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七章 儒生误国

      大官人 作者:三戒大师

    。    有道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其实此话是书生之言,不足为训不信你细数上下两千年,看看有少不得民心却得天下的帝国……强秦、北魏、北齐、辽金、蒙元、满清……几乎有半的朝代不得民心得天下,所以儒生之言听不得,不然非给坑死不可,譬如黄澄之于建文君。

    建文帝在位的短短几年时间,取消了太祖那些残酷的刑罚、大力减免天下田租,而且还裁军、缩减开支,以减轻bǎi xìng 负担。其中最著名的项,jiù shì 均江浙田赋。江浙重税向来是天下数倍,建文帝认为不公,悉予减免。这样的皇帝自然会得到臣民的真心拥戴和喜爱,尤其是在经过太祖朝的严刑峻法后,文官和bǎi xìng 都称他是难得见的仁君,甚至将之与宋仁宗相比……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他却得罪了勋贵和藩王,而这两者,掌握着大明朝的军事力量……

    勋贵武将恨他味的偏向文官,偏听儒生们的建议,拼命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却裁军、压制武人,使开国勋贵孙们的地位骤降。这主要是方孝孺对朝廷机构的改制带来的。首先,他将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个侍中之职,这使得六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接着又大大提高国监、翰林院和詹事府的编制和地位。这样做的目地分别是,加强对预备官员的儒家教育,提高翰林学士……也jiù shì 他们本身,在朝廷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加强对帝国继承人的教育和训练,使得以后的帝王加听从文官的话。

    还有各种对朝廷机构的改革,说白了就句话,加强文官之治,以削弱将军们和藩王们的权势。这让武将们怨声载道,为未来与燕王的交锋中,朝廷军队出工不出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当然,单独惹到武将也没什么,毕竟大明朝桀骜不驯的悍武将,都被朱元璋杀光了,剩下的耿炳文、宋忠之流,都是些敢怒不敢言的窝囊废,不敢造他zhè gè 皇帝的反。

    但同时,年轻的皇帝和他的书呆师傅们,又把藩王得罪狠了……

    太祖皇帝是雄主,却也是父亲,儿们手心手背都是肉,自然想让每个儿都过得好,他将九个皇封在边境,命其练兵备边,又将十几个儿封在全国各地,他生前对允炕说:“我把御外侮的责任交给诸王,边尘不动,让你做太平天。”

    允炕心中却别有滋味,接话道:“敌国入侵,由诸王duì fù ;诸王有异心,由谁来duì fù ?”

    太祖默然良久才问了句:“你怎么看?”

    “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允炕的dá àn 显然是早就想好的,显然的是,在他当储君时,就已经对那些强悍不逊的叔叔们充满了戒心,而有了长盘的dǎ suàn 。

    可惜,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操切鲁莽,错上加错,生生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

    齐泰黄澄乃等的忠臣,却缺乏韬略无计谋,根本无法担当攸关国本的削藩重任,尤其是黄澄,绝对是朱棣的天字号大功臣,若非他尽忠而死,绝对是朱棣的金牌卧底……洪武三十年,太祖皇帝驾崩,齐、黄二人草拟遗诏命令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

    命令前部分还好说,诸王桀骜不驯丨又都是长辈,不服幼主,万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很是危险。但要节制王国的官吏,则显然是防范诸王,当然会招致极大的反感和警惕,告诉他们我要duì fù 你们了还没动手,先搞得怨声载道,建文上来就出了昏招……

    duì fù 诸王之心既已昭然,建文帝坐稳皇位,便命齐泰黄澄密议削藩的步骤。在当时,握有兵权的镇边九王之中,燕王朱棣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在与蒙古的残酷战斗中,成长为大明最强的武将,他麾下兵精将广、谋士如云,其志向深不可测,与太祖皇帝别无二致年轻皇帝心中的恐惧,大半要来自此人。

    齐泰认为如果除掉燕王,则群龙无首,不足为惧,主张先拿燕王来开刀,黄澄却不以为然,他说燕王太强,必须精心布置,万无失再出手。而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行为,削之有名。现在应该先问罪燕王的母同胞周王,剪除燕王的手足……

