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一二九章 是时候了

      崇祯七年 作者:竹下梨

    董策向周伯问道:“咱们现在有少牲口?”

    周伯虽然心地颇软,不是个狠辣人物,但做事却是既细心又用心,从王通手里把活儿接过来之后,很快便是上手熟悉。他想了片刻,道:“耕牛已经能全都发下去了,现在公中手里头都无。有走骡三头,大驴五头,猪十六头,羊五十七只。鸡鸭加起来,约莫有百二三十只,还有六头看家的大鹅。”

    “家底儿倒还是不少。不过还是不够,猪至少要三十头,羊至少要百只才行。鸡鸭也要翻倍!”

    董策沉吟片刻,道:“短缺的这些,你去找李贵,让他联系赵大会,从他那里才买些猪崽子,羊羔子和鸡苗鸭苗。”

    周伯赶紧应下来:“属下记得了。”

    董策微微笑,侧头向王羽道:“zhè gè 事儿,王羽你来负责。三日之内,我要瞧见足够大的鸡舍,鸭栏,猪圈,羊圈。就在这片地方分开来建,外面还要围上栅栏,防止被人偷走。这样,你去那些新附的流民中选出五户来,让他们专门负责这养殖畜牧场的看守和维持,告诉他们,不需要种地了,每个月给他们发月粮。让他们好生看管饲养,你每隔三日都要核对数目,登记造册。”

    董策脸色淡淡的,口中说的话却是残酷无比:“这年头,为了口吃的就能把狗脑子都打出来。牲口的命,比人命值钱!告诉这几乎饲户,死头猪,杀个人抵命!死只鸡,砍条胳膊!但若是做得好,养得好,本官也不吝赏赐。”

    当日下午,周伯便是着人把粮种都发了下去。

    地已经垦好,现在可以耕种了,至于磐石堡东,甘河以西的那些新附的民户,还要再等几日。

    在zhè gè 年代的耕种过程中,地力和是否风调雨顺忽然是决定收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种子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甚至可说是极为重要。

    国人耕地几千年,早就有了整套的法子。这些种子在发下去之前,都是用溲肥泡的。

    所谓溲肥,乃是把牲口的骨头给碾碎,磨成粉,然后混合上动物的粪便,般是的羊粪和牛粪,再加上水,搅拌开来,就成了上好的溲肥了。把种子放到溲肥里面浸泡上段时间,然后拿出来晾干,然后再放进去泡,再晾干,如此四五次。则种子的表面就已经是附着上了层营养物质。埋入土中之后,仅仅是靠着这些表面上的营养物质就足以发芽生长。可以极大的提高种子的生活率以及日后的长势。

    bǎi xìng 们欢天喜地的把种子埋了下去,不少人还依着当地的风俗在地里给种子磕头,又烧了些草木灰四处播撒,以期来年有个好收成。

    也是在这日下午,磐石堡迎来了刘若宰的信使。

    大堂之上,董策放下手中书信,信上只有两个字:动手!

    他知道,是时候了!

    董策深深的吸了口气,只觉得似乎有热血在体内沸腾,竟是忍不住身子yī zhèn 轻微的颤抖,体表的皮肤上都是泛起了层细小的鸡皮疙瘩。

    这种感觉,久没有过了?上次的时候,是夜袭建奴的营地,还是八个人义无反顾的冲向马贼的大阵?

    这种感觉,真是让人着迷啊!

    董策不是着迷于冒险,而是着迷于这冒险之后,这冒险背后,那巨大的利益!

    第次,封百户。第二次,杀心腹大患,封副千户。

    这是第三次,这次与以往都不相同,也要格外的艰难的些,是要于千军之中取大将首级!

    “这次,我又将获得什么?”董策轻声的呢喃着。

    他豁然拍案而起,大喝道:“石进、周仲、王浑,耶律斡里和,翟青桐,披甲!随本官去做大事!”

    “是!”

