个壮劳力,到京郊的皇庄去,将红薯背回去或挑回去。

    不要一文钱,只需要出一点力气,将红薯运回去做种,明年开春天暖后,按《手册》所写方法,种上两亩地,来年就能收获万把斤!那可是近万斤的粮食啊!

    这样好的事情,真是再好也没有了!来领红薯种的农人,哪还顾得上惜力,直恨不得再多背一百斤回去!

    回去路上,都是一个村里的人结伴同行,很少有落单的,是生怕在这京城及周边地界,依旧被强盗抢劫了去。

    “这红薯真好看,红彤彤的,看着就好吃!”京城周边县中一村子的村民在路边歇脚,其中一个村民看着自己大背篓里的红薯,咽着口水。

    与这人沾亲带故的一村民,告诫道:“这一路上,你已经吃掉十来个了!怕得有三四斤,你家总共才分得一百斤,你可别再吃了,不然回去我姐要训你的!”

    被揭露一路上已经吃了十来个红薯的村民,想起家里的厉害婆娘,狠狠地咽下口水,管住了伸出去拿红薯的手,悻悻地将手收回来。

    “还是怪六元老爷想得太周到了!若是《手册》里不附上红薯的诸般吃法,昨夜露宿的时候,我也不至于烤了一个又一个红薯来吃。”

    “你识得两个字了不起啊!配给我们村的五本手册,就不该给你一本。自己着急忙慌地看了手册,烤了红薯来吃,这就怪你自己嘴馋!”

    “六元老爷若不给附上吃法,难道我们以后生啃不成?六元老爷想得周到,还不好了?”

    “要怪就怪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