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2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 作者:风雨琉璃
了,别让那帮子文人得了先,这万岁爷出事儿,他们……”
张诚的表情相当的微妙,阿玉突然秒懂了……正德皇帝死后嘉靖入宫……呵呵,这是有前科啊!难怪了。
作者有话要说: 郑和海图去哪儿
有人说是偷了,有人说是烧了。
按照目前来看,不可能是烧了,因为《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毁弃官文书者,杖一百!仅以法律说,刘大夏若真做了此事,下场可想而知。而偏偏人后来官做的顺不说,还很不小,这足可证明,当时东西肯定没出岔子。既然烧图的不是刘大夏,那么郑和海图去哪了?
有证据说明,即使刘大夏过世几十年间,官方渠道依然可以查到郑和海图风貌,还收录进图书里。实证如下:
1.由明朝茅氏家族历经三代心血修成的军事百科全书《武备志》中,就生动呈现了郑和海图的图纸风貌,是为今天研究郑和航海的关键资料。第一代修撰者茅坤,当年正是嘉靖年间的兵部车驾司郎中,第二代修撰者茅国缙也是工部主事。以第三代主修茅元仪自己的话说,正是祖上俩代人的集合抄录,积攒了如此丰富的资料。
2.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的《明史稿》中,更清楚记录了郑和舰队的规模航线乃至技术配备,这些只有海图资料中才可钩沉的关键内容,正是来自于清初组织编修明史时。
对照成书的《明史》,更加令后人惊奇的是: 那些存在于《明史稿》中的郑和舰队细节到极致的技术资料,却在乾隆年间《明史》成书时,几乎大段被删掉!
也就是可以确认:清朝建国时,郑和海图依然在!即使朝廷里头难寻,那些官员也知道该从那里找!
但令人痛惜的是,除去这些蛛丝马迹,原版的郑和海图,那见证一代中国航海人心血智慧的结晶,却真真切切不见了。所有对于这些原始历史资料的消失的怀疑线索,都应该聚焦在清朝以后,而与刘大夏无关。
以明史研究学者韦庆远的原话说:明代档案之所以保存不多,一因明清之际的战乱,二因清代乾隆时期修撰(明史)之后,按照当时惯例,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
而《南京日报》在2005年对南京大学权威明史教授潘群的访谈里,这位老教授在综合了各方面的证据后,更给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毁掉郑和海图的,极大可能性是乾隆皇帝。
第140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37
这万历皇帝也不知道是什么运气, 让阿玉审案子?原本或许只是让张诚去寻个问案的好手来,张诚又正好一出宫门就遇上了阿玉,想起阿玉当初抓拐子的时候那个利索劲, 想着到底比一般人更靠谱些, 更信得过些, 这才让阿玉有了这么一个机会。
而对于万历皇帝来说, 让阿玉接手,那更是上天庇佑,只这么一拉,就省下了多少破案时间?少了多少被人引上岔路的可能?反正吧,半天,阿玉就给了万历皇帝一个满意的答案。
“陛下, 就目前来看, 这几个刺客都不是京城人士。该是近些日子从南面来的。甚至很可能是海上的人。”
“嗯?你确定?”
“他们的衣裳是京城南面富祥绸缎庄的料子, 而且还是今年的新式样,放出来不到半年, 就富祥绸缎庄的规模, 他们从来只做附近几个城市的生意,不怎么往外走, 所以这式样这点时间,应该还没有流出京城周围。另外, 这几个人的肤色较黑,显然是常年日晒的缘故,脚掌比寻常人宽, 脚趾分开明显,这一般都是属于渔民常年赤脚踩在船板上形成的。最后他们的手掌,虎口上的茧子明显是常年拿刀的。这几点结合在一起,这几个人的来处就已经很明显了。”
阿玉说一个线索,万历皇帝的眼睛就睁大一分,等着他全部说完,万历皇帝已经震惊了,不,不只是他,就是这殿中的其他人,包括张诚还有几个刚被喊来的锦衣卫,东厂的头头,也傻眼了,他们虽然知道秦玉这家伙似乎在办案上很有些手段,最起码追踪什么的,似乎挺本事。可不想连着这尸首都能让他看出这么多线索来。好几个脑子里忍不住琢磨起来。
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异禀?秦玉这孩子,懂得追踪什么的,不稀奇,他家老爹能去干暗探,还一干几年,虽说最终死在了外头,可能坚持这么久,也足可说明那一身的本事了。父传子,这秦玉能学上一星半点的,确实很符合常理。可这仵作的本事……锦衣卫里头会这个的也有,可没听说那个收了他当徒弟啊?这本事都哪儿学的?听着比他们里头那几个老人都未必差到哪儿去了。
这些个头头脑脑的想着这些,万历皇帝想的则相对的简单些,他对于自己有识人之明,那是相当的满意,对于张诚一上来就拉着阿玉那是感觉做的相当的不错。嗯,当然了,这里还有那么多比阿玉官位高的在,作为皇帝,他也要顾及一二他们面子的,所以听了之后也没表示什么,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