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四五 世道不靖

      崇祯七年 作者:竹下梨

    东晋及南朝时即盛行,晋室南迁,偏安隅,江南山,而两晋南北朝之时清谈之风盛行,那些权贵子弟个个整日价就知道吃五石散,喝酒宴饮,寻欢作乐,个个儿身子骨较弱得很,怕是连女子都不如,见了马都能吓得屁滚尿流误以为是老虎。偏生这些废物个个儿的还爱出去游玩,于是这种轻便舒服,上山下坡全然无碍的肩舆便是大量出现。

    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都是非常之简单。便是寻常人家也是可以轻松造得,不过jiù shì 寻两根结实点儿的竹竿然后再弄把椅子jiù shì 。

    起初肩舆之上并无覆盖,就跟后世四川常见的“滑竿”般,不过到了后来,慢慢的那些坐在上头的人嫌弃这肩舆四面敞风,兴许刮得他们有点儿冷,亦或是觉得不够气派,或者jiù shì 不够隐私,在上头抠个鼻孔都能被外头看的清二楚……反正慢慢的,在那椅子的上下及四周便增加了许用以覆盖遮蔽的东西——比如说丝绸锦缎,绿呢子蓝花布之类的……

    于是便形成了轿子。

    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三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留小窗,另备窗帘。

    其状有如车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就不是肩舆而是轿舆了,唐宋以后开始盛行的jiù shì zhè gè 。

    不过也不是你想坐什么样的轿子就能坐什么样的,得看级别。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lì kè 被罚停俸禄。

    满清王朝也是规定:“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

    官员需按例,bǎi xìng 有钱也不得逾制。

    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

    zhè gè 跟后世还不样,后世是对官员坐的车有限制,但是民间则不管,只要你有钱,坐什么车都成。

    大明朝最大的轿子自然便是当初真定知府先给张居正张阁老的那顶三十二抬大轿了,轿子制作极尽奢华,耗用了无数的珍贵材料。而最骇人听闻的便是其面积,里头的面积合算成后世的单位的话,便是五十个平方,赶得上般的两居室或者没有客厅的三居室了(比如说苦逼的梨子现在在北京二环附近合租的那个房子)。里头分的有客厅,有会客室,还有卧室和厕所,可谓是齐全精细。轿子外头还有圈儿走廊,有栏杆围绕,若是首辅大人在里头处理公务累了,便可以在外头溜达圈儿,凭栏远望,看看景致,舒缓心情。

    终明朝,也没有比zhè gè 排场大的座驾了。整整要三十二个人抬杠,少个都不成。而且轿子实在是太大,当年张相爷坐着这大轿子回老家江陵,路上因着轿子太大过不去的地界儿可不少,于是路窄则修路,桥小择修桥,街面太窄那就直接拆了两边建筑!

    当真是威风凛凛,煊赫无比。

    这等座驾,若是放在后世的话,怕是可以比肩美国总统的空军号。

    “我非相,乃摄也”

    这位张相爷的权势,已经超过明朝历史上绝大部分的皇帝,怕是也只次于洪武永乐二位大帝了。

    谢升谢天官的轿子自然没有张阁老的那般霸气,事实上,他的这架暖舆不过是两人抬着而已,规格可谓是很小。但是小归小,却是极为的精致。

    两根抬竿并非是用最常见的竹子制作,因为竹子质地软而坚韧,晃晃荡荡的般人坐着是挺舒服的,但问题是谢天官却是耐不得晃荡,平素里坐马车,有时候都得尽量行驶的平稳了的才成,若不然谢老爷便是容易眩晕呕吐。

    若是般人家,选个又结实又坚韧,还不晃荡的,用枣木jiù shì 很好的选择了。但谢天官是什么人?谢天官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身份?是以两根抬竿都是用上等的紫檀木打造,粗如儿臂,沉重结实,是种紫黑色的厚重颜色,很是名贵。从头到尾般粗细,分毫不差,表面打磨的光滑溜溜,就跟上了层釉也似。

    上面放置了张上好的湘妃竹编成的躺椅,可坐可卧。而在椅子的周围以及下面,则是圈儿薄薄的花梨木板,上面雕刻着极极为繁复的花纹,乃是百鸟百花图案,喙羽枝叶,莫不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花梨木板外面还围了圈儿天青色上等锦缎做成的帷子,这些帷子都是双层的,内层外层都是锦缎,内里夹得却是厚厚的棉絮。

    谢老爷怕冷,如此便可好的防寒防风。

    而生怕谢老爷在里头呆得气闷,因此肩舆顶上的木板是可以打开的,外面是用细细的竹篾又编成的个外顶,若是闷热了,便可以露出zhè gè 顶子来,通通风,换换气。

    和般的轿子是上下gāo dù 大于四周边长不同,谢大人这肩舆,却像是在两根木棍上面给安了个木头匣子也似,这木头匣子前后长,zuǒ yòu 窄些,gāo dù 则是和宽度差不,说难听点儿,活脱脱就像是个长度缩小,gāo dù 宽度加大的棺材。

