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书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297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 作者:风雨琉璃

    气的直接下死手,让他们知道知道, 什么叫赤条条来去。

    这样的手段粗暴简单, 看着没半点所谓的政治手腕和博弈美感,可你别说啊, 人就是这么奇怪,万历皇帝这么一来, 还真就将这些纸老虎给唬住了,最起码那些在京城的官,那是胆子小了不少, 做事儿也多了一些底线。即使嘴里嘟嘟囔囔的,不肯认输,可谁都知道,要吗你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来,要吗,你直接辞官,不然那就是找死。

    寒窗十年,二十年才换来如今这一身荣华,换来这高人一等,换来庇佑家族的权利,谁肯轻易放弃?历史上后来连着跪舔都干得出来了,更不用说如今还是万历皇帝占理的情况下了。就这几年,工作效率立马上去了不下三成。

    而这效率上去了,有些事儿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变化,比如说:万历十五年年河南的大地震,京城的暴雨成灾,南北各地的旱涝;还有万历十六年苏州等地的水灾,还有后头几年接连不断地水灾风在,都处理的相当迅速。北方前几年大量的垦田和水利修缮,在这一刻发挥出了亮眼的作用,救济粮下去的那个速度啊,反正万民伞就送进京城不下十把。乐的万历皇帝就差没咧着嘴上朝了。

    至于原本的勋阳兵变,那更是没影了,因为那个好讲学,还习惯将兵丁当奴仆使唤的李材,在上一年已经因为贪腐和诬陷、僭越等罪名抄家了。当时还抄出了一本号称是讲学往来的账册,里头光是各地给的茶水钱,就足足有20多万两。嘿,怪不得好讲学的名头那么大了,这么多钱,搁谁都愿意对吧。

    当然了,有了压下去的,改变的,自然也有继续发生的,比如万里十六年的甘肃兵变,十七年云南永昌卫兵变等,因为一直以来,万历皇帝用心的地方不在那几处,倒是依然出了事儿。

    可这即使出事儿,也不是说阿玉这引着万历皇帝干的事儿就没了影响。最起码因为军饷下拨的还算是及时,杀贪又比较频繁,所以这官员什么的做事儿多少顾忌了点,下头的兵丁呢,因为即使贪腐,也不至于一个钱都没有,忍耐力也上去了些。所以这几次的兵变什么的,最终并没造成什么全国骇然的大案,只是搞了个什么上坊啊,告御状之列的把戏。

    嗯,值得一直说的是,这所谓的告御状,人边境来的不知道这告状该怎么整,居然一脑袋撞到了锦衣卫衙门去了?这……真的还能算是御状?好吧,好歹这说明他们锦衣卫如今的名声,在杀贪上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和反贪局有的一拼了。

    受了冤屈,求告有门;受了灾荒,朝廷救灾及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这几年年景真心不怎么的,灾祸一年一个大招,可到底百姓的心还是稳的。对着朝廷也没太多的怨言,毕竟天灾人祸的,哪年没有?即使如今比以往厉害些,这不是朝廷也更得力些嘛,往上数几十年,那救灾可没如今这么利索。由此可见,即使天时再不济,皇帝还是好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原本在十七年就该反了的广东白莲教憋屈的依然躲在一角,自己和自己玩;某个动不动造反的刘先生,还没蛊惑起灾民,就被手下直接告发;南面的某些小国,依然在大明的赫赫声威下瑟瑟发抖;北面的某个土蛮将本该带给大明的兵灾烧向了还是软柿子的后金……

    依然做着千户的阿玉十分淡定的看着手里和历史截然不同的消息,喝着茶,手在桌子上轻轻的打起了拍子。

    他已经可以预见了,这之后的大明即使再怎么折腾,比如万历又开始不上朝啊,或者这什么立太子的事儿上和人呛声啊,有了如今的基础,也绝对够后世的大明皇帝多折腾几年了。

    最起码到了万历二十年的现在,这士绅一体纳粮已经基本完成了。有功名和有官职的,按照等级领取返税银子,再加上每年官员考核中田亩的数字核定,应该就足够吧土地兼并的问题解决一部分。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免去了田地税赋的流失。

    大海中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如火如荼,市舶司那边每年的商户合作联盟出海活动频繁,有这么一个大肥肉吊着,有钱的不在死盯着土地,作坊开始林立。底层百姓种田糊口,做工贴补家用,两相叠加,日子比以往已经好过多了。

    即使如今灾祸依然频繁,小冰河气候越来越明显,可这不是有南面那么多朝贡的小国嘛,别的不说,把朝贡的东西直接指定成粮食,救灾真心不会再有捉襟见肘的麻烦了。以工代赈也一点点的开始在全国实行,这不但是让全国的官道越发的顺畅,水利越发的整齐,连着百姓对着劳役也不在谈虎色变一般的抗拒。

    互市让北面的草原成了牛羊的养殖基地,西北成片的沙枣,成片的棉花田,让西北贫瘠的土地也有了经济产出,即使不产粮食也不至于没得吃。九边的将士从南面告御状的同僚身上学到了讨薪技能,只干了一回,就将那些喝兵血都快习惯的大人们给镇住了。一连串的人头让他们明白,啥事儿都该有个分寸,所以如今再不济7成的饷银总是能拿到的。

    若是再加上这些年匠人们因为不断地研发获得的皇帝支持和地位提升,将作监的实名责任制的实行,让兵器精良程度