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217

      议此事。

    因为大皇子骁勇善战的缘故,前些年都是由大皇子带领几千人马将匈奴人赶走。

    那个时候的匈奴人无心恋战,一遇到大齐的军队就拼命逃跑,所以大皇子的胜仗打得较为容易。

    可是这一次的性质完全不同。看匈奴人这架势,竟然是想正式和大齐开战了。

    大皇子虽英勇,可到底还年轻,身上又受过伤,难以担当主帅这样的大任。

    经过紧急讨论之后,皇帝决定临时任命英国公汪鸿达为骠骑大将军,率领十万大军迎敌。

    英国公今年五十出头,祖上曾是大齐的开国元勋之一,世代皆为武将。

    不过和承恩公府、荣国公府、宁国公府类似的是,英国公府的子孙也在渐渐地向文官转型。毕竟国公本就位高,如果再权重的话,很容易产生不臣之心。所以历代皇帝都严格把控着他们手中的兵权,不让他们手握太多的权力。

    这一回皇帝任命英国公为主帅,也是无奈之举。放眼满朝文武,年老的体弱,年轻的经验不足,在为数不多的中年将领中,英国公算是最有血性的了。

    不过英国公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容易轻敌,不怎么把胡人当成事情,总觉得他们不可能动摇大齐的江山。保险起见,皇帝又为他挑选了两名性格较为稳重的副帅。一个是裴清殊的九皇叔礼亲王,一个是全贵妃的哥哥叶伦。

    礼亲王比皇帝小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不过他以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这回皇帝派他去,也不是为了让礼亲王亲自上阵杀敌,主要是因为礼亲王行事比较谨慎,身份又贵重,可以在英国公冒进的时候劝一劝他。

    至于全贵妃的哥哥叶伦,皇帝原本想找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父亲叶老爷子。

    全贵妃之父年轻的时候曾经领兵出征西北,官至辅国大将军。可他年轻时在战场上受的伤,到老全都找回来了,现在实在无力迎战,于是就向皇帝推荐了他的长子叶伦。

    皇帝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叶伦,知道他读书不算太行,但人很机灵,武功也很不错。思来想去之后,便将他也任命为副帅。

    决定好主帅和副将之后,其他事情就好办了。

    因为事出紧急,英国公等人很快便从京城出发。

    不想这一去,就是大半年的时间。

    起初他们刚走的时候,宫里人都觉得匈奴人乃是蛮荒野人,只懂蛮干,不会打仗,英国公他们肯定很快就要得胜归来了。

    谁知匈奴人竟然十分狡猾,和英国公他们玩儿起了“游击”的战术。说突袭就突袭,说撤退就撤退,硬是把齐军耍的团团转,损失了不少人马。

    再加上北方气候寒冷,许多大齐士兵都受不了那里的严寒,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大齐除了人数众多之外,其实并不占据什么优势。

    转机出现在春天,冰雪融化,春暖花开之后,齐军渐渐调整好了状态,反被动为主动,最终以人数上压倒性的优势,将匈奴人从大齐的北方三城中赶了出去。

    英国公杀红了眼,还想继续北上,追到大夏的国土上去,被两个副将给拦住了。礼亲王和叶伦好说歹说,才把英国公给劝回了京城。

    因为冬天的时候,战况不大乐观,皇帝一度非常担心英国公他们会打败仗。

    好在虽然损失了一些人马,但在最后,这场不大不小的战役还是以大齐的胜利而告终。所以皇帝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在宫中大办宴会,为英国公等人庆功。

    裴清殊参加庆功宴的时候就发现,大皇子一直一个人坐在那里喝闷酒,显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因为这回打仗,皇帝没有用他的事。

    皇帝表面上说是怕大皇子旧伤复发,让他继续在京中休养,可大皇子心里清楚,皇帝到底还是疑心他了。

    而且三皇子最近在朝堂上越发活跃起来,就当是为了补偿三皇子,皇帝一时半会儿,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不会重用大皇子。

    眼看着随军出征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封赏,大皇子十分眼红,却因敬妃的叮嘱不敢抱怨,只能一杯接一杯地用没有受伤的右手给自己倒酒。

    相比之下,坐在他不远处的二皇子,心情就要愉悦许多了。

    这回齐军获胜,他舅舅叶伦功不可没。皇帝已经封叶伦为忠武将军,还对他大加赞赏,想来前途不可限量。

    裴清殊想起皇帝之前说的,这两年要在两位贵妃中选一个晋为皇贵妃的话……之前他还觉得荣贵妃的优势更大,现在看来,全贵妃的哥哥打了胜仗,皇帝非常有可能给她抬位。

    果然没过多久,皇帝便颁下明旨,称贵妃叶氏出身名门,温婉贤淑,特晋为皇贵妃,赐金册、金印。

    皇帝的选择,虽在情理之中,可也叫很多人难以接受,尤其是已经和全贵妃平起平坐了二十多年的荣贵妃。

    皇贵妃的册封礼结束之后,皇帝亲自去了宝慈宫一趟,向荣贵妃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

    道理其实荣贵妃都明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