    两个人的意见摆出来,可见齐泰还比黄澄强些,至少还知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是,建文帝为太祖皇帝所立嗣君,身居大宝、为国之正统,军民bǎi xìng 皆以其为主,文臣武将无人不从。如果上来就将雷霆手段加之燕王,朱棣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相反还是新君立威的大好机会。

    而黄澄那套说得好听,其实jiù shì 先捡软柿,去试探下燕王的fǎn yīng 。如果燕王是个弱者,自然会吓得乖乖就范,但谁都知道朱棣是从茫茫大漠、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绝世强者,这种人会被吓到?只有黄澄这样的二百五才会相信……

    可惜在齐泰黄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都会听后者的,估计是智商接近共鸣强吧。

    于是建文帝继位还不满月,便派人将五位皇王抓到京城来,全然不见对待臣民时的仁慈。但是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不足以为藩王定罪,建文帝想把他这五位叔叔放掉,但在齐、黄力争之下,最后还是将五王治罪。这时候悲剧发生了,湘王朱柏在审讯中无以自明,竟于忧愤之下阖宫焚死,天下震动也让朱棣彻底下定决心,提前谋反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朱棣在和尚军师道衍的怂恿下,早有谋反之心。招致奇才异能之士、暗中打造兵器、秘密操练兵士,但是之前朱棣直没有下定决心。个是他身为亲王,已经是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谋反失败,只有死路条。这条在目睹了xiōng dì 们的下场后,变得不是问题,因为他很清楚下个倒霉的jiù shì 自己。

    另个顾虑是他的三个儿还滞留京里呢,旦自己谋反,三必然被诛。为此他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这时齐、黄二人的意见又冲突了,齐泰主张将三扣为人质,黄澄则认为不如放还,打消燕王的疑虑,待朝廷布置妥当,再派兵突袭、举成擒

    已经找不到比‘白痴,hé shì 的词语来形容黄兄了。当是时,他老兄已经将燕王封地所在的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全都换了个遍。又以出兵山海关为由,调走了燕王的半精兵,变相的收其兵权。在五个xiōng dì 相继被做掉的背景下,这些剑拔弩张的布置,燕王jiù shì 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朝廷的用意?而黄澄居然以为放还燕王之,便可以瞒住燕王,简直是掩耳盗铃、愚不可及你已经把人家的xiōng dì 都干掉了,已经对人家监视居住了,还指望麻痹人家?如果他不是被朱棣收买的,那jiù shì 白痴个。而历史已经证明,黄澄是忠臣,所以他是个纯粹的白痴

    前面说过,遇到齐、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总是听后者的,于是放了自己的堂兄。但这种意见也能言听计从,不得不说句,果然还是白痴与白痴之间,有共同语言。

    等三位王返回北平,燕王喜出望外,连呼‘天助我也,自此再无顾忌,开始紧锣密鼓的谋反

    此时双方实力对比之悬殊,如蚂蚁之于大象。建文这边是朝廷的数百万大军、全国各省的人力财力,而朱棣起兵时,只有嫡系的八百卫士,仅占领北平座城池,粮草、兵器、财政,全靠这座孤城支撑。这种情况下,建文都能输掉江山,真要把太祖皇帝气得从孝陵里爬出来。

    毫不夸张的说,朱棣能以城夺去天下,他本人的强悍并非主因,还是靠他的对手实在太愚蠢

    譬如朱棣zhǔn bèi 造反前,便有北平的大臣向朝廷告密,于是建文决定向叔叔动手,当时北平有朝廷的重兵,将领也是忠心耿耿,朱棣只有王府里的八百护卫。谁知夜之间,结果北平却被朱棣夺了……原因竟然是建文的密旨里,没提到捉拿朱棣,只说捉拿其下属,搞得围攻王府的将领不知所措,白白牺牲,军队全部投降了朱棣……

    再比如开始平叛的耿炳文老成持重,看穿朱棣的弱点,zhǔn bèi 将其耗死,结果黄澄以为他作战不利,老迈不中用,便让建文换上年轻气盛、说起兵法头头是道的李景隆……建文帝那么大学问,肯定知道纸上谈兵的典故,耿炳文是太祖皇帝留给他守江山的廉颇,而李景隆jiù shì 那个二世祖赵括,结果也和长平之战样,五十万官军被三万燕军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