    堂下众人轰然应是。

    他们甚至比董策还要兴奋,尤其是石进这几个,他们是董策留下的军官人才,便没有插手民事,这些日子看着王通王羽他们忙活,个个儿早就闲的浑身发痒了。

    董策大约料到也jiù shì 这几日,因此早就做好了zhǔn bèi 。王浑和耶律斡里和这两个干将都被招到了这边,安乡墩那边王通个人带着训练,反正训练章程董策都给了王通,照着程序来就成。而农业托付给了周伯,打渔造船织网jiāo dài 给了王羽,城池的建设则是李贵会同苏大成两人及高孙二位匠户协同处置。

    未来十几日甚至个数儿月的活儿董策都jiāo dài 了下去。

    是以董策走到也是迅捷。

    不过盏茶之后,行十数骑人马便是离开磐石堡,向镇河堡方向而去。

    ×××××××分割线×××××××

    秋风飒飒,已经带着丝寒意。

    四野望去,片枯黄,秋意已经是相当浓重。

    建奴已经北撤有段时间了,曾经在此肆虐的痕迹也渐渐的消去,这片晋北大地,又了几分生气。

    路上也渐渐的有不少商队行人出现,尤其是在通向镇河堡的官道上,是堪称络绎不绝。

    这会儿是秋季,将要入冬,大同镇以北的数万官兵将士要渡过冬天,此时正是各级组织开始采买冬衣、粮食、草束、被褥、脂油、棉花等等物资的时候。

    而整个冀北道,十几个城堡,上百个堡寨,万余士卒所需的物资,都是先集中到冀北兵备道所在的镇河堡,而后再向下面派发。明末局势如此混乱,后金、大明、反贼三方混战不休,如此局面,军兵将领须得大用,正是武将地位要高速攀升的时候。放在别的朝代,武官肯定已经是要翻身,可是大明朝的文官儿却还是能死死的压在武将上头,驱使之如猪狗,靠的jiù shì 牢牢攥住了后勤供应的权力。

    明朝往边关运粮,采用的是开中法,这是那位极度理想主义化,从开国就为明朝之后百年的窘境埋下了深深祸根的朱元璋,朱洪武大帝发明的。

    就像是他发明的很制度样——军户制度、匠户制度等等——都是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好,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而过上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简直jiù shì 漏洞百出,塌糊涂!

    天真!幼稚!眼界太低!

    至于他定下的极低的商税制度、官绅不用纳粮这些制度,就是不用说了,明朝给祸害成现在这样儿,朱元璋难辞其咎!

    这位开国大帝治军,治人都是没得说的,唯有治国,可能跟他出身有guān xì ,眼界即窄且低,很想法过于理想化。

    或许说,他也没错,却是错估了人的贪婪。

    开中法可jiù shì 最典型不过的例子。

    所谓开中,说白了,jiù shì 鼓励商人向九边输运粮食,然后从政府那里换取盐引,从而拥有了贩盐卖盐的权力的种制度。开中之制系沿袭宋﹑元,但是明朝将其发扬光大,洪武大帝的两大得意之作——开中法和军户制度,此两者相结合,不但让大明朝损失了再宋朝年就有几百上千万贯的丰厚盐税,是直接把大明百万精锐边军变成了百万需要乞讨,需要妻女****才能活命的乞丐。

    其作用,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山河变色,万民恐慌……

    洪武四年制定中盐例,根据里程远近,至五石粮食可向政府换取小引也jiù shì 二百斤的盐引。随形势变化﹑米价高低而各自调换。开中法大致分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照政府的招商榜文所要求的,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区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但是其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太大了,能够供官员们上下其手的地方太了,而其间的利润又是太大了。于是,出事儿也就不可避免了。

    开始的时候,制度还算是严密,洪武帝和永乐帝都是那等精明苛刻又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主儿,官员们也不敢怎么样。而盐商们由于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所以干脆就在九边各地雇佣劳动力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地获利。因这种形式的屯田是由商人经营的,区别于军屯民屯,故称之为商屯。

    明初之商屯,东到辽东,北到宣大,西到甘肃,南到交址,各处都有,极其兴盛。后来根据朝廷法令,除用粮米换取盐引之外,也可用布绢﹑银钱﹑马匹等换取,但以粮换取是主要形式。只是后来,制度腐败,皇室、宦官、勋戚、官员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

    这被称为“占窝”的现象愈演愈烈,即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shōu rù 。

    后来弘治时期,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这改制,致太仓银至百余万,国家财政shōu rù 骤增。而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