    不过显然人家谢大人不这么想,好看不好看且不说,总归是很舒服jiù shì 了。

    那上好的竹制躺椅上铺着张厚厚的黑色毛皮,若是仔细看的话便会发现,这竟然是整张黑色的棕熊皮!皮子跟巴掌般厚重,表面的长毛足有寸五分zuǒ yòu ,也不知道杀了之后是怎生保养的,不知道剥下来久了,还是柔软光滑,甭管是再冷的天儿,摸上去也很是温暖舒适。

    这熊皮上竟然还连着熊头,四只硕大的爪子,包括尾巴,都是应俱全,竟然是全须全眼的整张熊皮。这熊活着的时候也不知道有大,张挺大的躺椅根本就铺不开,熊头直接甩在了躺椅的靠背儿后面,四条腿也都是在两边耷拉着,至于那尾巴,则是直接撂在了前面的脚踏上。

    两个家丁兼轿夫把肩舆放下来,然后小心翼翼的扶着谢老爷钻了进去。

    谢升才在外面了也jiù shì 分来钟的时间,便是冻得有点儿受不了了,脸色有些发白。这会儿把自己整个儿给缩到宽大厚重的熊皮里面,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不由舒服得叹了口气。

    他摆摆手,两个轿夫便是抬起肩舆,稳稳当当的搭在肩上,然后向下走去。

    这两个轿夫显然是极有经验的,而且身板儿壮实,魁梧有力,能够轻松控得住这这肩舆。虽然是顺着山道往下下台阶,但他们却是走的非常平稳,只有细微的摇晃。

    两个卫士个摁着刀在前面开路,顺便踩踩脚下的地面,提醒两个轿夫地面结了层薄薄的冰,有些打滑,让他们小心着点儿。另外个则是在后面跟着护卫,梁管事紧跟在轿子旁边儿伺候着。

    两个轿夫走的很稳,脚下也很快,梁管事几乎要快走着才能跟上。但就算如此,轿子里头的谢升也是丝毫感觉不到什么颠簸的。

    路上过去,下人仆役们见到纷纷跪地磕头,等肩舆过去了才敢起来。

    等到了府门口的时候,伺候在谢升轿子旁边儿的摁刀甲士已经是变成了四个,都是顶盔戴甲,身上的甲胄竟然都是上好的紫铜山文甲,比董策穿的那全身铁甲防御力要差点儿,但是重量却是轻不少,大约也jiù shì 三十斤不到的样子。重量轻了许,活动起来自然是方便矫健!

    不愧是吏部尚书,身家jiù shì 丰厚,底蕴十足,随便拿出几套山文甲来也是轻易。

    这四个摁刀甲士都是差不米八zuǒ yòu 的个子,个个儿都是高大健壮,孔武有力,在zhè gè 时代,这等身高也是很不见的。四个人jiǎo bù 很沉稳,动作却很迅速,浑身肌肉紧绷绷的充满了力量,他们走路都是微微低着头,眼睛看着前方,膝盖也是微微弯曲。如此旦出现什么情况,lì kè 便是能窜出去应付,显然不但是有身功夫,是经验丰富。别看他们在梁管事面前那般唯唯诺诺,副奴才的样子,但那只是畏惧于谢升的权势。真要是把他们拿到江湖之中,那也是响当当的条好汉。

    而除了四个带刀卫士之外,还有六个手持哨棒的家丁,这六个家丁也是脸凶悍的样子,哨棒顶端还包着层厚厚的铁,若是敲击在人nǎo dài 上,怕是棍子下去就得脑浆迸裂。

    行护卫眼睛都是警觉的看着周围,很是警惕。

    到不能怪他们小题大做,实在是因为这会儿大明朝京城的治安只能用不堪二字来形容。

    大明朝前期的时候,无论是洪武帝还是永乐帝,都是厉行酷法,当时穿错衣服,带错帽子,穿了靴子,都有可能被杀头,不但律法森严,而且执行的也很有力。而且当时百废待兴,吏治清明,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太平盛世,恶性案件便少些。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切就不样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靡然向奢,越礼逾制成为社会之风尚,民间社会也是游杂变,人人自危,奸顽之民大肆猖獗,寻衅闹事;市闾游逛,不务生理,招摇撞骗,治安,尤其是城里的治安,情势都是急转直下,便是京城也不例外。朝廷倒也不是没采取什么法子,像是弘治之末,设捕营参将把总等官,专捕盗事。武宗正德初年,又在京城内添设把总二人,每位把总下辖四名军官,每经负责城内外的巡逻与捕禁之事。在正德十年,嘉靖六年以及万历二十年,因京师盗,各个机构又治事不力,管理松懈,又先后增加了巡逻士卒。到万历,京师又增提督名,参将二员把总十八个,巡逻士卒达万千人,人数不可谓不,但效果着实是没见到少。

    %77%77%77%2e%64%75%30%30%2e%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